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周测 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基 础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 15 岁至 30 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解析:该项不能体现民间婚俗相关信息,故 A 项错误;“女大三,抱金砖”是民间对政府规定的一种附和,故 B 项错误;官方和民间赞成早婚,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对劳动力需求的体现,故 C 项正确;早婚,多子多福,都是农耕经济要求的体现,故 D 项错误。答案:C2
2、(2018泉州检测)据史料记载,隋亡 4 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 10 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 10 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 20 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 )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解析:材料没有南北经济的对比,不能推断北方的经济地位,故 A 项错误;隋亡之后,当时储备的物资仍然很丰富,反映出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故 B 项正确;社会财富只是大部分,而不是都集中到国家手中,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故 D 项错误。答案:B3(2018濮阳市模拟)下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
3、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下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2 -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解析: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只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因此 A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是粮食亩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故 B 项正确;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故 C 项错误;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是粮食总产增加的原因之一,故 D 项错误。答案:B4(2018汕头模拟)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 。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
4、,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导致“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 ,表明汉朝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统治,故 C 项正确。答案:C5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这反
5、映出中国古代( )A实行对手工业者的集中管理B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最高C职业教育以师徒传承为主流D官营手工业生产带有季节性解析:对手工业者的集中管理材料没有涉及,故 A 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最高与史实不符,技术水平最高的是官营手工业,故 B 项错误;“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表明手工技术的传承是师徒相传,故 C 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生产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答案:C6(2018枣庄模拟)清代笔记中记载:“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宝,取之不竭,最为便利。燕地苦寒。冬时比户皆卧热炕,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 。这反映出( )A北方的人口流动频繁
6、- 3 -B北京已成经济中心C北京采煤业较为发达D北京居住人口过多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北京西山的煤矿的开采,不是人口流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强调北京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说明当时北京西山的采煤业比较发达,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当时北京居住人口多,故 D 项错误。答案:C7春秋时期的商人仍属于“工商食官”制度的范畴,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这反映了( )A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B周天子在地方有很大管理权C重农抑商政策起源于西周时期D春秋时工商业都属于官营解析:春
7、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根据题目中“春秋时期的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得出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故 A 项正确。答案:A8唐朝后期,随着商业繁荣,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富商大贾则贿赂官员牒补列将,甚至能升于朝籍。这种状况说明此时( )A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C阶级矛盾更加尖锐D存在官商合流的倾向解析: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但未涉及坊与市,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故 B 项错误;未涉及阶级矛盾,与材料中“商业活动”不符,故 C 项错误;
8、材料中“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富商大贾则贿赂官员牒补列将”表明节度使和富商大贾的固定角色发生一些变化,故 D 项正确。答案:D9(2018吉林调研)北宋仁宗景祐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4 -解析:蕃坊指的是外商聚居区而非区分商业活动区域的“市”和“坊” ,故 A 项错误;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外国商人可在广州与当地居民杂居,可知当时
9、对外贸易频繁与繁荣,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外商“开始”在华定居,故 D 项错误。答案:C10阅读下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均田制满足了部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B均田制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均田制的推行加剧了土地兼并D均田制未根本改变农民的处境解析:均田制将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与均田制配套的税收制度租调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无地少地农民的处境,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1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 600 石
10、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 100 石,根本无 600 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D纳粟封爵为选官主要途径解析:材料中纳粟封爵仅是汉代富商大贾做官的一种方式,不能体现出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 A 项错误;材料纳粟封爵的本意为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但从其实施结果,可知农民不是真正的受益者,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政府遏制商人,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纳粟封爵仅是汉代做官的一种方式,不能体现其是主要途径,故 D 项错误。答案:B12(2018绵阳诊断)明
11、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 5 -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解析:题干信息显示明初只许皇室公侯使用的玉器、金银到明末普通富户也能使用,说明社会风尚有所变化,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尊富尚利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变化,故 C 项错误;明代经济结构并未出现转型,故 D 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
12、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秦汉以来,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永嘉之乱”至南北朝、 “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 “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材料二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
13、,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绕,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10 分)解析:(1)第一小问“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引发移民的原因” ,有“永嘉之乱” “安史之乱”等战争和社会动荡;自然灾害、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大槐树移民” ;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带来的“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 。(2)第
14、一小问“新情况” ,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 ,出现商业性移民。第二小问“影响” ,人口的向外转移缓解山西人地矛盾;“耻还乡里” ,改变山西社会风气;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加财富积累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移民现象长期存在;移民形式多样;移民阶段性特征明显。(9 分)原因:战争和社会动荡;发生自然灾害;山西人地关系紧张;戍边和开发边疆;民族融合。- 6 -(答出三点给 6 分)(2)情况:出现商业性移民。(2 分)影响:缓解山西人地矛盾;改变山西社会风气;为移入地的开发作出贡献;促进清代商业发展;促进山西财富的积累。(任意答出四点给 8 分)14(2018武汉市模拟)阅读材
15、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 19901991 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2003 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陕西临潼下刘村秦始皇陵西刑徒墓秦始皇陵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江西遂川铁戟 2 件 铁剑 1 把 铁匕首 1 件铁矛 1 件、铁镞1 件、铁铤铜镞2 件铁铤铜镞80 件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 141 件,但青铜器高达 6751 件,其中兵器 1904件。
16、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12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解析:从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和“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可总结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的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和“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即可。答案: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