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周测 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基 础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1843 年 11 月 27 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由此可见广州租界( )A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B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C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D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解析:潘绍光是地主,所以不能说明英国侵犯了农民利益,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国家受制于英国,而是站在个人角度说事,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反映中国国人痛恨英国,故 C 项错误;材料意思
2、是地主潘绍光向英国出租土地时“要求英国支付搬迁补偿费和租金” ,说明其拥有所有权,故 D 项正确。答案:D2(2018天津模拟)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 辛丑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C 北京条约签订后 D 南京条约签订后解析:材料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起了这样的作用,故 A、C、D 项错误,故 B 项正确。答案:
3、B3(2018咸阳市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 ,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解析: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 ,这被- 2 -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 ,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而英法等国是按照国际惯例和清政府进行交流,在清政府眼里只有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而没有国家平等原则和国际法等近代外交的理念,
4、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答案:D4(2018太原市模拟)(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解析:根据材料“孙对此表示异议据
5、理力争” ,并不能体现共识,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中华民国奉行三权分立,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主共和制下,三权分立原则得到初步的实践,故 C 项正确;材料不体现民主观念对民间的影响,故 D 项错误。答案:C5北洋政府于 1914 年、1923 年、1925 年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 )A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B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C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D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民主共和力量的状况,故 A 项错误;各省军政长官“干预立宪活动”“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 ,反映出当时中国宪政的
6、实行缺乏有利环境,故 B 项正确;北洋政府“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 ,体现出其并不缺乏法治观念,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出各省军政长官对君主立宪的态度,故 D 项错误。答案:B6有学者说:“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 ”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B导致了国家政权的更替- 3 -C将改变中国的社会主导力量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解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没有导致国家政权的更替,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从袁世凯训练下来
7、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故 C 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还没有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故 D 项错误。答案:C7下列属于 1926 年国民政府出兵北伐路线图(局部)的是( )解析:A 图属于鸦片战争路线图,故 A 项错误;B 图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示意图,故 B 项错误;C 项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路线图,故 C 项错误;D 项属于北伐战争路线图,故 D 项正确。答案:D8据时人记载,武昌的政治口号之多,超于香烟广告之上,譬如“一切权力属于党” “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 “肃清反革命派” “拥护革命中心力量” “巩固革命联合
8、战线”等,全城“几成一口号世界矣” 。该记载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武昌起义获得成功B国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武汉C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领导权D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解析: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与材料中的“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 “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不符,故 A 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重视群众的力量,强调工农组成革命联合战线,与材料信息相吻合,故 B 项正确;中共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是在南昌起义之后,故 C 项错误;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中的“拥护革命中心力量”不吻合,故 D 项错误。答案:B- 4 -9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思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有学者通过对北平人力车夫的调查显示,
9、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无产者居然有半数不赞成革命,而他们正是革命要解放的对象。这表明( )A革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B底层民众普遍排斥革命C近代改良思想影响广泛D革命运动缺乏社会基础解析:革命顺应中国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半数不赞成” ,证明有部分赞成革命,故 B 项错误;这种保守观念受到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半数不赞成革命” ,说明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D 项正确。答案:D101932 年颁布的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的地主的土地,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 ”这表明( )A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确立B土地革命的
10、成果得到承认C政府纵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D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缓和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的地主的土地,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确立,故 A 项正确;规定否定了土地革命的成果,故 B 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纵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故 C 项错误;规定不会缓和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故 D 项错误。答案:A11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 , 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
11、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C认为工人联合农民斗争方可取胜D开始反思“乡村包围城市”的观念解析:据材料“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可得当时中共中央决议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 项正确。答案:B- 5 -12(2018乌鲁木齐诊断)1931 年,赵镜元在全国义勇军运动一文中写道:“自辽吉事件发生,国人痛恨暴
12、日之侵凌,国难之未已,于是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呈风起云涌之观。 ”“辽吉事件”意味着( )A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C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D国民政府全力支持义勇军运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 1931 年,不难得出赵镜元指的“辽吉”事件就是九一八事变,根据“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呈风起云涌之观”可知,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故 A 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鸿章 1895 年 3 月 19 日在日本马关指出:“
13、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愤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材料二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李智慧列强侵华史(1)根据材料一,简单归纳李鸿章
14、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主要认识以及你的看法。(10 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最能反映列强之间关系变化本质的观点,并用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这一观点。(15 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及其历史影响,要根据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及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解答。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观点进行分析和归纳。第(2)问,根据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分歧和合作进行解答。答案:(1)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发愤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看法: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
15、者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0 分)(2)观点:“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 。甲午战争前史实:英法联合发动第二- 6 -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后史实: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英美支持中国抗战。(15 分)14(2018昆明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洪秀全(1814 年1864 年),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 ,主张建立“天下为公”的盛世。他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洪秀全建立太平天
16、国,称天王,1853 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 年在天京自尽,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孙中山(1866 年1925 年),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高举反封建的旗帜, “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文字材料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材料中洪
17、秀全、孙中山为坚持中国民主革命的革命者,也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者,可以以两者为代表,阐述近代中国人不断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也可以阐述先进中国人对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探索。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评分要求: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论引用合理,须为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一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坚持民主革命斗争。(4 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取得新民
18、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8分)示例二:观点: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进行近代化道路的探索。(4 分)- 7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学习君主立宪,领导戊戌变法;陈独秀以“民主” “科学”为旗号,发起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学习西方先后经历了学习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不断为后人的探索抗争奠定基础。(8 分)能 力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1838 年 6 月,大臣黄爵滋上奏道光帝严禁鸦片。道光帝将此奏折下发各地将军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近代中国 反侵略 民主 潮流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