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6 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纲卷别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情分析全国卷2015“一五”计划(工业化);2014“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全国卷 2016“一五”计划;2014粮食的统购统销全国卷 全国卷 201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历程;2011经济恢复调整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干知识上。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迁移应用,坚持能力立意,体现学科素养能力目标,如对“一五”计划的历史理解。试题呼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目的(2016
2、高考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的特点。【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由“一五计划期间”定位于新中国成立初的“一化三改”时期历史解释 由基础设施及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减少,推知生产性建设,尤其是工业投资增加,即为工业建设奠基【解析】 由材料信息“一五计划” “住宅建设比重
3、不断减少” “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等可推断出,当时我国的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建设上,A 项符合题意。B、C、D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答案】 A(2015高考全国卷)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2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背景。【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时空观念 材料明确指出时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历史解释“一五”
4、计划属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与美英工业强国比较的不是工业水平,而是工业增长速度,增速越快意味着原先的工业基础越弱【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英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 A 项;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 B、D 两项说法错误;1958 年中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C
5、项。【答案】 A练真题1(2014高考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 A 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 C 项;国民经济恢复在 1952 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 D 项。2(2014高考全国卷)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
6、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选 C。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对于A 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项“农村的政权建设” 、D 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 C 项正确。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
7、”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选 D。本题迁移考查了中国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过程。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故 D 项正确。4(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62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
8、算单位,至少 30 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选 A。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 A 项正确。练模拟1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 ”为此全国开始推行(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 “大跃进”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 A。 从材料“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组织起来 ”可以看出是对农业改造,故 A 项正确;“大跃进”是指生产力方面,材料“克服很
9、多农民在分散经营组织起来 ”是调节生产关系,故 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组织起来 ”不符,故 C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统一经营到分散、统一相结合,故 D 项错误。21957 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 175 万人,比 1952 年增加两倍。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 1 019 万人,比 1952 年增长 66%,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C农业调整解放大批劳动者 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解析:选 A。1957 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使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大幅度增加,故 A
10、项正确;文化教育事业有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41956 年对农业改造的完成,并没有解放大批劳动者,故 C 项错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不是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故 D 项错误。3(2018淄博摸底)1960 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 ,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2 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这表明( )A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被放弃B农村改革有历史渊源C私有制逐步得到中央认可D农村获得经营自主权解析:选 B。人民公社被废除是在 1983 年,材料中 1960 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不涉及人民公社的调整,故 A 项错
11、误;1960 年,农村改革已经出现,而在 1978 年后在改革开放的引导下,推行改革,故 B 项正确;中国农村坚持的是公有制,私有制逐渐得到中央的认可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农村获得经营自主权是在 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出现的,故 D 项错误。4下图是新中国 50 年资料汇编中的 19521965 年人均 GDP 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531954 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B19541956 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C19581961 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生产力水平D19611964 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
12、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解析:选 D。 “大跃进”运动出现在 1958 年,与 19531954 年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共八大召开是在 1956 年,不能指导 19541956 年经济发展,故 B 项错误;19581961年中共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导致国民经济的下滑,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带来的影响,故 C 项错误;针对“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导致的经济下滑,中共确定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取得了 19611964 年经济上升的成果,故 D 项正确。(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下面是中国每万人所拥
13、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1952 年 1957 年 1962 年 1965 年47.6 26.4 13.2 9.5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B “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5解析:选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于 1956 年,故 A 项错误;“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是在 1958 年,与材料涉及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导致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减少,故 C 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从 1978 年开始,而且没有陷入停滞,故 D 项错误。2(2018荆门高三调研)张赛群
14、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作者认为“三大改造”导致国进民退的理由是(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 B农业和农民付出太多C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 D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解析:选 C。 三大改造推动新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但不能详细地解释“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故 A 项错误;“民退”指私营经济的减少,与农业变化无关,故 B 项错误;“最彻底
15、的国进民退”是指三大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的公有制,私营经济几乎完全消失,故 C 项正确;D 项不能解释“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故 D 项错误。3(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但是到了 1952 年 7 月和 8 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 “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解析:选 C。 证券交易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手段且是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故 A 项错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探索 16 曲折 发展 应考 能力 提升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