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九新思想的萌发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九新思想的萌发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九新思想的萌发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培优点九 新思想的萌发与发展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 1 (2014 高考卷 2)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 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 项错误。D 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
2、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 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答案】B典例 2 (2015 高考卷 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维新变法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 C 项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故 A 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
3、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也不是颠覆孔孟学说,故 BD 项错误。【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2119 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又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B 符合题意;A 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
4、传播媒介的内容,C 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 不正确。【答案】B2郑观应说:“外人之商业有政府以为后援,我国之政府对于我商人非惟不知保护,反多障碍,而政府的失职是因为缺乏监督政府的机关。所以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不可不速开国会。”这思想A促使洋务运动突破了器物层面B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体的联系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D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解析】由“政府的失职是因为缺乏监督政府的机关”、“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不可不速开国会”等信息可以得出郑观应意识到了商业发展要政府和国会的支持和保护,故选B;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所以与洋务运动无关,故排除 A;题干仅仅说到了商业的发展问
5、题,所以与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故排除 CD。【答案】B3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3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一味逃避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人以华夏自居,自认为自身文化昌盛,对于文化落后,不识礼义廉耻的民族蔑称为“夷狄”;而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转而“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表明中国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使中
6、国人民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B 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近代国人“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并未体现全盘西化思想,A 项错误。面对落后农业文明和先进工业文明的落差,中国士人选择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不是一味逃避,C 项错误。近代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处于下风,中外文化不是平等交流状态,D项错误。【答案】B4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梁启超 “共和政治
7、,非国民的继续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B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C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D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兴办近代工业以实现御侮和自强;郑观应作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振兴商务,与西方进行商战;章太炎作为革命派的代表,主张用革命解决公理与旧俗的问题;梁启超作为立宪派的代表主张国民的觉悟才能维持共和政治;结合这些主张可以得出其共性是主张通过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来挽救民族危机,故选 C;AD 不适合郑观应和李鸿章的主张,B 只适合李鸿章的主张,故排除 ABD。4【答案】C51896 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 年 6 月
8、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解析】材料中波兰分灭记突出波兰灭亡在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意在激发改革图强意识,故选 C;材料的主旨不在揭示波兰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排除 A;打击顽固守旧势力和培养国人世界视野均非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 BD。【答案】C6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
9、在论证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解析】从材料中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来看,早期维新派并没有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只是在坚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主张作出改变。故答案为 C 项。从材料中的“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来看,体现出儒家的民本观念,排除 A 项;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 B 项;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西方议会制的做法,排除 D 项。【答案】C7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 White House”
10、、国务书记“The Secretary of 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 B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联邦政府办公大楼“ White House”、国务书记“The Secretary of 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结合所学可知,“白宫”、“国务卿”带有专制色彩、等级观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晚清时期”可知这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融合受到中国传统君臣观念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晚清时期君臣观念影响下的文化融合
11、,而不是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也不是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故AC 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融合,而不是文化冲突,故 D 项错误。【答案】B8下表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据此可知,万木草堂课程 教学内容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经世之学 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考据之学 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词章之学 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D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万木草堂课程内容既保留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内容,同时学习西方政治文化,故万木草堂的课程设置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D
12、 项正确。材料涉及教学内容的信息,与教学方式无关,A 项错误。从万木草堂的课程可知,学习的内容仍受封建教育的影响,B 项错误。万木草堂是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地方,不可能是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C 项错误。【答案】D920 世纪初,梁启超指出:“清代思潮”以“复古”为其职志,是相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粱启超认为,“清代思潮”与文艺复兴A同属资产阶级民主思想6B促成了当时的社会转型C都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D借文化复古反对旧思想【解析】 “清代思潮”与文艺复兴其实都是打着文化复古的旗号来宣扬新思想、反对旧思想,但是“清代思潮”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也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专题 新思想 萌发 发展 精准 培优专练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