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课时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1.概述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总结其经验教训。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2.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 年,中共中央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_同时并举。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有步骤地
2、对农业、手工业和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成就到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_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三大改造(1)措施2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_道路。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_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3)评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
3、革。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等缺点,遗留下许多问题。知识点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步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 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召开召开:1956 年 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探索失误(1)“大跃进”:以高指标、瞎指挥,浮
4、夸风和“_”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2)人民公社化运动:到 1958年底,全国 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 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_、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到 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4.十年建设成就3(1)工业:先后建成武汉、_等钢铁基地。(2)铁路: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3)能源: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知识点三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 “_”掀起狂潮
5、。(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交通运输阻塞,大批企业停产。2.周恩来对经济的整顿(1)措施:整顿企业,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2)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3.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1)措施:以_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2)成果: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4.影响: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图示巧记】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图示巧记】 “一五”计划【易错防范】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
6、命的性质。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4【图示巧记】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易错防范】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具体表现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这只能是一种超越历史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易错防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实质特征(1)“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属生产力范畴。(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最主要的教训是
7、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2.(2)社会主义改造 3.(1)重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3)工业4.(1)集体化 (2)社会主义知识点二1.(2)工业国 2.(1)共产风 3.(2)调整 4.(1)包头知识点三1.(1)全面夺权 3.(1)铁路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史料探究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史料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业是重点,占 58.2%,这在中国历史5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 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大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注:关键信息:“工业是重点” “占 58.2%”“集中在东北地区” 。思考 结合史
8、料,归纳“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答案 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史料注:注意“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变化思考 史料中的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答案 问题: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史论形成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
9、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拓展延伸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2)现实需要:国际环境严峻,增强国防实力。(3)经济关系: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导部分。(4)成功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6史料探究1.正确探索史料 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的三个方案: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方案一(1955 年夏) 4 600亿斤 4 300万石 1 100万吨方案二(1956 年 1月) 6 400亿斤
10、 7 000万石 1 500万吨方案三(1956 年 8月) 5 000亿斤 4 800万石 1 050万至 1 200万吨注:重点关注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从大幅提升到理性调整。思考 从史料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案 方案二数据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方案三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2.探索失误史料 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于 1958年 3月,制定了“鼓足干劲
11、,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思考 史料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答案 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错误: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左”倾错误的纠正史料 1961 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思考 史料中调整措施的实质是什么?史料中认可“已有的胜利”的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 实质是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严重性认识7不足,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 。史论形成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12、、原因及教训1.失误(1)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发动“大跃进” 。(2)片面追求公有化和规模化,全面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中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建设。2.原因(1)客观: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2)主观: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正确认识“左”倾错误,致使“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建设。3.教训(1)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调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3)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阶级斗争。(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课堂小结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
13、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时期。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1.(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五”计划开始了新中国大规模的计划经济建设,其优先发展的是( )A.农业 B.轻工业8C.重工业 D.商业解析 “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 C2.
14、(2017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中国成立后,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解析 1957 年,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故答案为A项。答案 A3.(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1956 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兴起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文化大革
15、命”的结束解析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答案为A。答案 A4.(2017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把我国尽快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B.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实现全面对外开放解析 1956 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确立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坚持既反保
16、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故答案为 B项。答案 B95.(2017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58 年 8月前后,新华社先后报道湖北长风农业社早稻亩产 15 361斤;安徽高丰农业社试验田早稻亩产 16 260斤;湖北麻城建国第一农业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 36 956斤。上述报道反映的现象是( )A.公私合营 B.城市化建设C.“大跃进” D.发展乡镇企业解析 题干主要反映了 1958年 8月前后,水稻产量方面的“浮夸风”倾向,故答案为 C项。答案 C6.(2017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下图是 20世纪 50年代经济建设的宣传画,它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的
17、真实情况 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C.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D.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解析 观察宣传画可知,该宣传画的内容明显不符合实际。故答案为 C项。答案 C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2 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35.5%1952年我国许多重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 1950年的印度。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二 毛泽东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建设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探索 课时 曲折 发展 人民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2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