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行省制【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题文中所述制度是分封制,它像蜂巢一样,按照血缘宗法关系排列每一个封国,以蕃屏周,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故 A
2、项正确。2.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现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 “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归属于皇帝,以强化君主专制。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其
3、余 ACD 三项均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除丞相制23.“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段话反映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任命郡守、县令,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故 B 正确,A 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但“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不符合元朝推行行省制的背景,排除 C;郡国并行制是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制度,不符合“废除了
4、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 ,排除 D。4.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 中英战争 B. 鸦片战争C. 通商战争 D. 夷匪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战争的说法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故选A。B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性质5.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
5、属机构B.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3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排除 A;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排除 C,B 正确;D 项“行政效率提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易错警示】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
6、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期间虽有内阁首辅大臣权倾朝野,但是权力的来源毕竟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6. 1894 年 8 月 1 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
7、法” 。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 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B. 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C. 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D. 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清政府称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 “日本天皇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 可知两国都在“不违反国际公法”的情况下,强调本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故 C 项说法正确,BD 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A 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来。本题答案为 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
8、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7.“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4”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A.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洪仁玕的 1859 年的资政新篇 ,这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A 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项;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
9、,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资政新篇的时间,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 B。【点睛】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8.1950 年 5 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1979 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
10、“争取和平统一” 。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A.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B. 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C. 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D. 都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要武力反攻大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要“争取和平统一” ,尽管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要实现中国的统一,故答案为 C 项。蒋介石对大陆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共处于对抗中,故A 项错误。B 项说法与材料中的“争取和平统一”不符。材料表明蒋介石要实现武力统一,5并非和平统一,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 C。9.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经历了由“政治精英”主导到“平
11、民革命”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始于( )A. 井冈山斗争 B. 辛亥革命C. 国民大革命 D. 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政治精英” “平民革命”的准确理解, “政治精英”指的是类似于“辛亥革命”的不发动人民群众,由少数人发动的战争,而“平民革命” 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运动,A、C、D 均属于“平民革命” ,但题干中要求“始于” ,因此国民大革命符合题意,故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0.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
12、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A. 秦始皇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 。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 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象征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11.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 。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 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B. 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 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
13、极性D. 宰相权力的大小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代,地方无权,虽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这是它最大的缺点。A 项,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B 项,人才选拔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D 项,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集权制度12.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农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农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 皇帝制度B. 宗法制C. 分封制D.
14、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 诗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而皇帝制度出现在秦朝,A 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可知生男孩和生女孩是不一样的,而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与题意相符,故 B 项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C 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出现于隋朝,D 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 B。1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 33 人,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 3 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 12 人,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 6 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事件有3 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A. 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B.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C. 周天子已丧失“共主
15、”地位D. 诸侯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存在大量国君被杀或被赶下台、周天子被赶出国都、卿大7夫叛乱夺权的事件。宗法制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也是如此,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材料体现了小宗对大宗的叛乱,即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 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小宗对大宗的叛乱,不是说明分封制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小宗对大宗的叛乱,不仅仅是天子的地位受到挑战,故 C 项不符合题意。D 项没有反映
16、材料的主旨意思。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14.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 【答案】D【解析】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而非废分封、行郡县,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不一致,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确是历史的进步,废分封、行郡县是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 D 是符合题意的。15.1937 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
17、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A. 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B. 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C. 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D. 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答案】A8【解析】“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体现了任鸿隽和先辈相比较,乡土观念较轻,故 A 项正确;乡土观念较轻并不等于无乡土意识,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更看重国家身份而淡化乡土意识,但并不是无暇顾及乡土,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及省县户籍管理,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张家口市 联盟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