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课件.pptx
《(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课件.pptx(39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二 16篇考纲内文言文 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注对原文中的重点翻译(考查点)的句子加下画线(波浪线)表示;需要背诵默写的句子加下画线(直线)表示;对重点词加粗表示。,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1篇 论语十二章 考情搜索2006年课改卷考查课内阅读和其他几则课外语录对比阅读。,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
2、,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内容图示,2,3,
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重点归纳 【文学常识】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篇幅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4、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志 富贵浮云 箪食瓢饮,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知识盘点 1.理解型默写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
5、,不亦君子乎 ?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4)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6)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7)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4,5,6,7,
6、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6.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同悦 ,意思:愉快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同又 ,意思:用于整数和零数之
7、间 。,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7.重要句子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参考答案: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参考答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参考答案: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参考答案: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2,3,4,5
8、,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8.划分朗读停顿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3)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9、(4)饭 疏 食,饮 水,曲 肱 而 枕 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9.内容理解 (1)十二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参考答案:“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
10、,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3)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 参考答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4)“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反省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5)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一个会学习的人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
11、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 (6)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7)“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强调“时习”;后者强调“知新”,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8)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北师大教授于丹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品论语,写出了于丹心得。请仿照其形
12、式,谈谈你对论语中的一句话的认识与体会。 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于丹心得: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名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我的心得: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9)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他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是从哪儿来的?他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如今我要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建立国家政权。”根据这个典故,请将以下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示例:半部论语治天下 下联:一本易经识人生,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
13、14,15,16,17,18,19,20,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答案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B,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2篇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考情搜索2009年本篇第1段与古诗过零丁洋对比考查。,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原文再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14、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00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009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15、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译文及段层评析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鱼而选取熊掌。2009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有胜过生命的(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
16、的灾祸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本性,2009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丧失)罢了。,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1段:提出“舍生取义”
17、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分三层: 第(1)层:用“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进行类比,引出本文的题旨“舍生取义”。 第(2)层: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当“生”与“义”产生矛盾时,应该“舍生取义”,强调“义”的重要性。 第(3)层: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
18、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2段: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
19、心”。分三层: 第(1)层: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2)层: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3)层: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内容图示 鱼我所欲也,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重点归纳 【中心概括】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
20、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义的事。孟子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2.正
21、反论证,层次清晰: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知识盘点 1.理解型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4)
22、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5)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6)不辨礼义地接受万钟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7)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失道义(不义) 。,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
23、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5.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通避 ,意思:躲避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通辨 ,意思:辨别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通德 ,意思: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 与 通欤 ,意思:语气助词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 ,意思:从前 。,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6.重要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参考答案: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
24、够不丢掉(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参考答案: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参考答案:(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参考答案: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可不用呢?,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7.划分朗读停顿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 安徽省 2019 年中 语文 复习 部分 专题 216 篇考纲内 文言文 篇部编 教材 梳理 课件 PPT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1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