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地球与宇宙4.2地球的自传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
《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地球与宇宙4.2地球的自传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地球与宇宙4.2地球的自传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3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四章 地球和宇宙,4.2 地球的自传,习题链接,1,2,3,4,5,6,7,8,9,10,11,13,14,15,12,16,17,18,19,20,21,22,23,24,25,夯实基础 巩固练,1我们把地球绕_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_向_,从南极上空看呈_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呈_旋转。,地轴,西,东,顺时针,逆时针,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2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叫_,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_,反之为_。,晨昏线(圈),返回,晨线,昏线,3如果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它在不停地自转,这时候会产生的现象是( )A地球上没有昼夜B地球各地昼夜平分C地球各地的季节没有交替
2、变化D地球昼夜长短变得不稳定,A,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点拨: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是地球出现昼夜现象的原因。,4下列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顺时针方向B地球自转绕的中心轴是地轴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D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A,夯实基础 巩固练,返回,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轴与地球南北的交点称南极与北极,其中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方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方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自转与公转是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点拨:,夯实基础 巩固练,5中国和美国同处在地球的北半
3、球,纬度相近,但美国在西半球,中国在东半球。根据上述知识,你认为中国在白天中午的时候,美国当地时间约是( )A黄昏 B清晨 C午夜 D中午,C,夯实基础 巩固练,返回,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当北京处在昼半球,而美国处在夜半球。由此得知:同一时刻,中国是正午,而美国是午夜,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点拨:,夯实基础 巩固练,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五带的变化 B昼夜交替现象C太阳的回归运动 D四季变化,B,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点拨: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4、7下图中表示昏线的是( )AABC BADC CEBF DEDF,B,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点拨:北极点上空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ADC上的点沿自转方向将进入夜半球,是昏线;ABC上的点沿自转方向将进入昼半球,是晨线。,8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围绕太阳旋转B地球本身不发光C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D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C,9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太阳东升西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季节变化正午时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东边总是比西边早看到日出A B C D,D,夯实基础 巩固练,返回,10如果地球不自转,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A“一天”(一个昼夜)
5、的时间变长B地球上没有季节变化C地球上没有极昼极夜现象D地球上没有什么变化,A,夯实基础 巩固练,返回,11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晨昏线与经线重合B晨昏线与纬线平行C晨昏线为白昼与黑夜的分界线D晨线东面为黑夜,西面为白昼,C,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12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绕着自己真实的地轴不停地转动B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C地球自转一周为12小时D地球不自转就没有昼夜现象,B,夯实基础 巩固练,返回,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时间约为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轴是人们的假想轴,即使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春七 年级 科学 下册 地球 宇宙 42 自传 习题 课件 新版 浙教版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