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阶段专项复习(四)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
《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阶段专项复习(四)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阶段专项复习(四)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阶段专项复习 (四),一,二,三,四,1【中考阜新】如图所示,在皮划艇比赛时,发令枪响参赛选手奋力划桨,皮划艇由静止迅速前进,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此时以地面为参照物,皮划艇是_的。,运动状态,一,机械运动,运动,2【中考云南】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 mB030 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的运动速度为10 m/s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C,3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 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C火车和
2、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C,4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 s内,小明跑得较快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D,由图像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由图像可知,在前2 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
3、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选项C是错误的;由图像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 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 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5 m/s,选项D是正确的;故选D。,点拨:,5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其中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b车以速度v出发,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c车也以速度v出发,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也是v,三辆汽车运动时间分别为ta、tb和tc,其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tatbtc Btatatb Dtctatb,C,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由于b车先加速后减速,到达乙地时速度
4、恰好还是v,所以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比a大,经过相同的路程,它的时间肯定比匀速运动的a车小;而c车因先减速后加速,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比a车小,所以在相等的路程内它的时间比a车大。由此可知,三辆汽车运动时间的大小关系为tctatb。,点拨:,返回,6【节选台州】将纸餐盘、纸杯和吸管按照如图方式粘在一起即成“纸杯船”。往纸杯里倒些水,水从吸管喷出时,纸杯船就会前进,说明_。,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水对船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二,力的存在,7【中考北京】在如图所示实验中,将小铁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观察到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轨迹如
5、图甲中虚线OA所示。在OA方向的侧旁放一磁铁,再次将小铁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观察到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轨迹如图乙中虚线OB所示。,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小铁球在桌面上继续运动是由于受到向前的作用力B磁铁对小铁球没有作用力C力可以改变小铁球的运动方向D力可以使小铁球发生形变,C,小铁球在桌面上继续运动是由于小铁球具有惯性,而不是受到向前的作用力,A错误;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说明磁铁对小铁球有作用力,B错误;小铁球受到磁铁吸引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小铁球的运动方向,C正确;尽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但不能从题干提供的信息得出力可以使小铁球发生形变的结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春七 年级 科学 下册 运动 阶段 专项 复习 习题 课件 新版 浙教版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