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时规范练7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湘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时规范练7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湘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时规范练7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湘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课时规范练 7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模拟题组(2018 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 13 题。1.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河口区( )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 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C.海水侵蚀作用强 D.盐度低,水位高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A.外坡受侵蚀 B.高度降低C.向外海推移 D.体积增大3.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有( )A.利于海水自净 B.增强航行安全C.阻碍鱼类洄游 D.不利泄沙排洪答案 1.C 2.A 3.B解析 第 1 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
2、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沙为陆地径流产生流水侵蚀,外侧细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近,且外侧为细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流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 错误。潮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 正确。河口受海水影响明显,盐度上升,D 错误。第 2 题,根据图示,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体积减小,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A 正确。第 3 题,拦门沙阻挡河水流入海洋,不利于泄沙、排洪,不利于航2行安全,对其进行整治则利于泄沙、排洪,利于航行安全,B 正确、D 错误。整治
3、拦门沙,对海水自净和鱼类洄游影响不大,A、C 错误。(2018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模拟)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 46 题。4.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B.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D.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5.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6.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4.D
4、5.B 6.C解析 第 4 题,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B 错误。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C 错误,D 正确。第 5 题,根据图中指向标,河流北岸受到泥沙淤积,南岸受到流水侵蚀,读材料已知,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故河流流向自西向东,B 正确。第 6 题,若图中河床各处的岩性相同,根据河床形态,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
5、的一侧水流速度缓慢,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由图可知,水流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乙,水流堆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丙,C 正确。3(2018 黑龙江佳木斯第一中学模拟)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海岸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均影响海岸发育。读近 6 000 年来上海海岸线的变化图,完成78 题。7.6 000 年来,图中海岸( )A.以堆积作用为主 B.以侵蚀作用为主C.先侵蚀后沉积 D.先堆积后侵蚀8.与图示海岸线的变迁规律关系最小的是( )A.城市建设需要 B.港口工程建设C.河流泥沙淤积 D.板块的运动答案 7.A 8.D解析 第 7 题,根据图示,6 00
6、0 年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由图可知,6 000 年以来该地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沉积作用为主,A 正确。第 8 题,根据上题结论,该海岸地区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和港口工程的建设,会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扩大陆地面积,促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影响入海口泥沙的沉积,进而会影响海岸线的进退;但是该地的泥沙的推进与板块的运动关系不大。综上所述,D 项关系最小。下面两幅图为废黄河三角洲演变模式图,图 1 为黄河流经时三角洲演变图,图 2 为黄河改道后三角洲演变图。读图,完成 910 题。4
7、9.若图 1 所示时期黄河三角洲处于淤积加速阶段,其原因可能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 B.黄河的径流量不断变小C.黄河河口流速变快 D.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10.造成图 2 时期黄河三角洲侵蚀后退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冰川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答案 9.D 10.D解析 第 9 题,若图 1 所示时期黄河三角洲处于淤积加速阶段,说明泥沙沉积增多,泥沙来源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泥沙来源少,沉积减弱,A 错误。黄河的径流量不断变小,泥沙来源少,B 错误。黄河河口流速变快,沉积减弱,C 错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增多,D
8、正确。第 10 题,图 2 时期黄河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以沉积作用为主,流水侵蚀作用小,A错误。此时没有冰川,不存在冰川侵蚀作用,B 错误。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小,C错误。沿海地区受海浪侵蚀作用大,D 正确。(2018 福建三明质量检查测)在河流中,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与流速的 6 次方成正比。某校地理野外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段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考察,发现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细砂,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与细砂共存,并绘制了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下图为所考查的河段及其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 1112 题。11.该小
9、组考察过程中发现河床沉积物颗粒最大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12.乙地附近鹅卵石与细砂共存现象显著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5A.地势趋缓,搬运能力减弱B.位于凸岸,沉积作用显著C.流量变化大,流速变化大D.降水变化大,侵蚀物质数量多答案 11.C 12.C解析 第 11 题,河流水量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越强,颗粒大的泥沙被携带得越远。所以某地沉积颗粒最大的时期,也就是水量最大的时期,丙地处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量大,所以发现河床沉积物颗粒最大的地点是丙,C 正确。第 12 题,根据图示,乙处是河流凸岸处,河流堆积作用明显,当河流流量大时,堆积物颗粒大,当河流流量小时,堆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三 自然环境 中的 物质 运动 能量 交换 课时 规范 外力作用 地表 形态 湘教版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09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