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9年中考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08课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复习练习20190109463.docx
《内蒙古包头市2019年中考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08课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复习练习2019010946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2019年中考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08课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复习练习20190109463.docx(5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8 课时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课时阶段训练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考点一 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和实质1.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B.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考点二 光合作用的发现1.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可以看出,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吸收了土壤中的无机盐B.吸收了水C.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D.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普利斯特利把一只小白鼠和一盆植物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但后来有人重复这个实验,却有的能成功,有的不能成功。以下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
2、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B.该实验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2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小白鼠需要的氧气达到了平衡D.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 CO2与小白鼠呼出的 CO2达到了平衡考点三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1.2018郯城县一模以下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叶片内的淀粉会运走耗尽B.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去叶绿素C.叶片的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色D.本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2.2018广州下列装置中,能够快速、安全地溶解叶绿素的是 ( )图 8-103.2018德州模
3、拟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主要有如下操作步骤,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选叶遮光 酒精水浴 黑暗处理 碘酒显影 清水漂洗 观察变化A. B.C. D.4.2018阳谷县一模生物小组将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 8-11 所示的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 A、B 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实验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 ( )3图 8-11A.叶片 A 中间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B.叶片 B 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C.叶片 B 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叶片 A 变蓝,叶片 B 不变蓝,说明透明塑料袋阻隔了阳光考点四 光合作用的意义1.2017 秋宝
4、丰县期末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生物提供了 ( )食物来源 空气来源 氧气来源能量来源A. B.C. D.2.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和“机器”分别是 ( )A.叶肉细胞和叶绿体 B.叶绿体和叶肉细胞C.叶肉细胞和叶绿素 D.叶绿素和叶肉细胞3.2018柘城县二模对维持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C.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4D.动物的呼吸作用考点五 光合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光合作用原理,下列哪项措施不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 )A.不同作物间作套种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C.冬季大棚内昼夜保持
5、恒温D.冬季大棚内定时通风2.合理密植有助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原因是 ( )A.充分利用了阳光 B.充分利用了土壤C.充分利用了水肥 D.增加了植物的总数考点六 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1.如图 8-12 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温度、光照强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 8-12A.光照强度为 0 时,植物周围环境温度也为 0B.光照强度为 0a 时,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影响C.光照强度为 ab 时,光合作用强度只受温度影响D.光照强度大于 b 时,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5一、单项选择题1.2018台州某同学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经光
6、照、褪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呈棕黄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褪色时间过短B.光照时间过短C.植株在暗处时间过短D.铝箔遮光不严2.2017德阳如图 8-13 为光照充足条件下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 8-13A.是氧气,是二氧化碳B.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C.该过程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D.农作物种植过密,光合作用减弱,其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图 8-143. 生态球是家庭中常见的绿化美化饰品,置于阳台上,能较长时间稳定存在(如图 8-14 所示),图 8-15 是生态球一天6内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晴天日出
7、、日落时间分别为 6:00 和 18:00),正确的是( )图 8-154.2017广东下列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B.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光C.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D.农作物种植越密,对光利用越充分,产量就越高5.2018新疆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分别在清晨、傍晚、深夜三个时间内在绿色植物体上摘下相同的绿叶,然后脱色、滴加碘酒,蓝色最深的应该是哪个时间摘取的叶片 ( )A.深夜 B.清晨C.傍晚 D.三个时间相同6.2017宿迁图 8-16 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部分实验步骤,其中大烧杯、小
8、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图 8-167A.酒精、酒精、酒精B.酒精、清水、碘液C.清水、酒精、碘液D.清水、清水、碘液7.2017昆明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把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统计结果如图 8-17。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图 8-17A.气泡越多,说明产生的氧气越多B.试管与灯的距离为 10 厘米时,产生的气泡最多,原因是光照较强C.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照越强,光合作用也就越强D.如果将该试管放在黑暗中,也将会冒出大量气泡8.2017湖州某植物叶片边缘呈黄白色,不含叶绿体。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 48 小时后,切断部分叶脉,将叶
9、片的部分区域的两面用锡箔纸遮蔽,如图 8-18 所示,光照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叶片 a、b、c、d四个部位的颜色,发现只有 d 显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B.对比 d、a,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C.对比 d、c,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D.对比 d、b,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8图 8-18图 8-199.2018开江县二模将一盆绿色植物搬入暗室两天后,将其中一叶片做如图 8-19 所示处理,将叶片按图中虚线折成甲、乙两段,折痕明显,然后将该植物搬到阳光下,光照 5 小时,剪下此叶片,对其进行淀粉检测,发现甲段叶片无淀粉产生,而乙段叶片有淀
10、粉产生,其原因是 ( )A.甲段叶片因缺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折断叶脉影响甲段叶片的呼吸作用C.折断叶脉阻断了有机物的运输D.甲段叶片因缺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0.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B.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C.绿色植物可以提高大气湿度,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是天然的“蓄水池”D.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维持碳氧平衡11.图 8-20 中,甲中 A、B、C 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 24 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
11、用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图 8-20A.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只有 AB.图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曲线是,它与图甲中的 C 生理活动相对应C.图甲中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吸收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D.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和傍晚进行,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图甲中的 A 生理活动12.2017曲靖害虫啃食农作物叶片,将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 )A.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减少B.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减少C.蒸腾作用减弱,散失的水分减少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减少13.2017平凉模拟人们食用的甘薯块根俗称“地瓜”,它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淀粉是 ( )A.甘薯根光合作用产生的B.甘薯根从土壤中直
12、接吸收的C.甘薯叶制造再由茎运输而来的D.甘薯根呼吸作用的产物14.2017 秋开江县期末果农一般会将果树修整成主干矮壮突出,侧枝层次分明、螺旋排列的树形。 “有空就有枝,有枝就有果”是对该树形的最佳描述。据此可以猜测该树形的树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抗干旱、病虫害能力强B.吸收运输营养的效率高10C.吸收利用光照的效率高D.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弱二、非选择题15.图 8-21 中,甲是某生态系统图,乙是植物体的三大生理作用图,丙是叶片横切面图,丁是某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做实验的图,据图回答问题:图 8-21.(1)与图乙中 C 生理活动相当的是图甲中的 (填序号),完成此生理活动的生物是图
13、甲中的 。 (2)为了验证图乙中 C 生理活动能顺利进行所需要的条件,某生物小组对银边天竺葵做了如下的处理:用不透光的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在图丁中 C 处;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部分枝叶密封。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 M、N,去掉遮光的黑纸片。将叶片 M、N 放入装有某溶液的烧杯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把经过脱色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3)你认为以上做法是否合理?如若不合理请改正。 。 11 。 (4)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 .改正实验后请分析回答:(1)实验中用于脱色的某
14、溶液是 。 (2)滴加碘液后,发现只有图丁中 B 处变成蓝色,A、C、D 处均未变蓝色。则比较 A、B 两处,可以说明 。 比较 B、C 两处,C 处不变蓝的原因是 。 比较 B、D 两处,B 处变蓝的原因是 。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银边天竺葵的细胞内始终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图乙的 。 (4)图丁中 B 处变蓝的部位是图丙中的 。 (5)图乙中的 C 生理活动合成的物质是通过图丙中的5 中的 来运输的。 (6)图乙中的B 所散失的水分是通过图丙中的4 细胞形成的6 来完成的。 (7)写出图丙中的三种组织: 、 、 。 16.2017江西模拟番茄是重要的园艺作物,为了研究番茄植物的生理现象,有同
15、学做了如下实验:在透明密闭的小室内,放置两个培养罐,分别存放植物培养液和二氧化碳缓冲液(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使室内二氧化碳的量保持恒定),如装置图甲。调节灯的光照强度,根据毛细管内水柱左右移动情况,绘制图乙。此实验不考虑温度等因素对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影响。图 8-2212(1)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车间,植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 运输到根部。 (2)自然情况下,过强光照会导致番茄幼苗气孔关闭,引起 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3)要证明番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应将该装置放在 环境中,此时毛细管中的水柱移动方式是 (填字母:A.不移动;B.向左移动;C.向右移动) 。 (4)图乙中,在 b 光照
16、强度下,水柱不移动的原因是:该光照强度下 。 17.图 8-23 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各步骤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用图中编号及箭头表示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 。 (2)图表示把盆栽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图 8-23(3)图表示酒精脱色,能使叶片中的 溶解到酒精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 (4)图表示向叶片滴加碘液,其目的是 。 (5)最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当滴加碘液后,叶片未遮光的部分 ,由此可推断出 ;叶片遮光的部分 ,由此可推断出 。 (6)这个实验说明,绿叶只有在 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7)下列关于实验中对照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对照组B
17、.叶片未遮光的部分是对照组13C.不需要对照组D.叶片遮光的部分是对照组18.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条件和原料,以东昌湖里的菹草(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第一步:取三支大小一致的试管,分别标为 1 号、2 号和 3 号。第二步:在 1 号、3 号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 1%的碳酸氢钠溶液(注: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在 2 号试管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第三步:将三片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菹草叶片分别放入三支试管的底部,如图 8-24 所示。图 8-24第四步:将 1 号、2 号试管放在 100 W 的灯泡下照射 34 分钟,
18、3 号试管置于暗处,观察并记录叶片是否有气泡(氧气)产生和叶片上浮的情况,实验结果如下表。试管 试管中的物体 条件 实验现象1 号1%碳酸氢钠溶液+新鲜菹草叶片灯光照射 有气泡,叶片上浮2 号蒸馏水+新鲜菹草叶片灯光照射 无气泡,叶片不上浮3 号1%碳酸氢钠溶液+新鲜菹草叶片黑暗 无气泡,叶片不上浮14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 号和 2 号试管组成的一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作为对照的是 号试管。该组实验说明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1 号和 3 号试管组成的一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该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3)在以上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该活动小组利用 1 号试管又进行了光照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包头市 2019 年中 生物 第三 单元 生物圈 中的 绿色植物 08 课时 光合作用 呼吸 作用 复习 练习 20190109463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7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