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课件20190117132.ppt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课件2019011713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课件20190117132.ppt(13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前冲刺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七年级上册 一、论语十二章(10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复习愠( )(3)思而不学则殆( ),按时,生气,恼怒,疑惑,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过法度。 (2)知之者不如好
3、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语十二章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到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D,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人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择”字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七年级下册 二、陋室铭(10分) 山不在高,有仙
4、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有仙则名 ( ) (2)草色入帘青( )(3)无案牍之劳形( ),出名,有名,映入,使劳累,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2)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 从表达方式看,本文集描写、抒情、议论、记
5、叙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清幽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作者高洁隐逸的情怀。B. 作者开篇用类比的手法引出主旨,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特点。,D,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出陋室主人的从容雅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从反面说,是虚写,表现出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鄙弃。D. 本文以“德馨”扣题,以“陋室”统领全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三、爱莲说(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可爱者甚蕃( ) (2)不蔓不枝( ) (3)陶后鲜有闻( ),多,长枝茎,少,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却不可靠近玩弄它。,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
7、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B. 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C. 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皆喜爱的牡丹的羡慕之情。,D,四、河中石兽(1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8、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阅十余岁( ) (2)竟不可得( )(3)众服为确论( ),经过,经历,终了,最后,信服,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 (2)然则天下
9、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中的一点,不知道其中的第二点的情况太多了,怎么 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寺僧和普通人一样,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B.讲学家“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也是讲学家学识渊博、考虑周密的表现。,B,C.老河兵既考虑石兽的比重,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结合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因此能找到石兽。D.本文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否则就闹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10、的笑话。,八年级上册 五、三峡(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略无阙处( ) (2)沿溯阻绝( )(3)属引凄异( ),同“缺”,空隙、缺口,逆流而上,连接,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
11、现代汉语。(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午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没有江流的速度这么快啊。,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B. 本文多用排比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炼,表现力强。,B,C. 本文语言精致、洗练,用语俏丽贴切。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D. 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地形特点
12、,又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六、答谢中书书(10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晓雾将歇( ) (2)夕日欲颓(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消散,坠落,人间,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
13、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B. 文章写景独具妙处,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D,C.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D.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万物的赞美之情。,七、记承天
14、寺夜游(10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者( )(3)水中藻、荇交横( ),高兴,考虑,想到,交错纵横,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子里,如水一般澄澈,水中似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
15、没有竹子和柏树呢?,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炼而又意味深长。 B. “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呢?,D,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八、富贵不能淫(10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16、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岂不诚大丈夫哉 ( ) (2)父命之 ( ) (3)贫贱不能移 ( ),真正,确实,教导、训诲,使改变,动摇,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下列对
17、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孟子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于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影响。B.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所以他们是大丈夫。,B,C.做大丈夫,首先要是个仁者,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相近。,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
18、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被选拔,责任,使命,在国外,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干。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脸色上显
19、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3.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本文多用短句,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中心鲜明突出。 B. 选文第2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的观点。,B,C. 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 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的,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只有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八年级下册 十、桃花源记(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0、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
21、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寻病终( ),对感到惊异,类,随即,不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作者虚构
22、的世外桃源,自知是一种空想,故在头尾对此都有暗示:桃花源虽然有具体地点,人们再访也不可得。B. 进桃花源的路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作者层层设伏层层解,紧紧地抓住了读者。,A,C. 具体形象的理想“桃花源”,艺术地折射出当时的“乱”和“苦”;设计“桃花源”,实际也是艺术地提出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广大人民希望过的就是这种安定美好的生活。D. 作者描绘桃花源景象,从环境到人物衣着、精神状态,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无一句多余;且不事雕琢接近口语,令人倍感清新诗意,实在是言简意深,这和他的田园诗风一脉相承。,十一、小石潭记(10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23、,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俶尔远逝( ) (2)不可久居( ) (3)乃记之而去( ),忽然,停留,离开,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2019 年中 语文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冲刺 训练 课件 20190117132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