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七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课件.pptx
《(江苏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七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七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课件.pptx(7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十七 材料归纳、分析与鉴赏,高考语文 (江苏省专用),一、(2018江苏,26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1982 年,一位美国教授在校园BBS 上建议用字符“:-)”来表示笑话,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 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 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此它被称为“ 改变历史的一张笑脸”。颜文字是它的升级版,其显著 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 表达和传递情绪。以QQ 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 字,呲牙“ ”、偷笑“ ”、笑哭“ ”等
2、惟妙惟肖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 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 后、00 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 网络上竞相出彩,GIF 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 阶段。 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五年高考,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 加凸显,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表情符号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 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 呈现”的表
3、演。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展 现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节选自胡远珍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 表达与象征意义分析,有删改) 1.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4分) 2.请简要概括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6分),二、(2017江苏,262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 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 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
4、,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 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 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 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 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 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 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
5、和谐。愈能 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 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1.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义。(6分) 2.依据材料,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3分) 3.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6分),三、(2016江苏,2628)阅读材料,完成13题。(15分)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 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 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
6、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 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 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 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 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 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 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 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
7、“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 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 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分) 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5分) 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分),三、 1.答案 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 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 形成通行本。 解析 对“四书”形成过程的介绍分散在文中每个段落里:第一段末尾有“学庸都 在礼记里
8、,论孟单行”的语句;第二段提及二程兄弟用力提倡“四书”,尤其强调 大学中庸的作用,末尾写“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 了”;第三段末尾写书贾将大学中庸合为一本,“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结合 以上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2.答案 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 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 中庸的心法。 解析 二程和朱子对于大学的评价分别出现在第二段开头和第三段开头,即“大学 是做学问的程序”“有了大学的中庸里的心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再进行适当的删减概括,即可得出答案。,3.答
9、案 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 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解析 通读全文,归纳分条,组织语言。第二段中间有“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的语句,之后又说“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第三段前面说:“不领会中庸里的 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后面又有“猎取功名”“不符合他提 倡的本心”的说法。将以上文字从文中一一找出,再进行分类整理,归纳作答即可。,四、(2015江苏,2527)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
10、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 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 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 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 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很高境界,就 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 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
11、 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 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 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 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 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节选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1.“声”“气”分别指什么?“因声求气”的内涵是什么?(5分) 2.为什么说“一凑合就成了做作”?(4分) 3.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6分)
12、,四、 1.答案 (1)“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2)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 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解析 第一问应从第一段第一句中筛选出“声调的高下”“气势”等,然后概括。第二问应 根据第一段第三句概括。 2.答案 “一凑合就成了做作”,是指一旦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文章写作 就显得不自然了;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如果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拼凑自己的情 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就写不好文章了。 解析 应首先根据第二段第二、三、四、五句理解该句的含意,然后从原因的角度指出这样 做的弊端。 3.答案 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
13、下笔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自 然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 解析 通读全文,筛选出第一段第三句,第二段第五、六句,第三段的第二、三句等关键语句综 合分析,从学习前人写法、准确表情达意并自然地运用手法、积累词句三方面分三点准确概括。,五、(2014江苏,262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 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 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 然
14、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 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 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 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 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 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 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 是参禅的一个“话头”
15、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 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 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 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 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五、 1.答案 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解析 首先找出选文中评论段誉和石破天两
16、个人物的句子,放在一起,去异存同,列出二者的相 同点即可。 2.答案 “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 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解析 理解词语的意思,就是要指出这个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因此,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以 及文句的语气来理解。,3.答案 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 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解析 概括作者对金庸的评价时要依次进行,要通读全文,分条归纳,组织语言。作者对金庸的 评价有三个方面:史学、佛学的修为;武侠小说的成就;把史学、佛学融进小说,别
17、出心 裁。概括综合这三点即可得出答案。 解题关键 第1小题可根据原文语句“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 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 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提炼答案。第2小题根据上下文会发 现作者所说的“不讲”是指金庸先生不直接正面表达“史学佛学”等“见解”,“讲”在这 里指作者有意无意地表达“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等人生见解。 第3小题需要考生找出材料中“作者对金庸”的“评价”的句子,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一、(2018南通一模,262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文章徒重技
18、巧,于是不免转入空洞,累赘,芜杂的骈体文与应制文也便产生。文章不重技巧而重 思想,言之有物,不做枝枝节节描述,方可希望产生伟大作品。所谓伟大作品,自然是有思想、 有魄力、有内容的作品,文字虽泥沙杂下,却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技巧在某种习气下已发展 过多,转入空疏,且新时代下的文学,实际上不在意此。技巧由此被诅咒,被轻视,同时也近于被 误解。社会需变革,必变革,方能进步。徒重技巧的文字,就文字本身言已成为进步阻碍,就社 会而言更无多少帮助。技巧有害于新文学运动,自然不能否认。 唯过犹不及。正由于数年来“技巧”二字被侮辱,被蔑视,许多所谓有思想的作品企图刻画时 代变动的一部分或全体,在时间面前,却站
19、立不住,反而更容易被“时代”淘汰忘却了。一面流 行观念虽已把技巧二字抛入茅坑里,事实是,有思想的作家,若预备写出一点有思想的作品,引 起读者注意,推动社会产生变革,作家应当做的第一件事,还是得把技巧学会。作者若希望把本 人作品变为光明的颂歌,未来世界的圣典,既不知如何驾驭文字,尽文字本能,使其具有光辉、,三年模拟,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5分钟,效力,更不知如何安排作品,使作品产生魔力,这颂歌,这圣典,是无法产生的。人类高尚的理想, 健康的理想,必须先融解在文字里,这理想方可成为“艺术”。无视文字的德性与效率,想望作 品可以作杠杆,作火炬,作炸药,皆为徒然妄想。
20、 (选自沈从文集,有删改) 1.技巧为什么会“被诅咒,被轻视,同时也近于被误解”?(4分) 2.请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3.作者认为怎样才有希望写出伟大的作品?(5分),一、 1.答案 技巧被滥用,文章转入空疏;新时代文学不重视技巧;只重视技巧,有害于新文学 运动;只重视技巧的文章无益于社会进步。 解析 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一段,原文中在“被诅咒,被轻视,同时也近于被误解”前有“由 此”二字,根据“此”的指代内容,可写出前面的两个要点;向后观照,可得出后两个要点:有害 于新文学运动;阻碍社会进步。 2.答案 不重视写作的技巧和文字的基本功能,就无法让作品成为经典,推动社会变革;这 是
21、对那些不懂得驾驭文字、不懂写作技巧的作家的批评;突出了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解析 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本句中的“德性和效率”“杠杆”“火 炬”“炸药”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理解句子含意,必须要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写出来。 “无视”“徒然妄想”等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即对不重视写作技巧作家的批评。画线 句子本身也有力地证明了本段的中心:“作家应当做的第一件事,还是得把技巧学会。”根据 上述内容,从三个方面整合答案即可。,3.答案 要懂得驾驭文字,充分发挥文字的基本功能;要懂得安排作品,使作品产生魅力; 要言之有物;要去刻画时代变动;要把人类高尚健康的理想,融进文字里。 解析 此
22、题要求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需整体观照全文。作者的观点有的是从正面阐述 的,如“人类高尚的理想,健康的理想,必须先融解在文字里”,可从中直接提取、概括;有的则 是隐含在对反面现象的批评之中,如“既不知如何驾驭文字,尽文字本能,使其具有光辉、效力,更不知如何安排作品,使作品产生魔力”,需要加以转换,由反面向正面推论,最后整合形成答案。,二、(2018无锡一模,262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不 断繁荣发展的根基,汉字教育是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如果汉字消亡了,国家和民 族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但自清末以来
23、,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也对汉字质疑:“汉字难学” 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汉字落后”论者甚至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认 为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主张放弃汉字教育。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汉 字的掘墓人”“汉字行将就木”。时下,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可以改变命运的言论 比比皆是。中学阶段,在汉语与英语之间,学生更重视英语,一进大学,越发专注于英语的四 级、六级甚至八级,忙托福、雅思,顾了媳妇忘了娘。随着信息、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汉字也 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减少,提笔忘字的时候 在增多。曼妙婀
24、娜、形神兼备的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教育,应遵循汉字自身的 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适合用拼音的方法,汉字教学引进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其弊端日渐明显。近年来,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根据“形、音、 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 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 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的愿景。这类 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节选自王殿卿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年高 模拟 2019 语文 专题 十七 材料 归纳 分析 鉴赏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