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学案.doc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学案.doc(1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通史串讲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三维坐标定位 三条主线定论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
2、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从“考点布设”析高考(一)着眼于经济层面1(2018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2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选 D 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D 项正确。材料中仅反映了当时铁器的少数分布区域,而且也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铁制农具
3、,A 项错误。仅凭铁器在新疆出现,不能说明当时新疆与中原联系密切,B 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了铁器的发现地分布情况,并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在当地生产的,C 项错误。2(2018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
4、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C 项错误。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故 D 项错误。3(2017全国卷)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3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选 A 由图片可以看出, “陶”位于济水之滨, “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
5、促进了商贸的发展,A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 ,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B 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 “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D 项错误。(二)着眼于政治层面4(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乃去其三面”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 A 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 ,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
6、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 ,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故 B 项错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故 D 项错误。5(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4C实现了王
7、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选 A 根据材料“河南” “山东” “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 A 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 项错误,排除;C 项错在“直接控制” ,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6(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
8、、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 C 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由 15 郡发展为108 郡、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 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A 项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 B 项;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7(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
9、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两汉时期即位皇帝往往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 C 项。(三)着眼于文化层面8(2018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5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
10、(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选 C 墨子中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 “杠杆原理” “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A 项错误。 “完整”说法与史实不符,B 项错误。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 ,D 项错误。9.(2017全国卷)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
11、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解析:选 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 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 B 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 C 项;D 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10(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
12、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故材料反映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二、从“命题意图”析高考(一)探索知识的深度第 1 题,设置战国以前铁器实物分布图这一图片资料,要求考生在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实质考查考生的实证精神。6第 3 题,以儒商鼻祖范蠡经商于陶的故事切入,考查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强调地理环境对商业发展的影响。第 4 题,创设商汤对鸟兽都存有仁德之心的新
13、情境,从主观角度考查商汤灭夏成功的原因,也深化了对儒家思想“仁政”主张的认识。(二)转换知识的角度第 2 题,创设西汉文景时期的货币税收政策的调整加剧土地兼并的新情境,从消极影响的角度考查了西汉初年的经济。第 5 题,以西周分封制分封对象的地域分布切入,从文化传承的全新视角,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第 6 题,从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考查王国问题的解决对解决边患问题的影响。一改传统上从王国问题、边患问题切入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第 8 题,从墨子先进科技成就的全新视角命题,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而且渗透了对考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价值观的培养。(三)拓
14、展知识的宽度第 7 题,通过外戚干政这一全新的历史情境,考查汉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观念变化,把对外戚专权这一现象原因的分析从政治制度层面拓展到社会观念的层面。(四)延伸知识的长度第 9 题,以西周到战国文字的演变,体现周秦之际“分裂统一”的历史趋势,以及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发生深刻变革的史实。第 10 题,创设古代儒家学者通过称颂“三代”之美来批判现实的新情境,考查古代儒家学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一)经济上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重 时 空 抓 “点 ”理 “线 ”农业金石并用、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井田制、集体劳动(夏商周)铁农具、牛耕;都江堰水利工程;自耕农、佃农产生;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土地私有制确
15、立(春秋战国)牛耕普及;土地兼并;田庄经济(秦汉)手工业麻纺、丝织、制陶(原始社会)青铜技术;手工业官府垄断(夏商周)丝织、冶铁等;家庭手工业出现;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青瓷出现;用煤冶铁(秦汉)商业商业出现、物物交换(原始社会)货币;“商人” ;商业由官府垄断(夏商周)自由商人;工商业城市兴起;重农抑商政策(春秋战国) 统一度量衡、货币;7“市”出现;丝绸之路;盐铁官营(秦汉)试 能 力 析 “材 ”证 “史 ”1(2019 届高三乌鲁木齐模拟)“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A稳定性强 B生命
16、力顽强C封闭排他 D生产工具简单解析:选 B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体现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并以家庭为单位,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凭借简陋条件“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恰恰是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一种体现,故 B 项正确;封闭排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尽管具有简单化的特点,但这很明显并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故 D 项错误。2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 “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 。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B商家
17、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 A 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还反映出分工细致, “金有六齐”,这些都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 A 项正确;题中的手工业生产指的是官营手工业,并不是指民营手工业,故 B、C 两项错误;题中所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和生产方式,并不能体现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故 D 项 错误。3公元前 115 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
18、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解析:选 A 根据“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和“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 ,可知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故 A 项正确。上述行为主要涉及商业领域,不会加重农民赋税负担,故 B 项错误。均输法主要是政府经营商业获取利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8商品收购和转卖,有效调剂物资供应,控制市场,而非限制商业发展,也不可能消除各地经济差异,故 C、D 两项均错误。拓 认 知 通 “史 ”明 “理 ”1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1
19、)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2)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西汉政府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
20、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2丝绸之路的开通(1)历史条件汉朝大一统的局面形成和汉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关系,加强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西域都护的建立是丝绸之路开通和畅通的保证。西汉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比较成熟。(2)意义促进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使中国外交更活跃,范围也更大,中国外交开始走
21、向世界。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中国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文明也开始融入中国。(二)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重 时 空 抓 “点 ”理 “线 ”9阶级矛盾奴隶主贵族 VS 平民、奴隶(夏商周)农民、新兴地主阶级 VS 奴隶主贵族(春秋战国)农民阶级 VS 地主阶级(秦汉)制度政策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夏商周)礼崩乐坏;各国变法(春秋战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 “刺史” 、中外朝制度、察举制(秦汉)政局对外“天下共主”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夏商周)诸侯混战;局部统一(春秋战国)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中西交往(秦汉)
22、试 能 力 析 “材 ”证 “史 ”1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解析:选 C 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并未反映出分封制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诸侯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 D 项错误。2.
23、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 ;秦灭六国, “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解析:选 B 材料表明,西周“裂土封侯” ,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到秦朝“子孙皆为民庶姓氏之失自此始” ,这与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有关,故 B 项正确。A、D 两项所述与这一变化无关,C 项说法错误,排除。3 史记 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 , “汉承秦制” ,
24、 “汉初因秦法”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社会演进趋势相同C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解析:选 B “汉因循秦制而未改” , “汉承秦制” , “汉初因秦法” ,说明秦汉时期政治、10社会特征十分相似,B 项正确;秦朝使用法家思想,汉代是儒家思想,A 项错误;思想控制不符合材料“汉承秦制”说法,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4(2019 届高三西宁调研)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中国古代 史学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