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学案.doc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学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本专题考试大纲: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本专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进程等。从考查形式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多样、材料选取广
2、泛、多以表格、图片和人物观点等为载体,题型多样。预计今后高考有可能从以下几点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重视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把握教育方面的重大方针及其与时代的关系,理解“科教兴国”的含义。考查科教文艺则以选择题形式为主。【知识框架】本专题的主线分为四条:主线一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线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有以下四大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 世纪 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 世纪 90 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考向预测2主线三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围绕两条线曲折探索:一条是内在的生产
4、关系的线,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方向改革;另一条是外在的开放线,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方向改革。主线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主要有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条基本线索,注意每个阶段的重大成就。考点一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 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2 “一五”计划:19531957 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3三大改造:1953 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5、会主义改造;到 1956年底基本完成。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探索失误(1)1958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 “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纠正失误:1960 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 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考点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理的探索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确定改革开放的决策。二
6、、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3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7、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一、科技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 。2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成功。3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4新时期计算机、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二、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大动乱,冲击了教育,高考制度被废止。4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20
8、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实施义务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等。三、文艺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 “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倾错误的影响, “双百”方针执行遭受挫折,文学艺术和学术界百花凋零。3新时期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119521978 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 11.5%,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10%左右提高到44.4%。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建国 30 年来工业化建设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B扭转了近代以
9、来落后局面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4D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21959 年 2 月,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要求“公社在统一分配上,承认队与队、社员与社员收入之间的合理差别;在体制上,实行权力下放,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以队为基础。 ”该要求A有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进“大跃进”运动C彻底纠正公社体制的弊端D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31961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 ”,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 。这一修正案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据统计,1960 年
10、中国 25 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 90%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 1960 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 75%。这一现象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C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51978 年、1979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 5.3%和 5.4%。1979 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有 1500 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峰。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是A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B国民经济处于徘徊局面C拨乱反正知青大量返城D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增多6 “一五”期间, “优先保证工业面
11、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A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57下表是我国 19601965 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年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产值(亿元) 1650 1019 850 922 1103 1394A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B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C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D “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8有学者指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实现了单个的缺乏重工业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结合,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该学者意在论证三大改造A弥补重工业的不足B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促进了工业化建设D推动市场经济发展91978 年 2 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 “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 “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上述课程调整体现了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成果B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影响D “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101985 年 1 月,中
13、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这一决策A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B扩大了对外引进技术的力度C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D保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11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被纳入到各种单位组织当中,单位成为国家与市民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结,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整个城市社会的运转表现为各种组织的运行。 ”材料所述现象A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B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6C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反映了工业化是国家的重心12为提高全民素质,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作出了
14、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C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31961 年初,我国政府规定,国家财权基本上集中到中央,缩小专区、县、公社的财权;国家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本账,保持收支平衡,不准列赤字预算。这表明我国A开始加强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B试图改变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C简政收权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D奠定工业高速发展的政治基础141960 年和 1979 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 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13 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探索 科技 文艺学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