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张家口市第四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宋哲学家张子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 ,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 ,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
2、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
3、”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 ,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 ,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 、 “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
4、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2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子厚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C. 文中引用出塞目的是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 文中的“边塞况味” ,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
5、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子厚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B.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C.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
6、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C.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3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
7、道,家国大义 ”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第一段说的是“北宋哲学家张子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 。B项, “他们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误,从文中来看, “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选项偷换概念。C 项, “文中引用出塞目的是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故选 D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
8、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 项, “文章二、三两段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 ,也有忧国忧民 ”, “既也”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第二段是说“边塞况味” ,第三段是说“忧国忧民” ,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而是并列关系。故选 B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 “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且说法太绝对。文章第二段只是说“边塞况味 ,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并没有说“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故选 C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10、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4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
11、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
12、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的怀念清晨上班的
13、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
14、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5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
15、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
16、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
17、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选自散文2017 年第 1 期)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6A. 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B. 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 ,不知道从何说起。C. 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
18、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D. 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5. 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6.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4. B 5. 爱美、讲究。中年后头发还烫得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却不失讲究。心灵手巧。会织各种毛衣,做的吉他套也非常漂亮,并且汤圆也做得晶莹剔透,香甜酥糯。关爱子女。因为“我”怕黑,常哄“我”入睡;“我”生病怕死,不断安慰“我” ;“我”出国留学,分别时常偷偷流泪。爱岗敬业。作为物理老师,常常早出晚归
19、,晚上还批改作业和考卷。勤劳。每到周日休息时,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房间。 6. 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浓郁、深沉;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并在北方去世,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很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 进一步升华;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作者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作铺垫,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C
20、项, “母亲艰辛的一生”概括错误,文章第四段交代了母亲小时候家境是“殷实”的;D 项,全文主要是回忆性叙述,并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错误。【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主要是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爱美、讲究,心灵手巧,关爱子女,爱岗敬业,勤劳。结合文本内容分析。7【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最后一段在文中起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内容上: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季节,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
21、为强烈;通过想象,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点睛: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共,字田常。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共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
22、之。及诏出,以杨中为江、淮宣抚使,共不书录黄。上怒,谓宰相曰:“张共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地耳!”命再下,宰相召共谕旨,共曰: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执奏如初,中命乃寝。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共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南旱,郴州宜章县李金为乱,共知湖南安抚使。入境,移书制使沈介,请以便宜出师,介即遣田宝、杨钦以兵至,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钦与宝连战破贼,贼党曹彦、黄珙执李金以降。支党窜匿者尚众,共谕钦等却兵,听其自降,贼相率纳
23、兵,给据归田里。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者。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刘应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 ”薨,年五十七,谥忠肃。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8注:言者:指谏官。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 ,暗示B. 中命乃寝 寝,停止C. 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 蠲,免除D. 置场平价振粜 粜,买米8.
2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B. 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C. 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D. 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张家口市 第四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