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元日》教案1苏教版.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元日》教案1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5古诗两首《元日》教案1苏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古诗两首元日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扫清文字障碍二、朗读课文二、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 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2、 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学会古诗中的“爆” “屠” “符”三个生字。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育方面:1、 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2、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 教材分析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
2、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元日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写的是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 ,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的意思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想象过年的画面,理解诗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味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教学之前用
3、百度在网上搜索元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搜索作者王安石的简介,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搜索课文的朗读录音视频,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四、 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具有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在学习本诗歌时我一句一句,一层一层带领学生领会王安石写作的手法、心情,让学生们深刻领会王安石写作这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妙处。五、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1、 朗读,背诵
4、全诗。22、 学会古诗中的“爆” “屠” “符”三个生字。3、 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学习了很多唐代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2、 这里的 “元”是什么意思?出示:元:第一、起始。 “元日”是什么意思?(指农历正月初一)3、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春节。这是我国最重要、最盛大、也是人们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你知道我们过年时有哪些重要的传统习俗?百度搜索:http:/ )贴春
5、联。知道贴春联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吗?(春联最初叫桃符。我国周代,人们要在自家的大门两边各悬挂一块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桃木板上画有神荼、郁垒两位神将。因为他们具有法力,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捆住他们喂老虎。所以,桃符有镇邪驱鬼、祁福纳祥的作用。在五代时,也就是公元 964 年,后蜀住主孟昶在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所以王安石的诗中就有“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后来,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帖纸” 。明代,桃符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还亲自为人题写春联。经他的提倡,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七 单元 25 古诗 两首元日 教案 苏教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