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4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B把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D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新地主、富农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当时正是国内战争时期,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答案:A2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 )A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列宁的话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俄国国情,带来了经济上的失败,具有很大弊端,但并不意味着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选 B。答案:B31921 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 ,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B
3、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解析:由 1921 年可知当时的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C 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其他三项都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答案为 C。2答案:C4下表是苏联农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该表反映的变化是由于苏联实施了( )年份 1921 1923 1925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方针解析: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农业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成为1923、1925 年耕种面积和产量增加的
4、主要原因。A、C、D 三项时间不符合。答案:B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解析:苏联在僵化的斯大林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阻碍了农业发展。故选 D 项。答案: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 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
5、潮中。从 1929 年至 1939 年,熟练工人增加了 9 倍,工程师增加了 5 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 1932 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3至 1937 年,苏
6、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解析:抓住材料中“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 “巧妙地利用了时机”“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模式、政府政策、群众条件、科技文化、外部机遇等方面分析原因。答案: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基础巩固1有人认为(1921 年)苏俄发生的“要苏维埃,不要
7、布尔什维克”的暴动, “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 。引发这场暴动的是( )A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在战争结束后,该政策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引发农民对此政策的不满,从而出现暴动。答案:B2瞿秋白在 1921 年 5 月 1 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得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
8、)A工业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1921 年 3 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 年 5 月” “可非得有钱不可”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买卖,与材料不符,排除 B;A、D 与题干无关。答案:C3. 斯大林在 1929 年 12 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4“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颁布 1936 年宪法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历史 第三 单元 各国 经济体制 创新 调整 14 社会主义 建立 练习 岳麓版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2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