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9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人教版语文必修(3)中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老师在课前让同学们找出几篇相同题材的作品,下列选项中的作品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孟子(B) 六国论一苏洵(C) 季氏将伐颛臾一论语(D)赤壁赋一苏轼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语言文字应用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A)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B)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C)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D)了解语言
2、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 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徜徉山水,感悟人生” 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B)诗歌与散文(C)文化论著研读(D)小说与戏剧4 老师在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向同学们介绍说,李清照特别会写“愁” ,于是给同学们找出若干写“愁” 的词句,请同学们欣赏。下列词句的作者不是李清照的是( )。(A)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B)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3、动许多愁5 学习周敦颐爱莲说一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特意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张莲花的美图。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利用的分析,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 。(A)图片展现了莲花的真实景象,妨碍学生对莲花的特点的掌握(B)将莲的抽象特点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C)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达成(D)对学生理解课文作用不大,属于无效的教学手段的运用6 学习诗歌锦瑟,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一名句。以下对这一活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B)从不同的
4、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C)引领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D)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创作特点7 老师在讲解鸿门宴中“沛公安在?”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特意举了一下例子进行知识扩展。下列选项中的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让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
5、的复杂关系(B)让学生注意语言描写(C)让学生注意细节描写(D)让学生分析李陵的人物形象9 下面是课文鸿门宴的四个导语设计,其中差别最大的一项( )。(A)这是一场宴会,美酒与佳肴,欢笑与舞蹈,掩饰着凶险与阴谋;这是一场战斗,忠诚与背叛,机智和勇气,演绎出有关生死的惊心动魄;这是一部大片,刀光和剑影,明争与暗斗,上演着改写历史的生死时速;这是一段历史,成功与失败,悲壮与苍凉,诉说着无情与沧桑!这就是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鸿门宴。(B)请学生欣赏两首诗:(1)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
6、猛士兮守四方。(解读诗歌并导入新课)(C)同学们前不久有没有收看百家讲坛栏目中王立群老师讲的大风歌?还记不记得其中的片头曲?让我们一起唱一唱这首歌(师生同唱):望华车,市井夺未央。尘沙起,鸿门巧对王。纳贤良,无畏得天下。三章法,垓下定汉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继而导入课文)(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英雄仅有短短两句吟唱,便从此名动天下,而他的这两句吟唱也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
7、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10 对于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都用到了哪些修辞的问题,学生们有以下几种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有问有答用到了设问(B)将愁绪比作春水用到了比喻(C)将愁绪夸大为一江春水,用到了夸张(D)愁跟春水有什么关系?这是词人弄错了11 下面是某老师设计的杜甫登高(人教版必修三)导语,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
8、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山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来,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位老人,才华横溢,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祷、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了吧?(A)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的风格
9、一致,烘托了气氛(B)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C)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D)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12 阅读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时把“雷峰塔” 的“峰”误写成“ 锋”)师:这位同学字写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许多同学举手)啊,看来大家都发现了。好,你来说。生 1:他把“山 ”旁的“峰”写成了“金” 旁。师:想想看,这个错误怎么造成的?生
10、2: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生 3:太粗心,没有仔细观察。师:他们两人讲得都对,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讲出来。大家再想想。生 4:他没有弄清楚这座塔为什么叫“雷峰塔” 。师:那就请你告诉他,行吗?生 4: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 的山上,所以叫 “雷峰塔”。它跟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那是山名,所以“峰” 字是“山”旁。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力(A)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B)从辨别字人手,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C)侧重于对字词的学习,以扫清字词障碍(D)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13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
11、求答题。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与社会。如果仅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再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味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积极地去学习语文。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应时刻树立“ 大语文” 观念,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
12、B)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C)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D)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14 阅读离骚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阁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纷纷朗读)师:刚
13、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来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
14、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一开始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B)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控力,秩序紊乱(C)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D)重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15 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
15、景吗?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师:对,第 13 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 ”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生:常春藤。师:非常好。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生:不好。师:怎样不好呢? 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 ?生:狭小。作者说它“ 高广不过一丈 ”。生:潮湿。“ 砖铺的潮湿的地面 ”。生:简陋。“ 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 ”,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生:炎热。“ 窗是朝东的”,“早晨五点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
16、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生(齐) :陋室!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B)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二、案例分析题16 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感受。(生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生 l: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
17、,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生 2: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生 3: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师: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推测一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生 1: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 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送出诚挚的祝福了。生 2: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师:(介绍海子
18、生平状况) 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生 1:听完老师对海子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 ,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 (起初)的揣测错了。生 2: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 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只有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师:现在,请你以
19、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学生边读边写,5 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生 1: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生 2:全诗塑造了一个“ 世外桃源 ”,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憧憬,也给读者以巨大的联想空间。师:(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作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阅读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生 1:听了(刚才的) 赏析文章,感到(自己) 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 ;或是没有深
20、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师:请各位以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师: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师: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问题:以上是一位教师有关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16 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个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高级 语文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