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模拟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模拟试卷 2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关于我国立法体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我国立法体制总的概括是一元多层次的立法体制(B)诉讼和仲裁制度由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法律,也可以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C)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挺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2 关于执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执法是以国家名义对社会进行的
2、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B)与司法的不告不理相比,执法具有主动性的特点(C)与民事活动相比,执法具有单方面性的特点(D)执法活动独立,不受其他机关的干涉3 关于我国法律适用的原则,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A)司法独立原则表明司法权具有专属性(B)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度地使用自由裁量权(C)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同样地追究责任(D)法院的审判工作可以不受人大和党委的监督4 关于守法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不禁止即自由,因此人的一切不违法的行为都是合法行为(B)在任何时代,所有人都是守法主体,所有组织都有义务守法(C)张三执行某市仲裁委员会的有效裁决书,该行为
3、是守法的行为(D)在我国,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上的发言不受追究,这意味着他们不受法律约束5 关于法律监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法律监督的主体是指由谁来实施监督,在现代社会,法律监督的主体是特定国家机关(B)在现代民主社会,所有的法律监督主体也都是法律监督的客体(C)我国法律监督的重点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行为(D)在我国,国家专门监督是检察监督和纪委监督6 西方法律格言说:“ 法律不强人所难。 ”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凡是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法律所要求的(B)对人所不知晓的事项,法律不得规定为义务(C)根据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D)天灾是人所
4、不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律加以调整的事项7 关于法律论证中的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法律论证中的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之间的区别表现为,内部证成是针对案件事实问题进行的论证,外部证成是针对法律规范问题进行的论证(B)无论内部证成还是外部证成都不解决法律决定的前提是否正确的问题(C)内部证成主要使用演绎方法,外部证成主要使用归纳方法(D)无论内部证成还是外部证成都离不开支持性理由和推理规则8 在一起医患纠纷案件中,法官在审判中把去医院看病的病人也归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说的“ 消费者 ”,在这里,法官对“消费者”这个法律概念的解释属于下列哪种解释?(A)文义解释(B)历史解释(C
5、)体系解释(D)目的解释9 法律人适用法律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获得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适用的目标展开讨论。学生甲的观点是:做法律决定的人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武断和恣意。法律人保障其法律决定的正当性与非法律人相同的地方在于:通过运用特定法律人共同体所普遍承认的法学方法如客观目的解释保证其法律决定与实质价值或道德的一致性。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的程度越高,人们有效地安排和计划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性越大。法律决定的正当性程度越高,人们安排和计划自己满意的生活的可能性越大。学生乙的观点是:武断性和恣意性的多少并不影响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如果法律决定不具有正当性或正当性程度非常低,
6、一个社会就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长治久安的社会,也就是说,该社会的秩序最终可能解体。对于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下列哪个是正确的?(A)学生甲的观点和观点(B)学生甲的观点 和学生乙的观点(C)学生甲的观点 和学生乙的观点(D)学生甲的观点和学生乙的观点10 法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下列关于法产生的规律的表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再从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B)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C)从法与宗教、道德规范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道德规范相互分化(D)随着法的发展,法在调整方式、手段、范围等方面自成一体,完全独立11 关于法的继承问题,下列表述错误的有:(A)满清对明朝法律
7、的吸收属于法理学上所说的法律继承(B) 1804 年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的吸收属于法的继承(C)法的相对独立性是法的继承性的重要条件(D)法的继承性已经得到历史发展的证明12 下面关于法律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意识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A)法律意识同法律文化关系密切,与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等因素没有关系(B)在同一国家内部法律文化是统一的(C)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法律文化不会有很大差异(D)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中的基本组成要素13 关于法系这个概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法系就是指一国的全部法律体系(B)法系是一个比较法的概念,是依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为标准对法所作的归类(C)法系
8、划分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法的传统(D)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14 关于法的现代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法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法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过程(B)内发型法的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缓慢的渐进变革过程(C)对于外源型法的现代化国家,外来法律制度与本土法律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紧张关系(D)在当代社会,法的现代化表现为法的西方化15 在法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对于“纸上的法 要以活法为基础“这样的说法,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法律要以社会为母体,以社会客观规律为基础(B)纸面上的法律终究要以社会生活中活的法律为基础(C)立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不
9、能凭空想象和主观臆断(D)活法是指统治者的意志,立法要体现统治者的意志16 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上一个千年争议之谜,关于这个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B)现代社会,人们一般认为“法律是最高限度的道德 ”(C)法律和道德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别,但在功能上可以形成互补关系(D)法治国家强调法律至上,必然要不断取消道德对社会的调整作用17 下列哪种表述属于法律和道德的区别?(A)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道德是社会基础(B)道德高于法律,法律必须服从道德(C)法律强制是外在的,道德强制是内在的(D)法律有阶级之分,道德则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18 关于人权,下
10、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权是一个人基于自由生存、自由发展而享有的基本权利(B)人权是天赋的,是人生而具有的权利(C)人权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D)人权不是抽象的,不能超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19 柯某长期打骂家人、为害乡邻,在当地激起民众公愤。其父屡次规劝柯某无果,决定大义灭亲。一日凌晨,柯某父亲在确认儿子熟睡后,用刀将儿子砍死,随后投案自首。当地乡民闻讯后联名请求司法机关对柯某父亲从轻处理。法院最后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柯某父亲有期徒刑 3 年,缓刑 5 年。关于此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A)法律评价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并不相同(B)在刑罚适用过程中,应该排除道德判断(C)如果柯某之父只是将其子绑
11、起来锁在家里,防止他再为害乡民,则不应认为是违法(D)这一案例反映出我国有关刑事法律并不符合中国基层情况,亟待修改完善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 51-90 题,每题 2 分,共 80 分。20 关于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对法律所作的解释是正式解释(B)法律推理是寻找真相和真理的推理(C)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成文的法律规范,而法律推理要受现行法的约束(D)通过进行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能够培养和深化法律思维,有助于保持法律职业的自律和自治21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况不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的
12、权限范围?(A)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B)法律规定业已修正需要重新定义其相关内容的(C)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D)法律之间发生冲突,需要裁决其效力优先性的22 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的是:(A)国务院(B)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C)省人大常委会(D)中央军事委员会2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刑法第 384 条第 1 款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含义,解释为如下三种情况:(1)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2)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3)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
13、取个人利益的。对此法律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解释为有权解释(B)该解释为立法解释(C)该解释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需进一步明确界限 ”问题所作的解释(D)该解释须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通过后方可生效24 2008 年 2 月,为指导下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韵民事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些理解是错误的?(A)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B)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法律条文的效力相同(C)该解释属于法官造法(D)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25 下列关于法律证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
14、法律适用过程是一个法律证成的过程(B)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合理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律决定是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前提中推导出来的;另一方面,推导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是合理的正当的(C)外部证成保证了结论是从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它对前提是否是正当的、合理的没有任何的保障(D)内部证成关涉的是对内部证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对前提的证立26 下列关于法适用的步骤的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人适用法律解决个案纠纷的过程,首先要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要选择和确定与上述案件事实相符合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以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为标准,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或法律裁决(B
15、)法律人适用有效法律规范解决个案纠纷的这三个步骤是各自独立且严格区分的单个行为(C)当法律人在选择法律规范时,他必须以该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为基础(D)法律解释对于法律适用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必要的2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宪法第 33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不仅包括宪法和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这是文义解释中的扩大解释(B)我国 民法通则第 122 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其责任性质是严格责任。这是一种体
16、系解释(C) 婚姻法第 21 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其中“ 子女 ”是成年子女(D)我国刑法第 357 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此条属于立法解释28 关于法的发展与传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奴隶制法发展到封建制法,继而发展到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是人类社会的法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的趋势,每一个国家的法都会经历过这四个历史类型(B)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才会引起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C)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法的历史类型更
17、替的根本原因(D)即使是在同一社会形态里,当经济基础发生局部变化时,也会引起法律的相应的变化29 关于人类社会的法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西方不同法学家有不同的归纳和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德国思想家韦伯认为法的发展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B)英国法学家梅因认为法的发展是从不合理走向合理、从实质合理性走向形式合理性的发展过程(C)美国法学家诺尼特和塞尔兹尼克认为法的发展经过压制性法、自主性法和适应性法三个阶段(D)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从一个历史类型向另一个历史类型依次更替的过程30 关于法的移植,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法的移植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经过一系列改造和加工的(B)法的移植是落后
18、国家向先进国家学习所采取的做法,发达程度相当的国家之间是不存在法的移植问题的(C)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落后国家而言,法律移植是法制现代化的唯一途径(D)我国在制定合同法时大量吸收了联合国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有关规定,这一现象属于法理学上所说的法的移植31 关于中国法的现代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起因上看,中国法的现代化明显属于外源型法的现代化(B)中国法的现代化的启动形式是立法主导型(C)清政府下诏,派沈家本、伍廷芳主持修律,中国法制的现代化在制度层面上正式启动(D)中国法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32 关于法治,人们众说纷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治就是指严格依
19、法办事(B)法治首先是指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现代治国方略(C)法治实践在西方始于古希腊,在中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理论的实施(D)法治与民主政治不可分离,强调法律至上而非权力至上33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产生于人类社会自身的需要,但是通过法律的施行和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也会对社会的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法律是社会运转的一种重要调整机制。法律对社会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A)法律直接导源于人性需求,产生于人的本质需要,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化需要(B)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一旦规范化、确定化、制度化后就必然落后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通过法律的方式实现社会关系的变革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法律能
20、够推进社会变迁(C)法律能够通过强制力进行制裁或者补偿,解决社会矛盾,处理社会纠纷,从而解决社会冲突(D)法律本身的生成特征决定了法律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存在,因而法律能够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34 关于法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总体上,法的产生和实现与政治活动相关,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B)在一般意义上,法与国家权力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但有时也存在紧张或冲突(C)在法治国家,国家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和约束(D)在当代中国,法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在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和社会目标上是一致的35 关于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宗教可以推动立法,圣经、古兰经 、
21、摩奴法典等宗教经典,分别对西方两大法系、伊斯兰法、古印度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B)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实行了“政教合一”的政策(C)法律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禁止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活动(D)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36 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下列表达正确的是:(A)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各具优势,形成互补(B)有些社会领域,法律无法涉及,而道德可以调整,比如私人生活(C)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一样都关注人的权利与义务(D)一般来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也要受道德谴责,但违反道德的行为则不一定就是违法行为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模拟试卷 2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2、本部分 1-50 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立法法第 8 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等税收基本制度;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第 9 条规定:本法第 8 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司法 试卷 国家 考试卷 法理学 模拟 2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