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传染病学练习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
《[医学类试卷]传染病学练习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试卷]传染病学练习试卷9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传染病学练习试卷 9 及答案与解析1 伤寒患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A)潜伏期(B)起病 1 周内(C)起病后第 24 周(D)潜伏末期到起病 1 周内(E)起病后第 12 周2 老年伤寒的特点中无( )(A)体温多不高,症状不典型(B)常易出现虚脱(C)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功能不全(D)病程迁延,恢复慢(E)胃肠功能紊乱少见且短暂3 按痢疾杆菌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可分为 ( )(A)4 群(B) 5 群(C) 3 群(D)1 群(E)2 群4 痢疾杆菌的生物学特点是( )(A)革兰染色阳性(B)无鞭毛(C)各型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外毒素(D)有荚膜(E)只有某些型的痢疾杆菌能产生内毒素5 下列
2、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 HBV 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 )(A)表面抗原(HBsAg)(B)表面抗体(抗-HBs)(C) e 抗原(HBeAg)(D)e 抗体 (抗-HBe)(E)核心抗体( 抗-HBc)6 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改变最明显的器官是 ( )(A)心脏(B)肝脏(C)脑实质(D)肾脏(E)肺7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 )(A)一种 DNA 病毒(B)正性单链 RNA 病毒(C)与丙型肝炎病毒一样(D)与艾滋病毒(HIV)相同属反转录病毒科(E)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 RNA 病毒8 典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是( )(A)发热、出血、腓肠肌疼痛(B)发热、出血、皮疹(C)发热、出血、休
3、克、肾损害(D)发热、出血、昏迷(E)发热、出血、休克、肝损害9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B)人 -人传播为重要的传播途径(C)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D)流行性出血热的特征之一是肾脏损害(E)流行性出血热都具有典型的五期经过10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传播途径不包括( )(A)夏天蚊虫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其他人(B)吸入被鼠类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尘土(C)进食被鼠类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食物(D)孕妇感染的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E)经过皮肤伤口感染11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一般出现在病程的第 91
4、4 天(B)血中 BUN 和 Cr 开始下降(C)多尿 早期尿毒症症状加重(D)每日尿量可多达 15000ml(E)可发生休克12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是( )(A)主要为病毒的直接作用(B)主要由免疫损伤引起(C)各种体液因子导致损害(D)高热引起血管的损伤(E)病毒的直接作用与免疫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13 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 )(A)异型淋巴细胞增多(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C) “三痛征” 和“ 酒醉貌”(D)特异性 IgM 抗体(E)鼠类接触史14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 ( )(A)继发细菌感染(B)小动脉痉挛(C)高热、大汗、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D)严重腔道出血(
5、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15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发生低血压休克时的补液疗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以全血为主,扩充血容量(B)液体应晶、胶结合,以晶体液为主,快速输入,同时给予胶体液(C)防治 DIC(D)应用血管活性药物(E)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6 流行性出血热的脑水肿多发生在哪期( )(A)发热期(B)少尿期(C)低血压休克期(D)多尿期(E)恢复期17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出血导致的血容量下降(B)高热、出汗导致体内液体相对不足(C)心肌炎引起的心功能衰竭(D)血浆外渗于组织间隙,血容量下降(E)病毒感染引起的“ 感染性休克”18 流行性
6、出血热的并发症不包括( )(A)早期低血压休克(B)消化道出血(C) ARDS(D)肾脏自发性破裂(E)血压升高,颅内出血19 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原则中的“三早一就” 不包括 ( )(A)早发现(B)早休息(C)早诊断(D)早治疗(E)就近治疗20 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B)艾滋病(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D)霍乱(E)细菌性痢疾21 下列哪项关于艾滋病的描述是错误的( )(A)人免疫缺陷病毒有两个型,均能引起艾滋病(B)人免疫缺陷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C)人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感染 CD9+8、T 淋巴细胞(D)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E)目前尚无清
7、除 HIV 感染的治疗方法22 艾滋病的潜伏期通常是( )(A)210 天(B) 210 周(C) 210 个月(D)210 年(E)25 年23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特征是( )(A)单链 DNA 病毒,外有类脂包膜(B)双链 DNA 病毒,外有类脂包膜(C)单链 RNA 病毒,外有类脂包膜(D)双链 RNA 病毒,含反转录酶(E)双链 DNA 病毒,含反转录酶24 艾滋病不常合并的感染是( )(A)巨细胞病毒感染(B)隐球菌感染(C)隐孢子虫感染(D)卡氏肺孢子虫感染(E)布氏杆菌感染25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可简单地概括为( )(A)CD +4T 细胞在 HIV 的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类 试卷 传染病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