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6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56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 自然规律 ”支配的。其中被亚当.斯密称为 “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是(A)分配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价值规律(D)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2 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事物的属性(D)事物的量3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
2、量度” ,因为静止是(A)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4 有人认为:“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一命题(A)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B)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C)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D)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5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揠苗助长”“ 苗枯田荒”,它们的共同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6 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
3、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7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所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8 从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D)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9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政治关系(B)生产关系(C)阶级关系(D)思想关系10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句话表明(A)科技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4、B)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只有正效应而没有负效应(D)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11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是指(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2 资本积累的本质是(A)剩余价值资本化(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C)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强竞争能力(D)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剥削13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4 马克
5、思指出:“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根据这一论断,我们还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理解为(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D)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15 垄断资本家取得的垄断利润是(A)超额剩余价值(B)相当于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16 列宁指出,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
6、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这段话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标志是(A)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B)能代表工人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C)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7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其中,联系的普遍性是指(A)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
7、相互的直接联系(B)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C)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的一些事物也总是处在相互联系之中(D)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纽结18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必须反对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这是因为(A)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B)条件是可以改变的(C)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D)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19 霍布斯概括了人性的四个特征:“首先,人类在自然天赋、身体的力量和心灵的敏捷方面是平等的;其次,资源的稀缺与我们的欲望和需求不断变化和升级存在矛盾;再次,人类的心理构造基本上或主要是以自
8、我为中心的;最后,必须把人们设想为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并因而想保存自己的生命,自我保存的欲望是最强的自然欲望,因而,在美德中表现出慷慨的态度。”马克思坚决反对这种资产阶级永恒不变的抽象人性观,继而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过程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马克思这段话说明(A)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社会历史根源,不能盲目地否认仍具有存在合理性的事物(B)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C)在唯物辩证法那里不存在任何最终完成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D)所有一切事物除了
9、生成和灭亡的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什么都不存在20 “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就意味着死。”对恩格斯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A)一定意义上,“ 生” 就是“死”(B)生命中包含自己的否定因素死亡(C) “生” 和“ 死”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D)生和死是绝对对立的21 恩格斯指出:“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一思想表明(A)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B)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C)
10、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前者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后者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D)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是两者的统一22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B)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C)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D)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4 根据实践认识一再实践的认识论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B)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坚持参加社会实践(D)批判教条
11、主义25 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上的绝大多数(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以及知识分子26 马克思主义指出,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不同之处在于(A)改革属于社会形态的量变,革命属于社会形态的质变(B)改革不解决社会基本矛盾,革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C)改革维护现有的国家政权,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夺取国家政权问题(D)改革适用于解决社会体制问题,革命适用于解决社会基本制度问题27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
12、剥削程度的有(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28 加速资本集中的杠杆是(A)竞争(B)垄断(C)信用的发展(D)资本输出29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两种基本形式(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初级的垄断资本主义(D)高度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化包括(A)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B)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C)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D)
13、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31 1895 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1848 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所写的长篇导言中,阐述的主要问题是(A)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无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和普选权的重要性(C)无产阶级只能通过合法斗争取得政权(D)合法斗争与暴力革命的关系32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理解有(A)现阶段我党的最低纲领(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14、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中亚当.斯密将价值规律看作调节经济生活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故 C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依据。对于同质事物,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 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绝对
15、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A 选项错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 选项也错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是物质。另外,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 C 选项错误。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由此可看出
16、在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上的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所以 B 选项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本质和现象的区别。该命题的观点从反面说明了世界的现象和本质不可能合二为一,而是存在着差别的。所以选项 C 正确。【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的故事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认识、尊重并利用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 C 选项正确。 A 选项和题目无关,题目中故事的寓意都是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并
17、没有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即现象和内部本质即规律之间的关系,故 A 选项错误。B 选项本身原理表述错误,虽然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的活动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但是,并不表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类可以发现、利用客观规律。D 选项和题干无关。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是相互区别的。同时,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它们之间还互相渗透,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题
18、 目强调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说明认识都来源于实践,都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和来源,因而属于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选项 B 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同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说的正是人们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故正确答案是 D 选项。【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构成。选项 A 是从意识的主体角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15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