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关于学校萌芽的传说中,有一种学校的名称是“成均” ,这个场所是(A)实施乐教之地(B)实施生活教育之地(C)实施德育之地(D)实施礼仪教育之地2 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记录的是贵族家庭的教育。其所处的时代是(A)夏(B)商(C)西周(D)东周3 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小学、大学,西周时期的小学首先强调的是(A)德行(B)乐舞(C)射御(D)书记4 礼记.曲礼上中记录的“人生十年日幼,学” 和 “十年出就外傅”。这是
2、贵族子弟入学的年龄,贵族子弟就读的是(A)小学(B)大学(C)成均(D)序5 大盂鼎记载“ 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 ,记录的是周康王之子人小学的事。这是我国的(A)夏(B)商(C)西周(D)东周6 学记中“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A)小学(B)大学(C)乡学(D)塾7 西周时期的大学分为辟雍和泮宫。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其堂式东西南北皆相对,组成四合式的大院。分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其中西学为(A)学干戈羽龠之所(B)演戏礼仪之所(C)学乐之所(D)学书之所8 西周时期的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其中以礼乐射御为教学内容的
3、是(A)大学(B)小学(C)国学(D)乡学9 西周时期,教师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皆由政府职官来兼任,下列选项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学在官府(B)学在官守(C)官师合一(D)学在四夷10 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认为“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由此可见,周朝时期的教育的中心是(A)礼乐(B)书数(C)射御(D)礼书11 被称为周时史官教学童书的是(A)史籀篇(B) 礼记(C) 周礼(D)诗12 论语.微子说:乐官大师挚到齐国去,乐师干到楚国去,乐师缭到蔡国去,乐师缺到秦国
4、去,打鼓的方叔迁居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移居到汉水地区,少师阳和击磬的襄移居到海边。这段话说明了(A)学在官府(B)学在官守(C)官师合一(D)学在四夷13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这段话最主要反映的是(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C)教育与人口的关系(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4 下列关于“ 性相近,习相远 ”的说法,错误的是(A)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B)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人要发展,教育是决定性条件(C)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D)这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
5、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15 下列选项中人性论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A)性相近,习相远也(B)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C)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D)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16 “君子端正自己品行以待四方求教之士,愿意来的不拒绝,愿意走的不制止。正如良医之门病人多、良工之旁弯木多一样。”中君子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7 下列选项不是孔子的教学方法的是(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盈科而进18 百家争鸣时期,既培养出韩非、李斯两位著名法家学者和政治家,又极为注重儒家经籍的传授,对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贡献的是(A)子思之儒(B)孙氏之儒(C)孟氏
6、之儒(D)乐正氏之儒19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持有这一主张的学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0 认为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而解蔽的方法是“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1 主张“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的是(A)韩非子(B)商鞅(C)李斯(D)管仲22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7、;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在上,小民亲于下”。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持有这一主张的人物是(A)孔子(B)荀子(C)孟子(D)子思23 “行”是我国古代教育方法论中的重要范畴。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在“ 行”这方面,主张“ 合其志功而观焉 ”“言必信、行必果”的是(A)墨子(B)韩非子(C)荀子(D)庄子24 下列关于稷下学宫表述错误的是(A)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B)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C)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D)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鲁国的一所著名学
8、府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5 稷下学宫是官学组织。26 论语.子路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这段话说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后行。三、简答题27 简述“学在官府 ”的形成原因及具体表现。28 简述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必答题29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材料二: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
9、之所由废也。材料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指出这段材料所出自的文献。(2)为材料 1 加标点。(3)分析材料中的教学思想。30 论述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过之子弟焉。”关于成均,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乐师主管
10、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被称之为成均。由此可见,成均是实施乐教之地。因此,答案为 A。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礼记.内则记载的是西周时期的贵族的家庭教育,奴隶主阶级认为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思想道德的统治者,需要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能进行学校教育。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中的小学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西周时期的小学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周礼.地官司徒:“师氏掌以缴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11、“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乃教之六仪”礼记内则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的记录是“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所以,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礼记.曲礼上中记录的是贵族子弟入小学的年龄。西周时贵族子弟人小学的年龄,各种古籍的记载不一。但 10 岁或 13 岁是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人国之小学的年龄。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大盂鼎“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剋余乃辟一人”记录的是周康王之子周昭王幼年人小学的事。出自周康王时的大盂鼎。
1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学记中的“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说的是西周时期的“大学学程”,由此可见大学学程为 9 年。因此,答案为 B。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东学又称东序,为学干戈羽龠之所,由乐师主持;西学又称瞽宗,为演习礼仪之所,由礼官主持;南学又称成均,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北学又称上庠,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持。因此,答案为 B。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西周时期以礼乐射御为教学内容的是大学。小学的主要教育内容为书数等。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西周时期,教
13、师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皆由政府职官来兼任,这体现了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在官守,或官师合一。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西周的教育是礼乐配合的,凡是需要行礼的地方,都有乐。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体现宗法的等级制度,对年轻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因此,答案为 A。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云:“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又注:“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文字教学要认读,也要书写,都要由易到难。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
14、析】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阶段。由于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以及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等原因,导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即“文化下移”。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论语.子路中的这段话中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因此,答案为 A。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古代 教育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