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关于法制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法制只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求严格的依法办事(B)法制一般只包括了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C)法制也要建立在民主宪政的基础上(D)专制时代只可能有法制,而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2 在古希腊,人治强调的是(A)君主专制或代表少数人意志的贵族政治(B)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C)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来治国(D)为政在人基础上的严
2、刑峻法3 关于法治和德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古代的德治和法治是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最终体现为礼法结合的统治模式(B)古代法治思想主要是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治国思想(C)现代的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作为两种社会控制手段,在目标一致基础上实现了优势互补(D)一个社会选择法治还是德治,主要是它的社会治理模式所属类型决定的4 民主与法治之间的矛盾是(A)是否存在一个最高权威(B)是否采取代议制(C)是否具有稳定性(D)是否适合社会主义国家5 下列各选项中,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现阶段的民主和法治建设还不完善,但却是处于发展进步过程中的(B)
3、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时候要注意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考虑(C)要防止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乘虚而入(D)要强调民主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让民主的激情推动我国法治的快速发展6 关于法治的基本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法律至上原则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也是法治的首要条件(B)权力制约原则特别强调对行政权力的制约,要求严格依法行政(C)权利保障原则内容中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终极性的目的价值(D)正当程序原则最早源于古代罗马法,理论根据是自然公正原则7 法治国家的各项标志中,作为法治国家组织保证的是(A)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B)健全而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C)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
4、D)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8 市场经济对法治的推动作用不包括(A)市场经济有助于培育和激发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的法律积极性(B)市场经济对法律规范的需要促进了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C)市场经济培育了社会的自治能力,有助于创造一支从外部制约政府权力的经济力量(D)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有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四项主要内容中,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属于( )的具体内容(A)完备良善的法律规范体系(B)公正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C)科学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D)充分有力的法治保障10 下列关于正当程序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正当程
5、序原则是法治在程序方面的基本原则(B)正当程序原则包含不能作自己的法官和听取当事人意见两项具体提内容(C)正当程序原则的理论根据是自然公正原则(D)正当程序原则是针对国家公权力而言的,私权利的享有无所谓正当程序问题11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A)原因与结果的关系(B)结果与原因的关系(C)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12 法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途径不包括(A)法律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劳动者这一生产力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法律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利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C)法律通
6、过调整商品交换关系,保障经济交往的正常、积极进行,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D)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确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规则,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13 关于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针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点,要求(A)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确认和保障市场主体地位(B)运用国际法律、规则和惯例等积极与国际接轨(C)运用法律来确认和保障契约关系和提供竞争规则(D)运用法律来提供市场准人标准和市场交易秩序14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之间区别的是(A)表现形式不同(B)稳定性程度不同(C)体现的阶级意志不同(D)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15 法律意识与其他
7、社会意识相互区别的主要特点是(A)法律意识的主体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个人都有法律意识(B)法律意识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即法律现象(C)法律意识涉及的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D)法律意识的掌握程度高低不同,有的人几乎没有法律意识16 根据法律意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A)职业法律意识和非职业法律意识(B)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C)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D)个人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和国家法律意识17 法律文化的载体是(A)法律意识(B)法律学说(C)法律现实(D)法律条文18 关于安乐死的问题。从安乐死本身来说,它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亦即道德
8、所允许的。但因为安乐死操作难等原因,我国法律对它仍持禁止态度。这反映了法与道德之间的(A)法与道德并不相容(B)法与道德可能存在冲突(C)有些道德规范是非法的,必须被改造(D)法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同19 下列各选项,不属于法律对道德的积极作用的是(A)道德转化成法律之后,可以得到国家强制力的支持,可以更有力地实现(B)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它必然弘扬和促进一定的社会道德(C)法律可以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使之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D)法律可以取代道德处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20 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包括下列(A)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选择和确认作用(B)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
9、C)法律可能对生产关系某些方面产生否定和阻碍作用(D)法律可能改变经济规律的运行方式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1 下列关于法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法治基本的意义是依法治国,就是在治国的总方略上要依法来进行(B)法治只能是良法之治,恶法即便得到很好的遵守也不能称之为法治(C)法治包含了特定的价值追求,各国实施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D)法治在不同时代可能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但最终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22 现代民主制是最易与法治
10、原则相融合的制度,体现在(A)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B)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提供法律保障(C)法治为民主创造一个可操作的、稳定的运行和发展空间,将民主引向理性的轨道(D)民主是现代社会中法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 关于法治的权力制约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权力制约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而言的(B)权力如何分配和制约是法治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问题(C)法治所强调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D)权力制约最为强调的是对立法权的制约,因为立法涉及根本问题24 下列各选项中,关于法治和法制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有(A)法治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是静态意义上的(B)法治强调
11、实质和形式两方面都合法,法制侧重于形式即法律制度和及其实施(C)法治与人治是对立的,而法制与人治是可以融合的(D)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宪政,法制的政治基础则是专制独裁25 权利保障原则的内容包括(A)尊重和保障人权(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D)权利与义务相一致26 关于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确认国家的建立,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B)法律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C)法律组织和完善国家的权力机构体系(D)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27 关于法律至上原则,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有(A)法律至上原则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也是
12、法治的首要条件(B)法律至上原则要求法律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不受任何外力的制约和干预(C)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原则的核心,其他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D)法律至上原则是其他法律原则的基础28 进入 21 世纪,哪两部法律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领域基本法全部完成( )?(A)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9 关于民主政治是法治国家的根本基础,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B)民主政体需要大量的规则调整,促进了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和完善(C)民主
13、政体为法治国家提供制度基础(D)民主政体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拥有民主理念的政治家30 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标志之一,其具体的要求包括(A)规范内容全面,重要的社会关系必须由法律调整(B)法律规范必须明确、肯定、具体,具有可诉性和可操作性(C)法律体系内部各层面都做到结构严谨、协调,完全消除各种规则间的冲突(D)立法必须体现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原则等31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B)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2 关于法与西方商品经济
14、、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A)古罗马时期,由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B)随着海上商品贸易的发展,市场经济开始萌芽,并在地中海沿岸产生了海商法(C)近代市场经济形成后,著名的德国民法典确立了近代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基本原则(D)垄断时代来临之后,现代市场经济形成,法的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是出现了市场化趋势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法治经济,体现在(A)市场经济是主体独立的经济(B)市场经济关系是契约关系(C)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的经济(D)市场经济是强调秩序的经济34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法律意识的是(A)法学教授李老师认为法律专业课程需要细化
15、(B)好莱坞制片人认为中国大陆打击盗版不力(C)中国人民都认为我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D)法官张某收受贿赂、枉法裁判35 关于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对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的法律文化(B)中国传统文化只适应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故而应该完全摒弃(C)当代西方的法律文化虽然有其进步性,但在引进的时候仍然需要注意与我国现实相结合(D)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最根本的还是基于我国的法律实践和基本国情36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下列各选项能反映着一点的是(A)很多法律规范是由道德规范转化而来的(B)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尺度和标准(C)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低对法律的遵守程度有
16、着直接的影响(D)道德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意识、信念和心理之中37 关于我国共产党政策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共产党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B)社会主义法规范和保障党的政策的实施(C)两者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补充各自可能存在的不足(D)党的政策不能违反法律38 关于法律意识的作用,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有(A)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发挥直接作用即通过法律制度来起作用(B)职业法律意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C)法律意识可以对立法、司法、执法以及守法各层面都能产生作用(D)法律意识也具有国家强制力,所以才能在某些情况下补充法律的不足39 下列各选项,不属于物质
17、性的法律文化的是(A)英国法学家奥斯丁关于法律本质的的命令说学说(B)民法学研究会编定的绿色民法典(C)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D)明成祖朱棣对方孝孺处以“诛十族” 的特别刑罚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0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四、论述题第 70 小题,本题 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41 试述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42 试述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法治、法与社会)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
18、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一节中的法制概念。相对于法治而言,法制更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但不是“只关注”,普遍性、公开性、乃至一定意义上的公正性,法制都可能关注,A 选项错误。法制包括两种意义:一种是静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法律和制度;另一种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活动和过程。故而不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B 选项错误。法制不一定建立在民主宪政的基础上,专制社会照样可以建立起法制,甚至为了维护统治,专
19、制社会的法制更加森严,C 选项错误。 “专制”与“法治”是有着内在的矛盾的,要么专制,要么法治,不能并存。因此专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注意从法制与法治的对比中去理解法治的意义。【知识模块】 法治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一节中的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一般而言,相对于法治而言,人治是一种落后的不可取的治国方略,但是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人治也有它的积极一面,即法律作用的局限性,如抽象性和社会现实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之类的,在人治这里刚好可以得到解决,这也是古希腊柏拉图等人主张贤人治国,以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的原因。故而 B选项为正确
20、选项。【知识模块】 法治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一节中的法治与德治。B 选项错在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德治,而不是法治。A 、C 、D 三选项是这一知识点中比较需要注意的细节:德治和法治最开始是儒家和法家的对立,长期发展之后才实现了礼法结合这一具有我国特点的统治模式;礼法结合的模式实际上也说明了法治和德治可以在具体运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更好的作用;而具体社会更强调法治还是德治,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治理模式类型。总之,关于法治与德治,我们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和优势互补,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挥作用。【知识模块】 法治4 【正确答案】 A【试
21、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二节中的法治与民主的一般关系。一般而言,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总是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紧密结合的,强调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最严格意义上看,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理论上的逻辑矛盾,即法治强调除了法律之外不存在别的最高权威,也就是严格地依法办事。但是民主实际上强调了另一个最高权威:公意或者多数。这就是两者之间的矛盾。但现实中这一矛盾影响并不明显,因为通过民主可以对法治进行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又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的法治要求即程序规则所限制,因而实现了民主制与法治原则的结合。【知识模块】 法治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
22、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二节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对于现代化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而言,一个最基本的定位是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还不完善,处于发展过程当中;所以才需要在建设过程当中去注意一些问题,一方面是要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强调从国情出发,另一面则是要防止简单的全盘西化和某些西方极端思想的乘虚而人;同时在变革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民主法治建设的稳步进行,更应该强调的是法治的保驾护航作用,而不是任由民主的激情随意发展,由此可见 D 选项错误。上述也就是我国进行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一些基本考量中的逻辑关系。【知识模块】 法治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法治的各项
23、基本原则。法治与人治区别的根本标志就是以人还是以法为最高权威,法律至上就是法律是最高权威的另一种说法;权力制约原则中特别强调的是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原因在于行政权力掌握大量日常公共生活的组织指挥权能,直接对日常生活进行干预,且具有广泛性、主动性和单方面性等特点;法律作为一个事物出现和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即人权,换言之,人权当然也就是法治的终极性目的价值;正当程序原则最早源于英国,而不是古代罗马,古代罗马乃至古希腊都已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程序的意义,但是在法律上正式确立却是 1215 年英国国王约翰签署的自由大宪章,其中对正当程序原则作了初步规定,其理论根据是自然公正原则没错。【知识
24、模块】 法治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三节中的法治国家的标志。就“组织保证”而言,一般都是关于人的组织,故而只有 C 选项。本题强调的是通过对对各个标志在法治建设中的具体作用或者意义来理解法治以及如何建设法治: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是基本的规范基础,健全高效的运行体制是权限和程序两方面来保障实施,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是执业者或者说组织层面的保障,全民法律意识是基础和土壤,良好的法律秩序是目标和结果。【知识模块】 法治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三章第四节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对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法律硕士 综合 法理学 法治 社会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