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文化史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文化史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文化史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工程硕士(GCT)语文(文化史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一、阅读理解题(20 小题,每小题 2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下面选项中,不是导致民族精神衰落的原因是:(A)阶级的分化(B)发展 自发必要(C)法律形式的复杂化(D)法的自发创立的激情2 下面关于立法重要性的表述,错误的是:(A)剔除法律演进中的疑点(B)剔除法律演进中的不确定性(C)制定固定的习惯法(D)将习惯法法典化3 现代立法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民族精神的衰落(B)法降格为成文法(C)民族精神得到合理性认可(D)习惯作为规则记录下来3 (2003 年第 2 题) 阅读下
2、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
3、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1786 1834,德国神学家、阐释学家注)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文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文为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竞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 ,西洋谚语所谓 “翻译者即反逆者”。
4、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 翻” 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皆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释赞宁高僧体三集卷三译经篇.论)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摘自钱钟书论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花城出版社,1990)4 结合上下文,文中“_” 填哪个词比较合适?(A)投胎转世(B)点铁成金(C)二度青春(D)回光返照5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原文与译文必然会有距离(B) “欧化” 和“ 汉化”的译法,只要尽量不失真和走样,都是好翻译(C)为了达到“化境” ,翻译应该完全不同于原文(D)文学翻译的最高理
5、想可以说是“化”6 读这段文字,你觉得作者对翻译失真和走样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A)批判(B)讽刺(C)理解(D)戏谑7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翻译做得好,完全可以做到原汁原味(B)翻译是一种忠实的创作(C)翻译者即反逆者,所以翻译是不可信的(D)翻译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会失去对民族文学和精神的把握7 (2004 年第 2 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更重要的是,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岁月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并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中,
6、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它认为相当正确的看法自己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对尤其恩泽深重。像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不论从集体角度看,或从个人地位与其他任何民族相比,自然毫无半点知识文化不如人的自卑感觉。而中国周围的临近国家,也没有一国能对它造成丝毫的威胁;再加上中国发明了火药,更可高枕无忧,轻而易举将犯境的野蛮人拒之边外。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虽然这种心态,曾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19世纪时,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变得再也明显不过因为科技不如人,便直接表现为军事上的不如人。但是这种落后现象,事实上并非由于中
7、国人迟疑不愿动手,不肯像当年日本在 1868 年进行明治维新一样,一下子跳入全面欧化的“现代化” 大海中。因为这一切,只有在那古文明的捍卫者古老的中华帝国-成为废墟之上才能实现;只有经由社会革命,在同时也是打倒孔夫子系统的“文化革命” 中,才能真正展开。(选自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8 根据上、下文,在中文横线处填入最合适的国家。(A)泰国(B)缅甸(C)马来西亚(D)日本9 上述文字的主旨是:(A)中国的同一性和优越感反倒妨碍了现代化进程。(B)中国发明了火药,因此可以高枕无忧。(C)中国人的优越感在现代获得进一步肯定。(D)中国在两千年时间里曾是世界文
8、明的中心与典范。10 作者对古代中国是“ 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 一说表示:(A)模棱两可(B)部分赞同(C)批判地赞同(D)完全反埘11 按作者观点,中国现代化选择“社会革命” 与“文化革命”道路:(A)是出于历史的偶然(B)是出于历史的必然(C)与古典同一性无关(D)原本完全可以避免11 (2005 年第 2 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义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他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
9、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二)其手和足的作用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而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动物也
10、有进化,但他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须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个体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从理论上说,人
11、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披上文化的色彩。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最显明之例。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人类的行为,源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成。(选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绪论,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 本文的主旨在于:(A)解释文化的范围和重要性(B)强调人与动物的不同(C)突出人类社会的文化进化(D)证明遗传学家的错误13 根据本文的意见,人区别于动物在于:(A)动物不能适应和改变环境(B)人类个体
12、的先天能力很强(C)人类有良好的交通工具(D)文化的进化和承继使人类能力剧增14 按照本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语言文字是人类的文化能力(B)饮食男女之事与文化无关(C)动物适应环境往往出于本能(D)了解文化也就能了解社会15 按照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行为都是文化行为(B)制造工具和制订计划,使人类优于动物(C)人类的进化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继承上(D)现代人的身体构造因文化而优于野蛮人16 按照本文,种族论者的思想错误在于:(A)不承认人能制造_具和制订计划(B)不承认人具有控制环境的能力(C)否认遗传上的变异淘汰等作用(D)将种族的能力归因于生物进化16 (2005 年第
13、4 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利用机会就是乘时:机会稍纵即逝,所以_而_以外,还该_而_。治生或者说致富的过程,在那时有三个阶段:第一,“无财作力” ,以劳力赚钱。稍有积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 ,因为资本太小,一方面亏蚀不起,一方面要争取暴利,不得不费尽心机,想出许多“花招” 来取胜,于是第三:“既饶争时”,默察时势环境的变化,掌握机会,大量进货、抛售,或作远程的投资。这个过程与目前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所谓“少有斗智” ,正就是中小企业经营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数千万的资本,就不必再去冒险投资,只要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必有盈利,成为“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
14、有处士之义” 的现代“封君”。但是,这样舒服的做法不大可能成为巨富的。要成巨富,还须“争时”,放远眼光、走在别人前面;当然,仅有眼光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第一流的货殖家,要像刁间那样具备“ 智” 、 “勇”、“仁” 、“强”四种品德。这是白圭的理论,而为刁间所充分实践。白圭是洛阳人,生在战国初期,周威烈王的那个时代;其时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名叫李悝,帮助魏文侯从事经济革新,获得极大的成功。李悝是个重农主义者,所以他的经济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选自高阳假官真做清官册,高阳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17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按顺序填入词语,
15、最恰当的一组是:(A)坐 争时 起 乘时(B)坐 乘时 起 争时(C)起 乘时 坐 争时(D)起 争时 坐 乘时18 根据上下文,刁间是:(A)富有智谋的“ 封君”(B)成功的商人(C)著名的经济学家(D)优秀的社会实践者19 以下经商的行为,符合原文论述的是:(A)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B)船小好掉头(C)该出手时就出手(D)拣了芝麻,丢了西瓜20 按照白圭的理论,最有可能成为巨富的人是:(A)眼光超前、行动迅速的人(B)懂得争时且具有非凡商业智慧的人(C)商业意识超前、品德优秀的人(D)市场洞察力敏锐、决策果断的人21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只能靠劳力
16、积累资本(B)为了避免风险,中小企业应该注重商业策略的运用(C)商业道德对于商业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D)一流的企业家应该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21 (2009 年第 2 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
17、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 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_。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工程硕士 GCT 语文 文化 史论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