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ppt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ppt(5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讲:杨志君,伦理与道德都属于行为规则范畴。 伦:本义为“辈”,引申为“人际关系”。 理:本义为“治玉”,引申为“规律和规则”。包括两方面:事实如何的必然规律,应该如何的当然规则 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与理实为一物 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伦理: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道德: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 伦理是整体,道德是部分。如:“君臣”与“君臣之义”都是伦理,但君臣却不是道德,只有君臣之义才是道德。因此,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属于伦理行为,而伦理行为却不一定是道德规范。,1.伦理的定义 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
2、的规范。 2.道德的定义 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 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有三种: 利害社会、利害他人、利害自己。 道德与法的区别: 法是指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且必须如何的权力规范。,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
3、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在文化史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般说来,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 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 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
4、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 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栗 柔而立 愿而恭 乱而敬 扰而毅 直而温 简而廉 刚而塞 强而义,孔子的道德规范体系,知、仁,勇为三达德, 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义妇顺 朋友有信,法家,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则提出所谓“四维七体”。 “四维”是礼、义、廉
5、、耻。 “七体”为: 孝悌慈惠, 恭敬忠信, 中正比宜, 整齐樽诎, 纤啬省用, 敦蠓纯固, 和协辑睦。,“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孝、友、睦、娴、任、恤)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三纲五常,“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四德”是指德、容、言、功, (周礼、天官、九嫔)。 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然后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
6、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言”,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 “功”,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五伦,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又称长幼)、朋友”等人际关系。 五伦:以“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作为规范的准则,且建立在相互对待的关系上,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二、中国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 “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虽然它曾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并不能由此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仁”不仅在各个历史时
7、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二)谦和好礼,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年)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为“和气”,在人际关系中
8、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第一章)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 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 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 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 “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 “知报”已
9、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征。,(四)精忠爱国,爱国主义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通的,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作“祖国”,不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情感之源,对其具有强烈的依恋意识。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做是“大节”。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质上是把君作为国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五)克己奉公,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由于家族的整体利益关乎每一个家族成员,因此要求把维护家族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
10、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中国伦理道德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 朱熹曾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卷一三),(六)修己慎独,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第一章)。 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1、(中庸第一章),(七)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 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 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天理人欲等同,一方面强调“正其义不谋其利”;另一方面又认为“正其义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从而得出了“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八)勤俭廉正,老子提出为人处世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要求“去甚,去奢,去
12、泰”(老子第二十九章)。 墨家主张“节用”、“节葬”。 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体现在品格上是“正直”,表现在待人是“公正”,作为境界又有所谓“正气”。,(九)笃实宽厚,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儒家虽然重视“礼”的节文,但也要求以质朴为基础。 道家更是主张“见素抱朴”,以“返朴归真”为最高境界。 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认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二 中国传统 伦理道德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