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880-2007 幛子松造林技术规程.pdf
《DB13 T 880-2007 幛子松造林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3 T 880-2007 幛子松造林技术规程.pdf(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01B 05DB13河 北 省 地 方 标准DB 13/T 880-2007樟子松造林技术规程2007-11-28发布2007-12-13实施河d匕省质一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一一llJ习月,月DB13/T 880-2007.占J-昌.曰月Ii吕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省孟滦国营林场管理局、河北省张家口市林木种苗管理站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玉忠、邵学红、张鸿景、钱金娥、倪志云、曹运强、刘春延、胡玉山、齐志茹。DB13/T 880-2007樟子松造林技术规程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樟子松人工造林、幼林抚育等方面的
2、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内省营造樟子松防护林、用材林等,不适用于营造特种用途林及风景绿化林。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 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LY/T 100(容器育苗技术DB 13/T 614-2005苗木质量分级 樟子松3造林区划3.1冀北坝上地区和冀
3、北山区为主要造林区。3.2冀东山地和其它适应地区可适当造林。4造林施工设计与造林基本原则4.1造林施工设计参照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13章有关条款。4.2造林基本原则坚持造林地立地条件与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为提高人工林的抗逆性能和综合效益,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林地的防护效能,因地制宜地营造樟子松混交林,防止树种单一化。防护林坚持生态多样性原则。用材林优先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遗传增益显著的优良种源、优良家系生产的优质苗木。5造林地选择土石山区、坝上沙荒区均可造林,以沙地为优良。海拔高度900 m-1 800 m,由北往南要适地升高。造林地土壤要疏松
4、、透气性良好,不得选用粘重的下湿地。土壤酸碱度应是微酸性或中性,pH值7.0,土壤总盐量0.1%a6造林林种6.1防护林根据生态和生产需要.在坝上地区和坝下立地条件较差地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防护林。DB13/T 880-20076.2用材林在坝下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可营造用材林。7混交方式与混交树种7.1混交方式根据生物学特性、立地条件和营林目的选择适宜的混交方式。樟子松混交林一般采用块状或带状混交。7.2混交树种与樟子松混交的树种有落叶松、云杉、白桦、山杨、紫锻、水曲柳、白榆、蒙古栋、黄聚萝、沙、胡枝子等。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混交应加大灌木树种的比重。造林密度8.1密度调控
5、原则根据工程建设区不同的立地条件、营造类型和营林目的确定造林密度。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宜适当密植;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适当稀植。樟子松间伐利用价值较小,一般造林密度不宜过大。8.2坝上地区造林密度坝上地区一般营造防护林,参照GB/T 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规定,初植密度标准按1 650株/hm2-2 500株/hm2实施。8.3坝下地区造林密度坝下地区防护林密度参照GB/T 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规定,初植密度标准按1 000-1 800株/hm2实施。坝下地区用材林密度控制在1 000-1 800株/hm2o9造林苗木9.1裸根苗9.1.1苗木来源和质最营造防护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3 880-2007 幛子松造林技术规程 880 2007 幛子 造林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