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鲧作城郭 ”(世本 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意为在夏王朝时 ,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 ,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 鲧作城郭 意
2、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CD均与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的建立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随着世界各地经
3、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密切的发展,人们对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及全人类的角度重新进行分析和评判。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不仅要站在本国家或者本民族利益的角度,更要站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分析。材料突出了史学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视文明传承。答案:选 B项。 ACD三项都是只说了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考点: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 基本历史观 文明史观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 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 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 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
4、。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 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B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C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D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十二铜 表法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所以才出现了材料中的捉弄此条为乐的现象 ,于是法官才决定废除此条款。故答案:为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老子中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
5、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 “夫氏,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 贲卦 象辞中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 D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史料解读能力。分析题干中主要是读懂老子孝经左传易 贲卦 象辞观点的意思,通读后可见材料共同的特点是都体现人的作用,即体现了人文精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传统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
6、了 ,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 “雌黄 ”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书证篇有 “以雌黄改 宵 为 苜 ”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 ,轻易下结论,称之为 “信口雌黄 ”、 “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纸的应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 “以雌黄改 宵 为 苜 ”的记载。被后人发明了成语 “信口雌黄 ”“口中雌黄 ”,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与纸的应用有关。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
7、成就 四大发明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致 “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 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现象。 B项说法错误,在封建制度的实质下土地问题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从 题干中不能体现 D 项; C 项不符合北宋史实,北宋出现了 “三冗 ”现象,因
8、此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并能在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的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尤其是对 “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 ”的正确理解,这种思想与王阳明的 “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 ”思想有相一致的地方。故选 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
9、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 “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 ”的局面,其含义为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 ”可知政治中心在西北(长安即今天的陕 西西安),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不对,题干无从体现改变政治格局; B不对,大运河在隋朝已经开通; D不对,与题干无关,而且这是在晚清时期左宗棠等人的主张,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 经济重心南移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
10、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 A 试题分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 A。 BC
11、D项均与史实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 佛教源于古代印度 ,西汉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道 教在东汉时兴起于我国民间 ,佛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文化影响深远 .下列常用语言来自佛教文化的有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生有幸 五行八卦 上善若水 大千世界 八仙过海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 佛教文化 ,由所了解史实可知无事不登三宝殿是由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三生乃佛家术语,盖指前生、今生、来生,幸是幸运;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与佛家无关;上
12、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与佛家无关;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八仙过海,一般指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与佛家无关,因此 均来自佛教文化,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佛教盛行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有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强调变法的重要性,是法家的思想。 A是儒家思想; B是墨家思想; C是道家思想; D出自商君书 更法是法
13、家思想,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 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 ,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关系的疏远 D铁犁牛耕的出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分封制和宗法制遭遇严重破坏,分封制几近瓦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春秋战国时代生
14、产力的发展要素中铁犁牛耕的出现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是上述两项制度遭遇破坏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 1939年 8月 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1941年 12月 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 “曼哈顿工程 ”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 1945年 7月 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 8月 6日和 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 21万人
15、的生命。核轰炸的消息传来 ,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 “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 材料二 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请回答: ( 1)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什么?他又为什么感到是他一生 “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 6分) ( 2)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 “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 9分) 答案: ( 1)本意: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威慑希特勒,使其不敢 发动世界大战。( 3分)原因:原子弹不
16、但没有制止战争,而且应用于战争,造成巨大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3分) ( 2)评价: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 3分)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 3分)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3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一 “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并结合所学知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威慑希特勒,使其不敢发动世界大战。依据 “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 原子弹,瞬间夺去了 21万人的生命 ”可知感到是他一生 “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的原因是原子弹不但没有制止
17、战争,而且应用于战争,造成巨大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 2)依据材料二中第一种看法 “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主要是强调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第二种看法 “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主要是强调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 践】( 15分) 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与美国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法(宪法)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宁夏银川 中高 学期 五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