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二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二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二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二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云梦秦简中记载了一段秦律,大意为: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在,也不能免责。这段秦律最能说明 A地方治安形势非常严峻 B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 C秦律采取轻罪重罚的原则 D实施暴政是秦朝骤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虽是秦律,但是没有强调追究四邻的责任,而是强调里典、伍老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所以不算苛政严律。选项 A不切题, CD言过其实,只有B切题。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96
2、9年 7月 21日,美国 “阿波罗 11号 ”登月成功。当时全世界有 6亿多民众能够同时见证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们是 A通过广播收听报道 B在电影院观看纪录片 C通过电视观看直播 D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广播收听报道不可能看到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纪录片不可能做到同时见证, 60年代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大众,因此 ABD三项排除,答案: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下表所列的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两种观点,能分别支持这两种观点的典型史实是 类别 极端全球主义者 怀疑论者 观点 全球化是人类活动框架的重组,
3、是民族国家的终结。 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明的冲突,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仍然存在。 A联合国的建立 / 美苏 “冷战 B欧盟的成立和发展 / “9 11”事件 C跨国集团的出现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中国加入 WTO /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 时间不对,联合国的建立与美苏 “冷战开始是发生在二战后初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在 60年代初期; D不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剧变,与题干不符; B符合题意,欧盟成立于 1993年,推动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 “9 11”事件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谈到了争取持久和平的三项原则:建立伙伴关系;继续保持军事实力;同共产党国家谈判分歧。依照这些原则,美国 A实施了 “马歇尔计划 ”援助西欧 B签订了朝鲜停战 协定 C和苏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D同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马歇尔计划 ”是在二战后初期,而且是援助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B是在 1953年,时间不符; C与当时美苏冷战、争霸局面不符; D符合题意,联系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因此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
5、“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 ”。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B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C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答案: B 试题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承认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因此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马丁 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他说的 “外物 ”包括 神职人员 苦修行善 阅读圣经 购买 “赎罪券 ” A B C D
6、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丁 路德作为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主张 “因信称义 ”, 认为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反对教会的权威,反对购买 “赎罪券 ”,因此 排除,答案: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宗教改革。 1903年,梁启超曾记载:(此电)由大西洋发,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刺,复由马尼刺用新海电至旧金山,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新发明 A电报 B电车 C发 报机 D电磁感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 “(此电)由大西洋发 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
7、,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 ”说明应是电报,材料描述了电报的快捷通讯功能,因此选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民日报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 “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 ”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A 1956年 B 1958年 C 1966年 D 1978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1953年 1957 年,时间上看,第二个五年计划应于 1958年开始,A排除, C是文革十年动乱开始的年份, D是
8、改革开放开始的年份,都与题干情景不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938年 5月,蒋介石在总结抗战形势时说 “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 ”。这段话当指 A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抗战 B淞沪会战分散日军兵力,粉碎其速亡中国的企图 C武汉、广州失守后,抗日战争将进入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在华北地区沉重打击了日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题干没有体现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 C是在 1938年 10月后, D是在 1940年,时间不对; B时间上看符合题意,淞
9、沪会战是在 1937年 8月 11 月,关于开辟淞沪战场的原因 ,蒋 1938年 5月 5日曾在杂录中写道 :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 ,如不能逼其过河 ,则不能打破其战略 ,果尔 ,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 ,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 ,此于我最大之不 利。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 ,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 ,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 ,使其兵力不敷分配 ,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 ,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之野心。总之 ,倭寇进占京沪 ,其外交政策已陷于不可自拔之境 ,而其进占鲁南 ,则其整个军略亦陷于不可收拾之地也。据此可知 ,当时蒋介石开辟淞沪
10、战场的目的 ,在于分散日军兵力 ,粉碎其首先占领华北的侵略计划。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由洋务派创办的两国近事汇编( 1873 年 1900 年)在介绍某国情况时,提及其 “各工会会议,藉境内高室积产,按名公晰,以赡贫困,其工值所得亦公晰,以均有无 ”。该记载反映了 A “中体西用 ”之说 B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 C社会契约论的观点 D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 “藉境内高室积产,按名公晰,以赡贫困把境内富人家的财产,清楚登记出来,分配给穷人 ”大意是说把境内富人家的财产,清楚登记出来,分配给穷人,这明显体现了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 A是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是指
11、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C是指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因此排除三项。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洋务思想。 下图是 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结合所学知识,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 B拍卖到天价,定为民窑烧制 C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 D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拍卖到天价,并不能说明这是为民窑烧制,也有可能为官窑烧制; C不对,釉色为天青恰好说明不是白瓷; D不对,成熟的青花瓷 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因此选 A。 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陶瓷业的发展
12、。 “大器晚成 ”、 “大象无形 ”、 “质真若渝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源自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A春秋 B道德经 C论语 D韩非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大象无形 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 道 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等说法,意思是: 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 大象无形 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 气象万千 的面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广东省 深圳市 高三二调文综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