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1)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 2)人们把图书馆当成 “知识宝库 ”和 “知识殿堂 ”,似乎对图书馆崇敬有加。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百姓往往 。 ( 3)肉体享乐的干扰 生活快乐舒适,这是 ,要是这些成了你生命中的最主要的东西,你就绝对无法完成你的使命。 A异曲同工敬而远之无可非议 B殊途同归敬而远之无可厚非 C殊途同归望而生畏无可非议 D异曲同工望而生畏无可厚非 答案: B 试题分析
2、:异曲同工:谓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同样的效果。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敬而远之: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无可厚非: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 谅解。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 我一直认为,除了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
3、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师表。 _, _, _。_, _, _。杜甫诗中所写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这个意思。 也会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追思、感慨 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 历史上比他更具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 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 却都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 因此也都退出了人们的记忆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衔接紧密,且与上文所写诸葛亮成名因有文字记载形成转折,应放在开头部分; 是对 的总结; 与 形成对比, 又与下文“这个意思 ”衔接紧密。由此可确定答案:为 D。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
4、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B不知是从何时起,报纸书刊杂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的文章,慨叹现代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C各地各部门都把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D课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
5、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 “书刊杂志 ”重复。 C项语序失调。应该 “出发点 ”在先, “落脚点 ”在后。 D 项句式杂糅, 改为 “ 是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让其在激的 ”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 ,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 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
6、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 “起家 ”,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 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 “内容论 ”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 “形式主义 ”偏嗜症。他们对 “怎样写 ”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 “写什么 ”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
7、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 “有意味的形式 ”。 “有意味的形式 ”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贝克特们 ”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 实
8、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 ,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观情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
9、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现、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 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
10、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入点。 (选自人民日报 2012年 02月 21日 24 版,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 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反叛现实主义,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 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 “怎样写 ”,忽略 “写什么 ”。 【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11、的一项是( 3分)( ) A 19世纪以前, “内容论 ”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 “形式论 ”居于主导地位。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 “有意味的形式 ”, 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 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小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
12、映的是现实, B现代、后现代主义 “反叛现实 ”,想尽办法创新形式,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A表述不当,原文意思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在 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不乏积极意义。 C “就是 ”将“分歧 ”唯一化。 D “只是 ”说法绝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
13、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 “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的说法太绝对,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 ”,并不是完全否定形式的作用,而是承上文强调形式应该 “有意味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B错在 “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 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5分) “长江女神 ”
14、芳踪已逝? 文 Shai Oster 编译 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 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 “长江女神 ”。 上世纪 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 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 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 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 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15、。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 ”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 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
16、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 ”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 “长江女神 ”。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 皮利里于上世纪 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 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
17、为 “白鳍豚先生 ”,他是从 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 “淇淇 ”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 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 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
18、的踪影。如果能发现 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 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 “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 “长江女神 ”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 “长江女神 ”,表明了人类
19、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 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小题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 【小题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 “拯救白鳍豚 ”的看法,这样写 有什么
20、好处?( 6分) 【小题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 “曝光 ”“揭丑 ”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 “曝光 ”“揭丑 ”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8分 ) 答案:【小题 1】 B D 【小题 2】属于导语部分。 (1 分 )采用了议论、叙述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 (1 分,答出两种即可 )主要作用有: 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 介绍 “长江女神 ”白鳍豚,呼应题目。 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分,答两点即可 ) 【小题 3】 凸显了白鳍豚的濒 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 表明 “拯救白鳍豚
21、 ”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 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以上 3点,每点 2分) 【小题 4】我认为应该鼓励,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表述观点 1分,阐释观点 1分 ) (角度一)从新闻特点角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 “用事实说话 ”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所以应该鼓励。(举例略) (角度二)从职业道德角度, “曝光 ”“揭丑 ”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 “坏现象 ”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应该受到 鼓励。(举例略) (角度三)从社会影响角度,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问题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
22、速整改,可以引起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敦促其迅速解决问题。(举例略) (答出两个角度即得 6分,如持否定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但最高得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 “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错。 D项,文中说是 “原因之一 ”,并非关键原因。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的结构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本题所考查部分属于导
23、语部分。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本文导语部分主要采用了采用了议论、叙述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引用对突出所写内容和新闻写作的作用等角度来分析。从内容上看,引用部分表明白鳍豚已到了濒危的境 地,而拯救的困难重重,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深深忧虑。从新闻的角度看,这些引用能够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题干提供了两种选择,可以赞成
24、新闻报道中 “曝光 ”“揭丑 ”的写作方式,也可以反对新闻报道中 “曝光 ”“揭丑 ”的写作方式。组织答案:时应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根据新闻这种文体的性质,从新闻特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的影响角度来分析理由,要求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本题从文本出发,考生最好选择赞 成来答。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5分) 俄罗斯妈妈 弗拉季斯拉夫 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混蛋!畜生! ”紧接着,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黑龙江省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