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带解析).doc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踹 ( chui)水 竞 ( jn)赛 蘸 ( zhn)酒 擂 ( li)鼓助威 B跋 涉 ( sh) 陡 ( du)峭攀 登 ( dn)餐霜饮 雪 ( xi) C 善 ( shn)良谦 逊 ( sn) 璞 ( p)玉不事雕 琢 ( zhu) D荆 棘 ( j)飘 泊 ( b)青 苔 ( ti)红 漆 ( q)雕花 答案: A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彷徨愁怨寂寥静默凄婉惆伥 B顾盼精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 C睿智禀赋崇高品质趋善避恶 D辩难商榷典藉满架旁稽博采
2、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 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 ,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 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 。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点染星汉如梦如幻 B总是浸染星云如诗如画 C却是绘染星光诗意盎然 D只是渲染星斗诗意朦胧 答案: D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
3、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 “青春之国家 ”!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 “追星 ”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 “假正经 ”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答案: B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
4、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 “吃人 ”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 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 “救救孩子 ”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 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 “老人 ”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 “人的灵魂的尊严 ”。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
5、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 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
6、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 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 “熟悉 ”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 “有机的团结 ”,后者是 “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 ,前者是礼俗社
7、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 “习 ”字。 “学 ”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 ”是陶炼, “不亦说乎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 “习 ”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 这类的话已经
8、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 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 “孝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
9、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 “土气 ”成了骂人的词汇, “乡 ”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小题 1】下列对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
10、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 “熟人 ”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 “从俗即是从心 ”。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
11、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 “孝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 “土气 ”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12、 C 【小题 3】 B 【小题 1】 B项原文相关信息是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 因此“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的说法是错误的。 C项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而 “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 D项 “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说法有误,原文说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可见 “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 。 【考点定
13、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小题 2】 A项原文说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没有说比现代社会 “更容易获得 ”。 B项 “因为大家感情深厚 ”有误,原文是说因为 “熟悉 ”。 D项 “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有误,原文说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恰恰相反。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 【小题 3】原文相关信息有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 “在熟悉的 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
14、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意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罗曼 罗兰 徐志摩 罗曼 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 人正在 “敌人 ”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 “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
15、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 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 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 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
16、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 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 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 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 2
17、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 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 “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 ”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 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
18、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 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 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 12部长篇剧本, 3部最著名的传记, 10卷本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 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 直到他将近 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 “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全国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统一 考试 语文 湖北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