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 恰当 的一项是( )( 3分) A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 栩栩如生 ,令人难忘。 B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 目无全牛 ,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 弹冠相庆 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 D垓下之战中,项羽或是喑哑叱咤,或是言语呕呕,或是仰天悲叹,无不合乎他的性格与为人: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真切, 呼之欲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
2、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形容个性鲜明。而且, “配角 ”是人,活人,怎么能说 “活人像活的一样 ”呢? B项 “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庄子。养生主: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这里误解为 “支离破碎的东西 ”。 C项 “弹冠相庆 ”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 D 项 “呼之欲出 ”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该释义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 6版)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面填入空白处的几句话,衔
3、接 最恰当 的一组是( )( 3分)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 , , 。 , ; 。 甚至不考虑其他什么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 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 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 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 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但是神要求人自 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守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 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
4、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 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目前,人造关节所用的材料不外乎金属和塑料两大类。由于人体内钾、钠、氯等化学物质能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所以选用的金属和塑料的化学性能必须高度稳定。 B 2013年 8月,高三年级举行了备战高考宣誓仪式。仪式上,不仅学校领导对高三学生给予了美好的祝愿,而且也对高三学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C学校为了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弘扬校园文化,教工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放飞梦想 新年联欢会,于 12月 31日下午 13时许在办公大楼六楼大
5、厅拉开序幕。 D空难发生后,当地政府的有关官员迅速赶赴现场处理善后事宜,同 时对当事的老人、儿童和重伤者给予了特殊关照。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介词使用不当,应把 “不仅 ”放在 “学校领导 ”之后; C项前后主语不一致; D项语意混乱,表述不清。 “老人、儿童和重伤者 ”概念交插。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边塞与边塞诗 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 基本上是陇右。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 “丝绸之路 ”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
6、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今甘肃敦煌 );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 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
7、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 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 西北、朔方、东北
8、。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 2000首,而其中 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 、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
9、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 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 2期 ) 【小题 1】下列选项不属于唐代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的一项是( ) A为了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 B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 发展和商贸往来。 C战争的发生,使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
10、聊生,生灵涂炭。 D为防御外敌南犯而不惜倾尽全力修筑扼守边防的长城和沿之修筑的障、城、亭、燧等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边塞就是陇右。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B盛唐时期不少的优秀边塞诗作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殷实,边塞的范围指向阳关和玉门关以西。 C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鹘、南 诏等几大政权加大了对唐朝的侵扰力度。 D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那时的边塞一直是指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地区。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
11、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文中引用古代军事家们的共识,意在强调只要排斥、打击甚至消灭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就可以保全关中地区。 B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 2000首,而其中 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这说明唐代边战主要发生在包括西北在内的三边地区。 C边塞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边塞特有的地理、文化、物质、环境特点。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造就了边塞诗,锤炼了边塞诗。 D边塞诗记录着边塞,表现着边塞。阅读边塞诗,可以让我们的风骨、豪情得到磨砺、滋生,边塞诗包含了人生的放达。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D项是汉朝西汉采取的措施
12、, “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 ”的主要信息搜索空间应该在第 段, A B C 项可以找到对应原文。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概念范围扩大,原文 段中 “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 基本上是陇右 ”。 C根据原文, “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 ”“ 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 ”。 D项对应的原文是 “在唐初 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 ”,强调是 “逐步收缩 ”,而不是“一直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
13、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中 “只要 就 ”判断绝对,且引用的目的在于强调陇右的军事战略意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25分) 季羡林 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 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 “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
14、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 ,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 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 “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 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
15、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 ”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 “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 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
16、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 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 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 他说: “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 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 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 方面,却
17、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 沉郁顿挫 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 清新俊逸 来概括。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清新俊逸 ”, “沉郁顿挫 ”,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 ,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 “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根据作者的评价可以知道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渊博、朴实、勤奋,温和而倔强,
18、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的人。 B季羡林在他的文章清华颂中认为,清华奠定了他一生学问的基础,没有在清华打下的基础就没有他日后的成就,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 C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 篇短文我看北大,他认为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 D文章一共提及季羡林先生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清华颂我看北大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也提到了作者卞毓方本人的一篇文章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E 1946年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来,经清华教授陈寅格的引荐进了北大执教。四年的清华求学生活让他对清华充满感激,而六十年的北大执教经历,让
19、他的内心充盈着幸福之感。 【小题 2】文中多次引用了季羡林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小题 3】作者卞毓方说 “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是解读季羡林的钥匙,清华其神和北大其魂的内涵是什么?( 6分) 【小题 4】结合文章记述的清华、北大对季羡林的影响,探究一下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8分) 答案: 【小题 1】 A E 【小题 2】 表达了季羡林对两所学校深厚的情谊,直接展示季羡林的 “神 ”和 “魂 ”。这样的笔墨使传记的记述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引用传主的话,让传主自己站出来展示自己的思想,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为作者解读传主的精神境界提供了依据
20、。 【小题 3】清华其 神是指清华大学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那种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在季羡林的生命中留下的烙印,成为了他的人生根基,使季羡林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 3分) 北大其魂是指北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季羡林恰恰也有着深沉的爱国思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3分) 【小题 4】成功的因素之一是打下坚实的基础。清华的求学历程成为季羡林日后学习新知、学有所获的根基。( 2分)成功的因素之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北大为他一生的治学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 2分) 启示部分学生可结合以上成功因素的一 点或两点进行阐发,言之成理即可。( 4分) 【小题
21、1】 试题分析: B“也就不可能走进北大任教 ”不是季羡林在清华颂中的表达,“这一切 ”指代的是前文中的 “学习了新知 ”“学习有所收获 ”; C断章取义; D四篇文章均为季羡林的作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作者要用这些原话来直接展示季羡林的 “神 ”和 “魂 ”。作用:使文章真实可靠,具有感染力,为作者独特的解读提供依据。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 析: 清华园的活力和民主科学的氛围打下了他厚实的知识基础,北大悠久的爱国传统让他有了安身立命之地,这两者就
22、是季老的 “神魂 ”所在,抓住清华北大的风范,就可以了解季老思想的铸炼和神髓,因此作者认为 “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4】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可分析出两方面成功的因素: 1、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传统文化的影响。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青草湖边的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大家经
23、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 “湖东李村, ”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 “你呢,姑娘? ” “湖西王庄。 ” “老王呢? ” “老了,退休了。 ”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 弯儿。 “再见,大伯! ”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 ”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黑龙江省 大庆 铁人 中学 上学 期期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