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doc
《2010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 选择题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堕落 (du)澄清 (dn)酝酿 (nin)苦心孤诣 B腆着 (tin)恣睢 (z)蓬蒿 (o)荒草萋萋 C羼水 (chn)荇藻 (xn)粗拙 (zhu)心旷神怡 D诓骗 (kun)绽出 (zhn)匀称 (chn)猝不急防 答案: C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B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心急如焚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C 2009年 11月 15日,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
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圆满收场。 D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复杂,而井然有序。 答案: A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 A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B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答案: B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碳排放量若不能得到有
3、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 遏止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这绝非危言耸听。 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臭氧层受到严 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 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 A B c D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概括下面语段内容。 (不超过 15个字 )(2分 ) 对于胸怀大志的创业者,世博会的滋养和熏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18岁的诺贝尔参观了 1851年伦敦世博会,对科学的向往压倒了对文学的迷恋;布鲁秦尔和鲁赛尔
4、就是在 185 1年伦敦世博会上结识后,敲定了建造 “大东方 ”号巨轮的方案;从斯德哥尔摩赶到费城参加 1876年世 博会的安德鲁受到美国飞行家怀斯的启蒙,成了瑞典热气球航行均先驱;幼年的福特因随父亲参加 1876年费城世博会而爱上机械, 1893年他专程奔赴芝加哥世博会并见到戴姆勒的汽车后,激发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灵感。 答案:世博会改变了创业者的人生轨迹。 (2分 ) 。 阅读下文,完成题。 (13分 ) 朗 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
5、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 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 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
6、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 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 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 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 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
7、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 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 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
8、何也没有听说 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1月第 1版,有改动 ) 【小题 1】作者为什么提出 “朗读 ”这个话题 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4分 ) 【小题 2】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 (4分 ) 【小题 3】为什么说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 (2分 ) 【小题 4】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9、。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答案: (13分 ) 【小题 1】 (1)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 (2分 ) (2)朗读是美好的过程,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给人以力量。 (2分 ) 【小题 2】 (1)写了一篇好东西,总想去读给别人听。 (2分 )(2)发现了一本好书,总想让他人与自己一同感动。 (2分 ) 【小题 3】没有朗读者 (1分 ) 没有倾听者 (1分 ) 【小题 4】 D(3分 ) 阅读下文,完成题。 (17分 )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
10、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 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
11、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 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 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 !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
12、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 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 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 “歼击机 ”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 ”死在里面了。但是 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 “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 ”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江西省 中等学校 招生 考试 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