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8105-2011 榆蛎蚧检疫鉴定方法.pdf
《GB T 28105-2011 榆蛎蚧检疫鉴定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28105-2011 榆蛎蚧检疫鉴定方法.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01 B 1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T 28105-2011 榆虫厉盼检疫鉴定方法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Lepidosaphes ulmi (L. ) 2011-12-30发布2012-06-01实施数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茂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T 28105-2011 目IJJ:I 本标准按照GB/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AC/TC27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
2、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国明、牛春敬、李惠萍、廖芳、罗加凤、刘跃庭、崔铁军、王金成。I G/T 28105-2011 榆蜗盼检疫鉴定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榆蜘蛤LePidosaphesulmi (L.) 的检疫鉴定方法,并给出了玻片标本制作方法、阐明了与近似种的区别。本标准适用于揄蜻蛤的检疫鉴定。2 术语和定义2. 1 2.2 2.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介壳scale covers 盾阶的保护构造,覆盖于虫体背面,由臀板上腺体分泌物、虹门肢质排泄物与若虫的蜕皮粘合而成。盘腺disk pores 孔腺disk pores 盘腺又名孔腺,为阶虫泌蜡腺的一种类型,包括三孔腺、五孔腺、多孔
3、腺、筛状孔等多种形状的腺体。管腺tubular por臼柱状腺tubular pores 管腺又称柱状腺,为蛤虫泌蜡腺的一种类型,管身呈圆柱形,两边近乎平行,管口有时有一圈或两圈硬化环。2.4 2.5 2.6 2. 7 背管腺dorsal ducts 大管腺macroducts 分布于虫体背面较大的管腺,称为背管腺或大管腺,常成群、成列、成带或杂乱分布于臀板背面。腹管腺ventral ducts 小管腺microducts 分布于虫体腹面的管腺较小,称为腹管腺或小管腺。臀板pygidium 腹部末后数节愈合骨化而成的板状体,与盾蛤蜡被物的形成有关。臀叶pygidial lobe 臀板边缘骨化的
4、扁平瓣状附属突起,成对出现,对称分布于臀板边缘两侧。位于臀板中央的称为第一对臀叶,也叫中臀叶;位于中臀叶两侧的一对称第二对臀叶,随后称第三对臀叶和第四对臀叶。2.8 臀柿(臀棘)fringes 臀板边缘的未骨化的薄片状附属突起,呈各种形状,多数分技成梳状,有时臀前节上也有。1 G/T 28105-2011 2.9 距spur身体侧缘的粗而尖的骨化突起。2. 10 硬化棒(厚皮棒)paraphyses 臀板腹面由边缘向前延伸的长囊形的体壁加厚部分。2. 11 背圄疤dorsal boss 腹节背侧面小而圆形的骨化点,常为圆形,有时为两个部分连接的圆环。3 榆蜻蛤基本信息中文名:榆如蛤。学名:Le
5、idosahesulmi (Linnaeus 1758) 异名:Coccus ulmi L. 1758; Diaspis linearis Costa 1835; A吵idiotusgalciform is Baerensprung 1849 ; Mytilasis juglandis ,Sgn. 1870; Le pidosa户hesjuglandis ,Fernald 1903 分类地位z同翅目Homoptera,盾蛤科Diaspididae,蜘盾蛤亚科Lepidosaphinae,蜘盾蛤属Lepidosaphes Shimer. 榆蜘阶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4 方法原理根据蛤虫的形态学特征
6、,现场采集到的蛤虫需要制成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判定。5 仪器和试荆5. 1 仪器体视显微镜、显微镜、小慑子、昆虫针、小毛笔、解剖针(刀)、接种环、小烧杯、比色皿、1.5 mL离心管、酒精灯、滤纸、吸水纸、标签、载玻片、盖玻片等。5.2 试剂氢氧化饵、蒸馆水、乙醇、酸性品红、冰醋酸、树脂、丁香油、甘油。6 现场检测按蛤虫空间分布规律,对苗木、枝干仔细检查,特别是注意二年生枝条,来自疫区的货物更应该仔细检查。一旦发现带有介壳的阶虫,将蛤虫连同枝干装入样品袋中,做好现场记录,送实验室进行鉴定。7 标本固定与制作7. 1 标本固定挑取蛤虫置入70%乙醇中杀死固定2h,以备制作玻片
7、标本。如需长期保存,则在70%乙醇中加入2 G/T 28105-2011 少量甘油(70%乙醇:甘油体积比为50: 1)作为保存液。7.2 玻片标本制作方法盾蛤玻片标本制作方法很多,附录B为一种常见盾助玻片标本制作方法。8 鉴定特征8. 1 蜻盾蛤属的鉴定特征8. 1. 1 雌介壳雌介壳,长,前狭后阔,略呈逗点形,通常灰色到紫色。蜕皮部分重叠,位于介壳的前端。8. 1.2 雄介壳雄介壳,如有,其形状和颜色同雌介壳,蜕皮位于前端。8. 1. 3 雌成虫显微特征8. 1.3. 1 体形雌成虫,体长,纺锤形。腹节侧缘常呈瓣状突出。体壁除臀板骨化外,其余部分膜质,少数种类臀前节局部骨化。有些种类头在口
8、器前方有很多小形圆锥状颗粒。有些种类在眼的位置有骨化的距或突起。多数种类腹部有3对侧瘤,上面生有骨化的距。有的种类腹节两侧有骨化的背圆疤。胸腹各节侧面常有不同大小的管腺、腺瘤及腺刺等分布。8. 1.3.2 触角触角毛数目多变化,通常2根或更多。8. 1.3.3气门前气门附近有盘状腺孔,后气门元盘状腺孔。8. 1. 3. 4 臀板臀板骨化,有2对发达的臀叶z中臀叶大,明显突出,对称,互相分离,基部决不辄连;第二臀叶分为两瓣。第三臀叶与第四臀叶消失或呈低的锯齿状突起。硬化棒有或没有,如有,很细,连于臀叶的基角。腺刺发达,常2个为一组,分布于每2臀叶之间(也分布到臀前腹节2节3节的侧缘)。8. 1.
9、3.5 管腺背管腺一般短小,数目很多,常按节分布,排成明显的行列,并分为亚缘组和亚中组。8. 1. 3. 6 缘腺缘腺大,斜口式,管口纵椭圆形,并有硬化环,通常每侧6个:第七腹节、第八腹节(中臀叶与第二臀叶间)1个,第六腹节、第七腹节间2个,第五节上2个,1个在臀板侧面,中臀叶间没有,也有多至每侧7个或8个的。8. 1.3. 7 JlI门与阴门旺门开口近臀板的基部。围阴腺孔5组。3 GB/T 28105-2011 8.2 榆蜻蛤的鉴定特征8.2. 1 雌介壳雌介壳,狭长,前方尖狭,后方逐渐加阔,末端圆形;背面隆起,有明显的横纹,弯曲或直;暗灰色或紫色;蜕皮位于前端,橙色或红褐色。介壳长2.8
10、mm3. 5 mm,阔1.0mm1.25 mmo 8.2.2 雄介壳雄介壳,质地和颜色同雌介壳,两侧由前向后逐渐加阔,一般很少发现。介壳长1.6 mm, 阔0.5mmo 8.2.3 雌成虫显微形态特征参见附录。8.2.3.1 体形雌成虫,长2.0 mm2. 5 mm,阔1.0 mm1. 2 mm,长卵形,头胸部很狭,以腹部第二节为最阔,长约为宽的2倍。分节明显,各节侧缘突出成圆形的瓣。体壁除臀板外膜质。黄自色,臀板黄色。8.2.3.2 触角触角圆瘤形,各生有2根长毛,位置在口器和头前缘的中间,左右略相离开。8.2.3.3 气门气门开口肾脏形,前气门前面有3个6个盘状腺孔,后气门元腺孔。8.2.
11、3.4 臀板臀板很阔。有2对发达的臀叶:中臀叶很阔,端圆而两侧缘平行,两侧角各有一明显的缺刻,中臀叶叶间距小,不超过每叶半宽;第二臀叶和中臀叶一样阔,但较短并裂成两瓣,外瓣较内瓣短小,都端圆而略向内倾斜。腺刺8对:中臀叶间l对,左右离开,其间臀板边缘呈三角形突出;中臀叶外侧1对,第二臀叶外侧2对;此外臀板边缘等距离分布有2组,每组各2对;愈近臀板末端的愈小。背面缘毛每侧5根:中臀叶2个基角,第二臀叶内瓣的外基角各1根,侧缘每2组腺刺间各1根;腹面缘毛每侧4根:两对臀叶基外角各l根,最外2组腺刺的基部各1根。8.2.3.5 管腺从中胸到腹部第四节的侧缘瓣上分布有管腺。背管腺很小,数极多,每侧约1
12、00个。第一腹节排成亚缘群z在第二腹节第五腹节后缘排成亚缘及亚中歹tl;在第六节上从边缘到旺门约有30个排成l纵列;第七节上没有,只第二臀叶前方有1个;少数分布在臀板的基角。8.2.3.6 缘腺缘腺很粗,管口骨化成马蹄形,共6对:中臀叶与第二臀叶间腺刺外1个,开口处臀板边缘突出成尖形的瓣;第二臀叶外一组腺刺间2个;再外的一组腺刺间2个;最外一组腺剌外1个,最外1个腺管开口处臀板呈钝剌状突出。8.2.3.7 虹门与阴门旺门小,圆形,位于臀板背面近基部约五分之一处。阴门位于臀板腹面的中央,围阴腺孔5组。4 G:B/T 28105-2011 8.2.4 雄成虫雄成虫,色黄白,体长形。体长0.95mm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28105 2011 榆蛎蚧 检疫 鉴定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