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6194-2010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pdf
《GB T 26194-2010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26194-2010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pdf(4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7.130.20 J 73 号2中华人民圭七./、和国国家标准GB/T 26194-2010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Method of test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ol storage systems 2011-01-14发布2011-06-15实施数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菠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26194-2010 目次前言.皿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定义和符号4 分类.4 5 要求.46 仪器.7 7 测试方法.10 8 测试程序129 数据记录10 结果计算.14 11 测试报告.15 附录A(资料
2、性附录)设计日负荷分布实例附录B(资料性附录)液体流量测量方法22附录c(资料性附录)确定流体流动空间变化的一种方法24附录D(资料性附录)蓄冷系统设备图示例附录E(资料性附录)测试报告.32 I GB/T 26194-2010 目IJ 本标准按照GBj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以美国国家标准ANSljASHRAE Standard 150-2000 (RA 2004)(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英文版)为依据制定,其框架与ANSljASHRAE Standard 150-2000 (RA 2004)基本相同,结构和技术内容做了比较多的修改。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出。本标准
3、由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z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雪人股份有限公司、同方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广州贝龙环保热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庆珠、于志强、杜英芬、胡汪洋、汪训昌、解国珍、王宝龙、马国远、李先庭、孙洲阳、徐齐越、孙圣鉴、范明升、王琳、于洋。E G/T 26194-2010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种测试蓄冷系统冷却能力和效率的方法,确定了进行该测试所需的检测设备、数据及处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一个完整的蓄冷系统的测试。本标准不适用于包含空气侧分布的测试。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
4、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624(所有部分)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GBjT 18517 制冷术语GBjT 18660 封闭管道中导电液体流量的测量电磁流量计的使用方法3 术语、定义和符号3. 1 术语和定义GBjT 185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 1 蓄冷系统cool storage system 用于满足全部或部分制冷负荷的蓄冷装置的总称。该系统由制冷机组、蓄冷介质、蓄冷装置或容器、散热设备或散热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可以是总制冷系统的支系统。
5、3. 1. 2 蓄冷装置cool storage device 所有储存冷量的容器和蓄冷空间。包括:载冷剂以及辅助设备,如热交换器、搅拌器、循环泵、流量调节器、阀门和折流板等。3. 1. 3 蓄冷循环cool storage cycle 蓄冷装置完成一个蓄冷和释冷的交替过程。该过程使系统起始蓄冷和释冷终结时状态相同。3. 1.4 蓄冷介质cool storage medium 用于储存冷量的物质。3. 1. 5 载冷荆transfer fluid 把冷量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流体介质。1 GB/T 26194-2010 3. 1. 6 完全蓄冷状态fully charged condition
6、依照设计要求,蓄冷装置处于不再继续储存冷量的状态。该状态由系统停止蓄冷循环控制指令完成,该指令是系统正常控制程序的一部分。3.1.7 完全释冷状态fully discharged condition 蓄冷装置处于没有更多的有用冷量可从其本身释放的状态。3. 1. 8 蓄冷量cI storage capacity 由蓄冷装置储存的、可供将来使用的最大冷量。3.1.9 蓄冷系统供冷量cool storage system capacity 由蓄冷系统提供的相对于特定设计日负荷分布的最大冷量,其值由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来确定。3. 1. 10 有效蓄冷量usable st(Jrage capacity
7、 对于某一特定蓄冷循环,在释冷温度等于或低于最高可用释冷温度时,从蓄冷装置中释放出的总冷量。3. 1. 11 名义蓄冷量nominal storage capacity 蓄冷装置在名义工况下的最大蓄冷量。3. 1. 12 蓄冷库存量storage inventory 蓄冷装置中即时存储的有效冷量。3. 1. 13 释冷量discharge capacity 由释冷量测试确定的蓄冷装置的蓄冷量。该释冷量等同于5.3k) 1)中第一项定义的完全释冷条件下的有效蓄冷量。3. 1. 14 峰值释冷率peak discharge rate 蓄冷装置释冷的最大速率。3. 1. 15 系统比能cycle s
8、pecific ener田use川经过单个或多个完整蓄冷循环后,从蓄冷负荷中带走的总冷量(kWh)与总耗电量(kWh)之比值。总耗电量指测试状态下输入到蓄冷系统中的所有电量。3. 1. 16 蓄冷系统能效cool storage system efficiency 经过单个或多个完整蓄冷循环后,总耗电量(kWh)与从蓄冷负荷中带走的总冷量(kWh)之比值。与系统比能互为倒数。3. 1. 17 蓄冷效率storage efficiency 释冷量与蓄冷量之比值。3. 1. 18 临界释冷点critical discharge point 在负荷分布曲线上,由所需释冷量和现有蓄冷库存量相比最大的状
9、态点。2 GB/T 26194-2010 3. 1. 19 负荷分布load profile 一个周期内冷负荷的总体描述。负荷分布详述了在特定状态下、至少包含一个完整的蓄冷循环中,负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负荷分布表明了每小时的总冷负荷、制冷机组和蓄冷装置的冷量输出以及蓄冷装置的蓄冷状态。负荷分布也指出逐时负荷下对应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和流量。表人1和表A.2分别列出了两个负荷分布实例的完整数据。3. 1. 20 设计日负荷分布specified load profile 蓄冷系统预计或要求达到的负荷分布。即用于设计蓄冷系统和确定设备尺寸的负荷分布,或实际或期望的用冷负荷分布。3. 1. 21 追
10、加冷负荷pulldown load 对于间歇运行的蓄冷系统,蓄冷系统停止运行阶段,用户端会发生一定量的负荷积累,必须在系统开机初期得以满足而多提供的冷负荷。3.1.22 最大允许蓄冷周期maximum allowable charging period 蓄冷装置必须完成蓄冷过程所需的时间周期。该周期一般取决于当地电价结构、建筑运行安排和设计运行策略。3. 1. 23 最高可用供冷温度maximum usable cooling supply temperature 满足冷负荷条件下的最高载冷剂供冷温度。3. 1. 24 最高可用释冷温度maximum usable discharging te
11、mperature 从蓄冷装置中获取有用冷量时的最高流体温度,该温度可以满足测试的特定要求。a) 对于制冷机组位于蓄冷装置上游配置的系统,最高可用释冷温度通常等于最高可用供冷温度zb) 对于制冷机组位于蓄冷装置下游配置的系统,最高可用释冷温度等于制冷机组提供最高可用供冷温度时需要的入口温度;c) 如果用户不考虑在额定运行条件下测量蓄冷量,最高可用释冷温度可设定的高一点。3.1.25 空间变化spatial variation 由被测参数在被测空间内的不均匀性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采用修正的数据可消除由于空间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3.2 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Cj 单位转换常数。Cj =(36
12、000 kJ/kWh) (1 000 L/m3)/(60 s/min) =60 0000 Cp 一一比热,kJ / (kg oC)。E.pec 一一单位冷量的用电量,kWh/kWhoEin 一一蓄冷系统部件的能量输入,kWh。F j i 离开系统流体的流量,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m3/h。F2 i 一一流过蓄冷装置的流体流量,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旷/hoNri 一-每小时记录间隔的个数,小时-j,Nri=60/tri(Nri为整数)。3 GB/T 26194-2010 Qcha抽la田a町呻rQcha呻.在记录的时间间隔i内,蓄冷到蓄冷槽中的蓄冷量,kWhoQ恤醉d在j小时内,蓄冷到
13、蓄冷槽中的蓄冷量,kWhoQdisch 一一在释冷试验期间,来自蓄冷槽的总释冷量,kWhoQ马d出a臼sch.i卫Qd陋isd削tQSY归s一一在蓄冷系统容量试验期间,供给负荷的总冷量占kWho。Q,y川一一在记录的时间间隔i内,供给负荷的冷量,占kWho。Q机J一一在j小时内,供给负荷的冷量,kWhoT1.; 进入系统的流体温度,记录时间间隔z内的平均值,.C。Tz.; 离开系统的流体温度,记录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值,.C。T3.; 一一进入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C。T4.; 一一离开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记录时间间隔i内的平均值,.C。tD 一一释冷量测试的小时数。t
14、c 一一蓄冷测试的小时数。ts 一一一蓄冷系统供冷量或效率测试的小时数。tri 一一记录时间间隔,min.p 密度,kg/m3o7stor 一二蓄冷效率。4 分类本标准所进行的测试可分为以下几类:a) 释冷量测试:测试从蓄冷装置中取出的用于满足特定的负荷分布的冷量;b) 蓄冷量测试z测试在蓄冷时间内可以蓄存到蓄冷装置中的冷量。该测试不可用于制冷剂直接制冰系统;c) 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测试由蓄冷系统提供的用于满足特定的负荷分布的冷量;d) 蓄冷系统能效测试:测试蓄冷系统循环时的输出总冷量与总耗电量之比。5 要求5. 1 测试准备5. 1. 1 采用本标准进行测试的蓄冷系统,应使系统中所有安装的
15、并正在工作的部件都处于全运行状态,包括所有的控制元件、控制程序。5. 1. 2 采用本标准进行测试之前,蓄冷系统应从完全蓄冷状态到至少75%释冷状态运行5个以上循环,同时不应少于蓄冷装置厂家推荐的循环次数,用以确保蓄冷装置的初始测试状态能够代表正常的运行状态。5.2 仪器5.2.1 采用本标准测试的蓄冷系统应提供测量下述参数的仪器。流体流量和温度测量位置见图1。5. 2. 1. 1 对于蓄冷系统供冷量和蓄冷系统效率的测试4 Fl二一测试时通过蓄冷系统的流体流量,旷/hT1 测试时离开蓄冷系统的流体温度,.C Tz一一测试时进入蓄冷系统的流体温度,.C 5.2. 1. 2 对于释冷量测试和蓄冷量
16、测试F2一一测试时通过蓄冷装置的流体流量,旷/hT3一一测试时进入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OCT4一一测试时离开蓄冷装置的流体温度,C 5.2.1.3 对于蓄冷系统效率测试GB/T 26194-2010 测试位于系统边界内的所有水侧设备的电能消耗。对于用其他能量驱动而不是电能驱动的设备应提供合适的仪器设备来测量输入能量。5.2. 1. 4 适用于某些蓄冷系统的可选测量蓄冷装置中的液位,用于测量某些冰蓄冷系统内的蓄冷库存冷量。蓄冷装置中的垂直温度分布,用于测量某些水蓄冷系统内显热的库存冷量。/蓄冷系统T , 一一蓄冷系统的流体出口温度,C ; T2 一一蓄冷系统的流体进口温度,C ; T3 一一蓄冷
17、装置的流体进口温度,C ; T, 一一蓄冷装置的流体出口温度,C ; T5 负荷的流体进口温度,.C;T6 一一负荷的流体出口温度,C ; r TIr -) - ) I 蓄冷系统边界蓄冷装置边界F, 通过蓄冷系统的流体流量(可以置于入口或出口侧),m3/h;L 通过蓄冷装置的流体流量(可以置于上游或下游), m3 /h; 且一一通过负荷的流体流量(位于上游或下游),m3/h;T6 F3 Ts Alt T3 蓄冷槽的流体进口温度,当苔冷槽旁通阀关闭时可用于替代飞,C ; Alt T,一-蓄冷槽的流体出口温度,当蓄冷槽旁通阀关闭时可用于替代乱,C ; Alt F2一通过蓄冷槽的流体流量,当蓄冷槽旁
18、通阀关闭时可用于替代F2, m3 /h。图1通用蓄冷系统测试示意图5.2.2 依据5.3c)、6.3. 6和7.1,对给定系统测试时,测量点TlT6和FlF3的位置应由测试主管部门指定。5.2.3 仪器应满足第6章的要求。5 GB/T 26194-2010 5.3 所需资料在按本标准进行测试前,测试主管部门应确立以下资料:a) 所要进行的测试类别;b) 系统测试时加载的设计日负荷分布。该负荷分布应该包括蓄冷系统每个小时、每一部分的流量,进、出口温度以及相应的预期的蓄冷状态。参见表A.1和表A.2的负荷分布实例;c) 整个蓄冷系统的流程图,包括:1) 所有主要部件以及连接管线;2) 流体流量和温
19、度测点的位置,测点位置见7.1;3) 蓄冷系统供冷量测试和蓄冷系统效率测试时的系统边界,见7.1.2; G 释冷量和蓄冷量测试的系统边界,见7.1.3。d) 蓄冷系统能力测试时的运行描述。例如:在特定时间段,可能需要限制制冷机组与蓄冷装置的用冷负荷;e) 蓄冷系统效率测试时,需要测量耗电量的系统部件清单:1) 耗电量的测量至少应包括向负荷处输送冷量所需的所有部件的耗电量,包括蓄冷装置辅件、制冷压缩机、冷水泵、主要分路的冷水泵、冷却水泵及风扇;2) 耗电量的测量可能也包括三级泵、辅助分路的水泵或其他部件;。计算出的临界点处的负荷量、出现的时间及此时蓄冷库存量与总蓄冷量的比值;g) 蓄冷时期内最长
20、允许蓄冷周期;h) 最高可用释冷温度;i) 最高可用供冷温度;j) 完全蓄冷状态的判定z1) 测试主管部门应选择判断完全蓄冷状态的准则,它可以是以下状况之-. 当流量为5.3b)中指定的值时,蓄冷装置的出口温度应连续15min低于预定值; 蓄冷装置中液体高度或冰的厚度持续15min大于预定值; 计算出的累计蓄冷量大于预定值; 数据记录仪器测量的蓄冷量达到预定基准值。2) 温度、液位高度或蓄冷量这些表明完全蓄冷状态的量应由测试主管部门来指出。它们可以是设计值,也可以是按当前运行策略确定的数值。k) 完全释冷状态的判定:1) 测试主管部门应选择判断完全释冷状态的准则,它可以是以下状况之一: 当流量
21、为5.3b)中指定的值时,蓄冷装置的出口温度连续15min高于最高可用释冷温度; 蓄冷装置中流体的液位高度连续15min小于预定值; 计算出的累计蓄冷库存量小于预定值; 数据记录仪测量的释冷量达到一个预定基准释冷量。2) 温度、液位高度或蓄冷量这些表明完全释冷状态的量应由测试主管部门来指出。它们可以是设计值,也可以是按当前运行策略确定的数值。1) 蓄冷装置周围允许的最高和最低环境温度;m)如果蓄冷系统采用了水以外的其他载冷剂,应以书面形式提供流体的体积百分比浓度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数据;n) 所使用的仪器按第6章的要求进行校准或验证的书面技术说明。5.4 除非己提供5.3中指定的所需资料,否则不
22、宜声明采用本标准。所有要求的资料应按第11章的要求,在测试报告中以文件形式列出。GB/T 26194-2010 6 仪器6. 1 概述6. 1. 1 元论是现有的,还是为了测试专门安装的仪器,都应满足6.26. 8的要求。6. 1. 2 本标准中的仪器精(确)度,要求对大多数系统蓄冷量计算误差不大于10%。对误差有更精确要求的用户,或由于某种原因想校验测试结果的实际误差的用户,应在进行测试之前完成误差分析,以确保仪器规格和潜在的因素不会过度影响测试结果。为了确定测试结果的实际误差范围,测试后也应进行误差分析。6. 1. 3 注明为可任选的仪器可不受6.26. 8的要求限制。6.2 温度测量6.
23、2. 1 测量仪器及其附带的读数装置的准确度、精(确)度和分辨率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准确度、精(确)度和分辨率要求名称温度测量。C准确度士0.15精(确度士0.10分辨率士0.056.2.2 所安装的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应按6.8.2和6.8.3的规定进行校验。6.2.3 用来测量某一部件温差的传感器应由生产商配对校准标定。6.2.4 如满足下述条件,表面温度传感器可用于本标准的测量:a) 满足6.2.1和6.2.2的要求;b) 安装在室内zc) 在管路与传感器之间涂导热胶;温差测量 士0.1士0.075士0.05d) 采用导热系数不高于0.04W/(m. K)的闭孔绝热材料保温,在传感器前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26194 2010 系统 性能 测试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