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J 2406A-2005 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要求和评审.pdf
《QJ 2406A-2005 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要求和评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J 2406A-2005 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要求和评审.pdf(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Q.J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行业标准FL 1337 QJ 2406A-2005 代替QJ2406-1992 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要求和评审Requirement and review for reliability design of solid rocket motor 2005一04一17发布2005一07一01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发布. 1 EE- EEE- i! -EE-EE-EE-、,JMMMMMM用户睛EE-nUUUUHHHo mmm啤啤啤Etl配nut配UUUU。HHHH8 , Fri、呻呻11EZJU-att配Unu川HHH川川川叫呻-nnutEluu川nu-EE- E
2、Ea- 1 E 前言本标准代替QJ2406一1992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要求及评审。本标准与QJ2406-1992相比,主要技术内容有以下变化:a) 可靠性分配一章增加了下述内容:QJ 2406A一20051 )原标准要求将可靠性指标分配至部组件,修改后的标准要求将部组件可靠性指标进一步分配至各个故障模式:2) 简化了原标准的可靠性分配数学公式。b) 可靠性预计一章内,细化了可靠性预计要求,增加了可靠性预计方法。c) 可靠性设计准则一章增加了继承性设计、冗余设计及容错设计、人机因素设计、消除工艺影响设计、容差设计。d) 将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一章的题目改为故障模式及影响
3、分析CFMEA), 以便使题目与内容相适应,并增加了以下内容:1 ) 要求FMEA工作与产品设计同步进行:2) 确定了FMEA工作重点,并要求FMEA分析表格中所列出的最终故障原因及补偿措施应与设计文件中技术要求相对应。e) 详细规定了FMEA分析表格中每项内容的填写要求。f) 增加了可靠性关键项目一章及相关内容。本标准的附录A、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六院41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爱良,陈晓明。本标准于1992年5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QJ 2406A-2005 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
4、要求和评审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火箭发动机(以下简称发动机)可靠性模型建立、可靠性分配、可靠性预计、可靠性设计准则、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可靠性关键项目等主要工作项目及其评审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战略、战术导弹及宇航用发动机可靠性设计及评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厅3187-1994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GJB 1391一1992故障模式、影响及
5、危害性分析程序GJB 3387一1998火箭发动机术语QJ 892一1985航天产品特性分类和管理要求。1408A一1998航天产品可靠性保证要求QJ 1819 固体火箭发动机维护使用通用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3.1 术语和定义GB/T 3187一1994和GJB3387-199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 故障模式可靠性reliability of fault mode 故障模式不发生故障的概率。3.2 缩暗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FMEA一-faultmode and effect analysis.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CA一-faultmode an
6、d e市ctcriticalianalysis.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4 可靠性模型建立4.1 目的为实施发动机可靠性分配、可靠性预计提供数学模型。4.2 要求4.2.1 发动机方案研制阶段,根据初步功能分析及故障模式的分析结果,初步建立发动机整机可靠性模型。功能分析及故障模式分析分别按附录A及第8章的要求实施。4.2.2 发动机可靠性模型包括可靠性框图及可靠性数学模型。可靠性框图应能直观地反映各个分析对象之间的可靠性关系,为建立可靠性数学模型提供依据。可靠性数学模型应能用于可靠性分配、可靠性QJ 2406A-2005 预计。4.2.3 发动机可靠性模型一般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反映整
7、机可靠性与部组件可靠性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反映部组件可靠性与故障模式可靠性之间的关系。4.3 方法4.3.1 可锺性框固4品1.1按照两个层次建立发动机可靠性框图。发动机第一层次可靠性框图示例见图1。圈l发动机第一层次可靠性框圄4.3. 1.2 由于发动机第二层次可靠性框圈中的各个故障模式可靠性都服从可靠性串联关系,允许用表1代替框图。表1发动机故障模式示例表组部件名称故障模式不能解保2 不能隔爆安全机构3 密封失效4 . 点火器不发火点火装置2 . . . 4.3.2 可靠性数学模型4牛2.1当发动机两个层次的可靠性框图的连接关系为可靠性串联关系时,它们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分别用公式(1 )、(
8、2)表示。R=n R; . ( 1 ) Rr=h Roun-. . . .(2) 公式(1 )、(2)中:R一一发动机整机可靠性:R,一一发动机第i个部件或者组件可靠性:RI一一发动机第i个部件或者组件的第j个故障模式可靠性。4.3.2.2 当发动机第一个层次可靠性框图中存在并联关系时,n个相同部件并联后的可靠性Rj与单一部件的可靠性心的关系由公式(3)表示。) QJ 2406A-2005 Ri= 1一(l-R川n. . . . . (3) 上述三个公式可以表示发动机整机可靠性与其所包括的各个故障模式可靠性的关系。5 可靠性分配5.1 目的为发动机各组、部、零件的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试验提供依据
9、。5.2 要求5.2.1 可靠性指标分配应从方案阶段开始,并将可靠性指标分配至发动机各个部组件,再逐步落实到各个故障模式。5.2.2 可靠性指标分配值一般不应平均分配,而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a) 故障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b) 技术难度及成熟程度:c) 验证试验手段:d) 费效比。5.3 方法5.3.1 推荐采用公式(4)、(5)、(6)进行可靠性指标分配计算。I-R F,=一一一-.(4)j - L njlk) Fj = Fj / kj(引Rj=l-(6) 式中:Fj-一一最不重要的故障模式不可靠性:Fj一一重要程度属j类的故障模式不可靠性:R一一可靠性指标:冉一-;类中每个故障模式可靠性分配
10、指标:叫一一-j类故障模式的个数:k,一-j类故障模式重要程度加权值。5.3.2 可靠性指标分配步骤为:a) 根据5.2.2节规定的原则,将发动机的故障模式按照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类,第1类为最不重要的故障模式,以此类推:b) 确定j类故障模式的个数n,:c) 按照故障模式的重要程度加权值岛与其不可靠性巧成反比的原则,确定各类故障模式的重要程度加权值鸟:d) 由公式(4)计算最不重要类故障模式的不可靠性Fj;e) 由公式(5)计算其它类故障模式的不可靠性F,:f) 由公式(6)计算各类故障模式的可靠性分配值R,o6 可靠性预计3 QJ 2406A-2005 6.1 目的确定发动机组部件及整机在各个
11、研制阶段的可靠性是否满足规定要求,为是否进行设计修改提供依据。6.2 要求6.2.1 可靠性预计应从方案阶段开始,并随着研制工作的进展逐步完善和细化,以便尽早给出发动机各故障模式、部组件、整机三种预计对象的可靠性预计值。6.2.2 方案阶段以及研制过程中进行重大设计修改时,应将发动机某些关键部组件或者某部分关键结构作为预计对象,并对其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分别进行可行性预计,以比较各种设计方案可靠性的高低。6.2.3 初样设计文件下厂前,应采用本型号及其它发动机的有关信息,对发动机各个组件的所有关键故障模式进行初步预计,分析其是否达到可靠性分配指标。6.2.4 试样设计文件下厂前,应采用
12、本发动机的设计文件及试验信息对各个故障模式、部组件、发动机整机的可靠性分别进行详细预计,给出各个预计对象的可靠性定量预计结果。6.2.5 定型阶段,根据需要可采用可靠性详细预计方法确认被预计发动机的可靠性。6.3 方法6.3.1 方法分类发动机可靠性预计一般分为可行性预计、初步预计、详细预计三类。6.3.2 可行性预计6.3.2.1 可靠性可行性预计一般采用相似产品法,其步骤按6.3.2.2 6.3.2. 4进行。6.3.2.2 从其它定型发动机中,选择一个与预计对象比较类似(从材料、工艺、结构形式等方面类似)的类比对象。并从其定型文件中获得类比对象所包括的关键故障模式的数量沪及类比对象的可靠
13、性预计值俨。6.3.2.3 对预计对象进行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确定出预计对象所包括所有关键故障模式的数量no6.3.2.4 按公式(7)计算预计对象可靠性预计值R。R = 1-(1- R*) n / n * . . . . (7) 式中:R一一预计对象的可靠性预计值:R*一一类比对象的可靠性预计值;n一-1贺计对象所包括所有关键故障模式的数量:n*一一类比对象所包括的关键故障模式的数量。6.3.3初步预计4 发动机故障模式可靠性初步预计一般采用应力一强度可靠性模型分析计算方法,其唱为:a)分析故障机理,确定故障判据,给出相应的应力一一强度可靠性模型,并确定出广义应力、广义强度参数及与其有关的各
14、个技术状态参数:b)在类似发动机中选择同名故障模式(广义应力、广义强度参数名称分别相同),并从类似发动机技术文件中得到该故障模式的广义应力、广义强度两个参数的变差系数(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值); QJ 2406A-2005 c) 对于类似发动机与被预计发动机同名故障模式,假定它们的广义应力、广义强度的变差系数分别相同,可以根据6.3.3b)的结果换算出被预计发动机故障模式广义应力、广义强度两个参数的标准差与平均值:d)利用6.3.3c)的结果,采用应力一斗虽度可靠性模型实施计算,给出故障模式的可靠性预计结果。6.3.4 详细预计发动机故障模式可靠性详细预计采用应力一一强度可靠性模型分析计算方法,
15、其步骤基本同6.3.3的初步预计。但计算广义应力、广义强度两个参数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所采用的原始数据不同,初步预计可以借用类似发动机的试验数据进行换算,而详细预计是直接采用被预计发动机的试验数据及设计参数。在确定了发动机各个部组件的各个故障模式可靠性预汁值的基础上,根据4.3.2.1的公式(1 )、(2)依次预计发动机整机及各个部组件的可靠性。7 可靠性设计准则7.1 目的用于指导工程技术人员正确开展产品设计,以保证产品的固有可靠性。7.2 要求7.2.1 根据本单位的研制经验编写发动机可靠性设计准则,并不断修改完善。7.2.2 发动机设计应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7.3 设计准则7.3.1 继承性
16、设计发动机继承性设计应充分采用成熟技术,并最大限度采用各类标准。7.3.2 简化设计发动机简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a) 减少原材料、元器件、标准件的品种和规格:b) 零部组件采用简单而工艺性好的结构形式,连接部位采用易于装配、便于测试的结构形式:c) 减少产品故障模式的数量。7.3.3 降额设计发动机降额设汁应遵循以下准则:a) 采用比强度高、韧性好的材料,提高承载能力;b) 采用环境防护和环境隔离措施,减少环境对产品的不利影响:c) 提高关键尺寸及关键参数的设计精度:d) 尽量采用等强度设计,消除应力集中。7.3.4 冗余设计及窑错设计对于可能导致发动机产生灾难性故障或者致命性故障的零部组件
17、,应采用以下冗余设计及容错设计措施:a) 采用可靠性并联措施提高任务可靠性,如,采用双路点火设计方案:b)采用消除失效影响措施以消除失效发生后的影响,如,采用安全机构消除点火器意外点火的严重后果。7.3.5环境防护及环境适应性设计发动机设计应分析使用环境对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影响,并采用相应防护措施,提高产品对环境的适5 QJ 2406A-2005 应能力。主要的使用环境因素包括过载、冲击、振动、温度、湿度、低气压和真空、霉菌、盐雾、油雾、沙尘、静电、电磁辐射、核辐射以及飞行中的气动加热、气动载荷等。7.3.6人机因素设计发动机设计应考虑使用人员、维修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人为差错(主要指与人的生理
18、特点和行为能力有关的差错对发动机的影响,采取防差错设计。7.3.7消除工艺影晌设计发动机设计应考虑发动机在其生产过程各道工序中可能形成的工艺应力及其损害,并采取措施减少或者消除这些应力及损害。7.3.8 防老化设计发动机防老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a) 推进剂及其他非金属材料应采取防老化措施,使产品寿命满足任务书要求:b) 容易发生化学变化的零件表面应采取表面防护措施,使其相关特性满足使用要求。7.3.9绝热及耐烧蚀设计发动机绝热及耐烧蚀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a)燃烧室绝热层应选择烧蚀率低、导热率低、密度小、易粘接的绝热材料,直接与燃气流接触的喷管非金属零件应选择抗热震性好、耐烧蚀、耐冲刷的材料:
19、b)设计燃烧室绝热层厚度要考虑推进剂成分、飞行过载、发动机工作状态等因素对绝热层烧蚀率的影响,使烧蚀可靠性满足使用要求:c) 设计喷管非金属零件及其连接结构要考虑材料之间的性能匹配、烧蚀匹配以及材料老化对烧蚀影响问题,使喷管结构完整。7.3.10 密封设计发动机密封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承载、温度环境、老化等方面的问题,密封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a)密封槽截面与密封件截面的面积比、密封件直径、密封槽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等参数要满足规定要求:b)密封件的压缩量及连接件的预紧力矩应保证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密封件的接触应力大于燃烧室的工作压强:c) 密封结构形式应保证密封件装配到位,并具有可检测性。7.3.1
20、1 害羞设计对于与产品关键故障模式有关的技术状态参数,应采用应力一一强度模型确定其允许最大偏差,使其故障概率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8 故障模式及影晌分析(FMEA)8.1 目的识别灾难性和致命性故障模式,最大限度消除可以消除的故障模式、故障原因、故障影响,并为确定可靠性分配对象、分析对象、试验项目、关键项目提供依据。8.2要求8.2.1 FMEA工作应与发动机设计、设计修改同步进行,并形成FMEA报告。8.2.2在其它发动机研制中己实施过FMEA工作的产品,可直接借用其FMEA结果,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FMEA工作:6 QJ 2406A-2005 a) 新研制产品及其连接部分:b) 改型产品技
21、术状态中的变化部分(同原产品相比),包括设计技术状态、工艺技术状态、使用条件中的变化部分:c) 借用件工艺技术状态、使用条件中的变化部分。8.2.3 FMEA分析表(见表2)中所列的最终故障原因、补偿措施、检测方法的内容应与以下文件的有关内容相对应:a) 发动机整机及各组件设计文件中有关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其它技术要求:b) 发动机使用技术要求中有关技术要求。表2故障模式及影晌分析(FMEA)表代码产品名称或故障故障模式故障严酷度故障补偿故障原因功能标志工作状态模式检测方法影响类别原因措施检测方法8.3 方法FMEA应在任务剖面分析及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功能分析法及硬件分析法进行分析。任
22、务剖面分析及功能分析要求参见附录A。功能分析法用于确定产品各级功能在失效方面的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硬件分析法用于确定产品中各级硬件在失效方面的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分析方法见GJB1391 一1992。8.4 FMEA工作FMEA工作应按照下面要求填写表2的各个栏目。8.4.1 代码被分析产品的代码采用被分析产品在设计文件中的代号(图号或文件号)。82 产晶名称或功能标志对硬件进行分析时,产品名称栏填写产品(零部件)名称:对产品功能进行分析时,功能标志栏应同时填写功能名称及实施该功能最低层次硬件的名称。如:前封头抗烧蚀功能。8.4.3 功能功能应包括产品的各种质量特性及其分解后的
23、功能特性。产品质量特性包括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等。一种产品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可以有多种下位功能。该栏中的功能指上一栏产品名称或功能标志中所填写产品的各种功能或者所填写功能的各种下位功能。8.4.4任务阶段或工作状态通过对产品实施寿命剖面分析及任务剖面分析,确定产品在完成功能时所处的任务阶段及工作状态。发动机任务阶段主要分为后勤维护、发射飞行两个大阶段。工作状态一般包括运输、吊装、贮存、检测、飞行等状态。8.4.5故障模式故障模式应包括产品不能完成所填写功能的各种可能情况。7 QJ 2406A一-20058.4.6 故障模式检测方法故障模式检测方法可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存在所填故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J 2406 2005 固体 火箭发动机 可靠性 设计 要求 评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