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T 8.3-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 断层形变台站.pdf
《DB T 8.3-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 断层形变台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 T 8.3-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 断层形变台站.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JCS 91.120. 25 P15 备案号:12691-2003E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8.3-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仕uctionof seismic station crust deformation station Part 3: Fault-crossing crust deformation observatory 2仪)3-11-03发布2004-05-01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061102000018 DB/T 8.3 - 2003 目次前言. II 1 商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2、 术语和定义.4 观测场地勘选5 观测场地的布设26 观测标石27 设备配置8 资料归档附录A(资料性附录)断层形变台观测场地布设.6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水准标石示意图.7 附录C(资料性附录)综合观测墩示意图.9 附录D(资料性附录)过渡水准标石示意图附录E(资料性附录)水准标志图. 12 附录F(资料性附录)G回归心标志图附录G(资料性附录)观测场地地质地形图样例.14附录H(资料性附录)地质素描图.15 附录I(资料性附录)井孔地质柱状图样例.16 参考文献DB/T 8.3-2003 目可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是地震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的第五项标准,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一第1部分:
3、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一一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一一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本部分为第3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和附录I均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冗225)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吴云、陈志遥、楼关寿、邱泽华、李正援、陈德福。II 1 范围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B/T 8.3-2003 本部分规定了断层形变台站建设中观测场地勘选、仪器墩与观测室建设、设备配
4、置的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为地震监测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服务的断层形变台站的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2897一1991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8207 . 1一2侧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GB/T 18314- 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3.1 3.2 3.3 GB/T 18207 .1 -2酬确
5、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断层形变观测fault-crossiI咆crustdeformation observa如对断层两盘垂直向相对位移和水平向相对位移的观测。固定标石缸edmarkstone 断层形变台站用来观测某点地壳运动信息的、嵌有测量标志的钢筋氓凝土标墩(或钻孔套管)o过渡标石tramition m盯b阳配断层形变台站用来传递测量信息的、埋设稳固、嵌有测量标志的混凝土标墩。4观测场地勘选4.1 基本要求4.1.1 观测场地的选择应考虑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其可能对观测环境造成的影响。4.1.2 观测场地应具备开展正常断层形变观测工作所需的电力、通信和交通等
6、条件。4.2 地震地质条件4.2.1 观测场地应布设在活动构造带的端部、拐折、分叉或交汇部位附近,且应跨越活动构造带的主断层。4.2.2 基岩出露地区的观测场地的基岩应坚硬、完整。4.2.3元基岩出露地区的观测场地覆盖层(包括风化岩石层)厚度应小于等于50m,且地表土坚实04.3地形地貌条件4.3.1 观测点位宜选在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处,并应考虑利于观测点位长期保存和观测。DB/T 8.3一丑”。34.3.2 下列地段不宜选作观测场地:一一地势低洼、易于淹没或地下水水位较高的地区;一一泥石流、土崩、滑坡易发的地段;一一地下有溶洞、流沙及近期古河道、近期海相、湖相沉积的地区;一一土堆、河堤、冲积
7、层河岸;一一陡坎和风口。4.3.3综合观测墩位置视线高度角15以上应无阻挡物,特殊地区允许局部(累积水平视角小于等于。)水平视线高度角25。以上元阻挡物4.4环境要求4.4.1 观测场地环境应满足下列要求:一一距矿区、油气开采区的最近,点距离应大于5侧m;一观测场地不应建在填方区上;一一距大型抽注水站、大工厂、大型仓库及大型建筑物等的距离应大于500m;一距铁路的距离应大于50m,距公路的距离应大于30m;一一距大树的距离应大于lOm。4.4.2综合观测场地的观测点位还应满足GB/T18314 -2001中7.2条b,c、Ae和h项的要求,在观测点上能接收到GPS卫星的信号。5观测场地的布设(
8、见图A.1)5.1 测结布设5.1.1 断裂破碎带两侧以外至少各有两座固定标石,固定标石间可设立过渡标石。5.1.2 水准测线总长度不宜大于1.5km (断裂破碎带较宽时,可适当延长),综合观测墩的间距应大于等于300m。5.2 测站布设5.2.1 每条水准测线的测站数应为偶数。5.2.2 每测站的视距应小于等于30mo5.2.3 每测站的两标志间高差应小于等于2.5mo6 观测标石6.1 观测标石分类与要求6.1.1 观测标石分类观测标石分为固定标石和过渡标石两类。固定标石又分为水准标石和综合观测墩两种。6.1.2 水准标石的要求水准标石的要求如下:一一水准标石分为普通基岩水准标石(见图B.
9、l)和套管基岩水准标石(见图B.2)两种;一一普通基岩水准标石在标石表面中央嵌入上标志,在距上标志0.5m处设下标志;一套管基岩水准标石在标杆管上焊接主标志,在保护管上焊接副标志。6.1.3综合观测墩的要求综合观测墩的要求如下:2 一一综合观测墩分为I型、E型和皿型(见图C.1、图C.2和图C.3);一一综合观测墩墩面设置强制归心盘作为G自观测标志,墩体底部两对称侧面离墩体IOcm处各设立一个水准观测标志,水准点位置可根据测线方向及保护房的房门位置确定。6.1.4 过渡标石过渡标石包括基岩过渡水准标石(见图D.l)和土层过渡水准标石(见图D.2)o6.2 观测标石的选择6.2.1 水准标石的选
10、择水准标石的选择要求如下:一一在基岩出露或覆盖层厚度不超过2m的地方,可选择普通基岩水准标石;DB/T 8.3-2003 一二在覆盖层厚度为(25汩的地方,可选择普通基岩水准标石,也可选择套管基岩水准标石;一在覆盖层厚度为(550)m的地方,应选择套管基岩水准标石。6.2.2 综合观测墩的埋设综合观测墩的埋设要求如下:一在覆盖层厚度超过4m的地方应埋设I型综合观测墩;一在覆盖层厚度为(0.54)m的地方可埋设H型综合观测墩;一一在覆盖层厚度不超过0.5m的地方可埋设田型综合观测墩。6.2.3 过渡标石的埋设过搜标石的埋设要求如下:一在基岩出露或覆盖层厚度不超过I.5m的地方可埋设基岩过渡水准标
11、石;一在覆盖层厚度超过1.5m的地方,应埋设土层过搜水准标石。6.3标石制作6.3.1 标石的材质要求一一灌制混凝土的材料应符合GB12897一1991附录A中A6.l的要求;一各类型观测标石钢筋的要求见附录B、附录C、附录D的有关说明;一一水准标志用不锈钢、铜或玛瑞材料制作,上表面制成半球形。各类标志的结构见图E.1、E.2、E.3;一一一强制归心标志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其结构见图F.l和图F.2o6.3.2标石的制作要求混凝土配比按GB12897 -1991表A4的规定执行;一混凝土调制按GB12897 -1991附录A中A6.3的要求执行。6.4标石埋设套管基岩水准标石埋设要求如下:一一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 8.3 2003 地震 建设 规范 形变 部分 断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