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pdf
《GB 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7.140.10 X 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Methodology of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2009-05-12发布2009-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茂总局华舍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叩G/T 23776-2009 目IJ1=1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
2、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龚淑英、鲁成银、刘栩、赵玉香、沈红、郭雅玲、吴继红、赵铺、顾志雷。I 茶叶感官审i平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茶叶感官审评的审评条件、审评方法及审评结果与判定。本标准适用于各类茶叶的感官审评。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23776-2009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3、8302茶取样GB/T 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茶叶感官审评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审评人员用感官来鉴别茶叶品质的过程。即按照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3.2 粉茶tea powder 磨碎后颗粒大小在O.076 mm(200目及以下的直接用于食用的茶叶。4 审评条件4. 1 环境4. 1. 1 茶叶感官审评室(审评室)应坐南朝北,北向开窗。面积按评茶人数和日常工作量而定,最小不得
4、小于15mZ 0室内色调为白色或浅灰色,无色彩、无异味干扰。4. 1. 2 室内光线应柔和、自然光、明亮,无阳光直射。干评台工作面照度宜在1000 lx;湿评台工作面照度不低于7501x。自然光线不足时,应有辅助照明。辅助光源光线应均匀、柔和、元投影。4. 1. 3 评茶时,保持安静。控制噪声不得超过50dB。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5oC ,., 27 oC。4.2 用具4.2.1 审评台干评台高度800mm,., 900 mm,宽度600mm ,., 750 mm,台面为黑色亚光;湿评台高度750mm 800 mm,宽度450mm,., 500 mm,台面为白色亚光。审评台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4
5、.2.2 评茶专用杯碗白色瓷质,大小、厚薄、色泽一致。a) 初制茶(毛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76mm、外径82mm、内径76mm,容量250mL。具盖,杯盖上有一小孔,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一呈月牙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5mm,宽为GB/T 23776-2009 15 mmo碗高60mm,上口外径100mm,上口内径95mm,底外径65mm,底内径60mm,容量300 mLo b) 精制茶(成品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65mm,外径66mm,内径62mm,容量1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72mm,下面内圈外径60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三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
6、3mm,宽2.5mmo碗高55mm,上口外径95mm,上口内径90 mm,下底外径60mm,下底内径54mm,容量250mL。c) 乌龙茶审评杯碗:杯呈倒钟形,高55mm,上口外径82mm,上口内径78mm,底外径46mm,底内径40mm,容量110mL。具盖,盖外径70mm。碗高52mm,上口外径95mm,上口内径90mm,底外径46mm,底内径40mm,容量150mL。4.2.3 评茶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外围边长230mm,边高33mm,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倒等腰梯形,上宽50mm,下宽30mm。涂以白色油漆,要求元气味。4.2.4 分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内围边长32
7、0mm,边高35mm。盘的两端各开一缺口,涂以白色,要求元气味。4.2.5 叶底盘黑色小木盘和白色搪瓷盘。小木盘为正方形,外径:边长100mm,边高15mm,供审评精制茶用;搪瓷盘为长方形,外径:长230mm,宽170mm,边高30mm,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和名优茶叶底用。4.2.6 称量用具天平,感量0.1g。4.2.7 计时器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4.2.8 其他a) 刻度尺:刻度精确到毫米。b) 网匙:不锈钢网制半圆形小勺子。捞取碗底沉淀的碎茶用。c) 茶匙:不锈钢或瓷匙,容量约10mL。d) 其他用具:烧水壶、电炉、塑料桶等。4.3 用水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参照GB5749
8、执行。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4.4 人员4.4.1 茶叶审评人员应获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4.4.2 身体健康,个人卫生条件好。4.4.3 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禁止吸烟。5 审评5. 1 取样方法5. 1. 1 精制茶取样按照GB/T8302规定执行。5. 1.2 初制茶取样2 a) 匀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匀成堆,然后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抨取样茶,杆样点不得少于八点。b) 就件取样法:从每件上、中、下、左、右五个部位各杆取一把小样置于抨样匾(盘)中,并查看样品间品质是否一致。若单件的上、中、下、左、右五部分样品差异明显,应将该件茶叶倒出,充分拌匀后,再抨
9、取样品。GB/T 23776-2009 c) 随机取样法:按GB/T8302规定的抽取件数随机抽件,再按就件抒取法抨取。注: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抨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匀后,用对角四分法杆取200g300 g两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5.1.3 压制茶取样采用每块(个)中段或对角线的部分取样,不少于五点,用手或工具解散法,然后用四分法缩分到约200 g。用于外形与内质的审评。5.2 审评内容5.2.1 审评因子名优茶和初制茶审评因子: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精制茶审评因子:按照茶叶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
10、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5.2.2 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a) 外形:干茶的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形状指产品的造型、大小、粗细、宽窄、长短等;嫩度指产品原料的生长程度;色泽指产品的颜色与光泽度;匀整度指产品的整碎的完整程度;净度指茶梗、茶片及非茶叶夹杂物的含量。压制成块、成个的茶(如沱茶、砖茶、饼茶)的外形审评产品压制的松紧度、匀整度、表面光洁度、色泽和规格。分里、面茶的压制茶,审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获砖加评金花是否茂盛、均匀及颗粒大小。b) 汤色: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c) 香气: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d) 滋味:茶汤的
11、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e) 叶底: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度)。5.3 审评方法5.3.1 外形审评方法将缩分后的有代表性的茶样200g- 300 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圆馒头形,根据上层(也称面张、上段)、中层(也称中段、中档)、下层(也称下段),按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a) 初制茶按5.3.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用手轻轻地将大部分上、中段茶抓在手中,审评没有抓起的留在评茶盘中的下段茶的品质;然后
12、,抓茶的手反转、手心朝上摊开,将茶摊放在手中,用目测审评中段茶的品质。同时,用手掂估同等体积茶(身骨)的重量。b) 精制茶按5.3.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双手握住评茶盘,用簸的手法,让评茶盘中的茶叶按形态的大小从里向外从大到小在评茶盘中排布,在评茶盘中分出上、中、下档,然后目测审评。5.3.2 茶汤制备方法与审评顺序a) 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从评茶盘中抨取充分混匀的有代表性的茶样3.0g-5. 0 g,茶水比为1: 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根据表1中茶类要求选择冲泡时间,到规定时间后按冲泡顺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滤人评茶碗中,留叶底于杯中,按香气(热嗅
13、、汤色、香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3 GB/T 23776-2009 表1各类茶茶汤准备冲泡时间茶类冲泡时间/min普通(大宗)绿茶5 名优绿茶4 红茶5 乌龙茶(条型、拳曲型、螺钉型)5 乌龙茶(颗粒型6 自茶5 黄茶5 b) 乌龙茶(盖碗审评法)先用沸水将评茶杯碗烫热,随即称取有代表性茶样5.0g,置于110mL倒钟形评茶杯中,迅速注满沸水,并立即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1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2min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用于评汤色和滋味,并闻嗅叶底香气。接着第二次注满沸水,加盖,2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3min将茶汤沥人评茶碗中
14、,再评茶水的汤色和滋味,并闻嗅叶底香气。接着第三次再注满沸水,加盖,3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5min将茶汤沥人评茶碗中,再用于评汤色和滋味,比较其耐泡程度,然后审评叶底香气。最后将杯中叶底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c) 黑茶与紧压茶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5.0g,置于250mL毛茶审评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2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人评茶碗中,用于审评汤色与滋味,留叶底于杯中,审评香气。然后第二次注入沸水,加盖浸泡至5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先汤色、香气,后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汤色结果以第一次为主要依据,香气、滋味以第二次为主要依据。d) 花
15、茶首先拣除茶样中的花干、花尊等花的成分,然后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3.0g,置于150mL精制茶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浸泡至3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用于审评汤色与滋味,留叶底于杯中,审评杯内叶底香气的鲜灵度和纯度。然后第二次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浸泡至5 min,再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再次评汤色和滋味,留叶底于杯中,用于审评香气的浓度和持久性。然后综合审评汤色、香气和滋味。最后审评叶底。e) 袋泡茶取一有代表性的茶袋置于150mL审评杯中,注满沸水并加盖,冲泡3min后揭盖上下提动袋茶两次(每分钟一次),提动后随即盖上杯盖,至5min时将茶汤沥人
16、茶碗中,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叶底审评茶袋冲泡后的完整性,必要时可检视茶渣的色泽、嫩度与均匀度。f) 粉茶抨取0.4g茶样,置于200mL的评茶碗中,冲人150mL的沸水,依次审评其汤色与香味。5.3.3 内质审评方法a) 汤色审评汤色时用目测根据5.2的审评内容审评茶汤,审评时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对茶汤审评结果的影响,随时可调换审评碗的位置以减少环境对汤色审评的影响。4 GB/T 23776-2009 b) 香气审评香气时,一手持杯,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嗅评从杯中散发出来的香气,每次持续2 s ,._, 3 s,后随即合上杯盖。可反复1次,._,2次。根据5.2的审评内容
17、判断香气的质量。并热嗅(杯温约750C左右)、温嗅(杯温约450C左右、冷嗅(杯温接近室温)结合进行。c) 滋味审评滋味时,用茶匙取适量(约5mL)茶汤于口内,用舌头让茶汤在口腔内循环打转,使茶汤与舌头各部位充分接触,并感受剌激,随后将茶汤吐人吐茶桶中或咽下,根据5.2的审评内容审评滋味。审评滋味最适宜的茶汤温度在500C左右。d) 叶底审评叶底时,精制茶采用黑色木制叶底盘,毛茶与名优绿茶采用白色搪瓷叶底盘,操作时应将杯中的茶叶全部倒入叶底盘中,其中白色搪瓷叶底盘中要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来。根据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6 审评结果与判定6. 1 对样审评6. 1.
18、1 级别判定对照一组标准样品,比较未知茶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某一级别在外形和内质的相符程度(或差距)。首先,对照一组标准样品的外形,从外形的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五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外形级别;然后从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内质级别。未知样品最后的级别判定结果计算见式(1):6. 1.2 合格判定a) 评分未知样品的级别=(外形级别+内质级别)-.;-2. ( 1 ) 以成交样品或(贸易标准样品相应等级的色、香、昧、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规定的审评因子(
19、大多数为八因子,具体见表2)和审评方法,将生产样品对照(贸易)标准样品或成交样品逐项对比审评,判断结果按七档制(见表3)方法进行评分。表2各类成品茶品质审评因子外形内质茶类形状(A1)整碎(B1)净度(C1)色泽(1)香气(E1)汤色(F1)滋味(G1)叶底(H1)绿茶J J J J J J J J 红茶J J J J J J J J 乌龙茶J 气/J J J J J J 白茶J J J J J J J J 黑茶J J J J J J J 气J压制茶J J J J J J 气/J 黄茶J J J J J J 气/J 花茶J J J J J J J J 袋泡茶J J J J J J J J 粉茶
20、J J J J J J 注:X为非审评因子。5 GB/T 23776-2009 表3七档次审评方法七档制评分说明高十3差异大,明显好于标准样品较高十2差异较大,好于标准样品稍高+1 仔细辨别才能区分,稍好于标准样品相当。标准样品或成交样品的水平稍低-1 仔细辨别才能区分,稍差于标准样品较低一2低-3 b) 结果计算审评结果按式(2)计算:Y=A1十Bl+Hl式中:Y一一茶叶审评总得分;Al、BlHl-各审评因子的得分。c) 结果判定差异较大,差于标准样品差异大,明显差于标准样品任何单一审评因子中得-3分者判为不合格;总得分-3分者为不合格。6.2 茶叶晶质顺序排列6.2.1 评分a) 评分的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23776 2009 茶叶 感官 审评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