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4497-19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pdf
《GB T 14497-19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14497-19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UDC 556.18 D 5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Requirements for the work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odel 1993-06-19发布E主委乏主支才运II .IIIL. 1994-03-01实施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GB/T 14497-93 1 总则Requirements for the work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l 1. 1 本规范规定了地下水资源管理
2、模型勘查工作、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及其管理期内的监测工作和成果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大中型工矿基地及农田灌溉区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1. 3 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目的。1.3.1 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优化方案,在经济技术可行和合理条件下,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宏观上为国土整治和开发、城市规划、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1.3.2 为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监督工作以及有关经济技术政策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1.4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主要任务1. 4.1 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水文地
3、质资料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水文地质工作,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系统的结构和边界条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模拟模型(包括水量模型和水质模型),进行不同开采方案的预测和预报。1.4.2 综合调查和分析管理区的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及供需状况、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其发展规划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地下水模拟模型的基础上,选择地下水资源管理目标和约束条件,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寻求地下水资源开发的优化方案。1. 4.3 对所提出的地下水开发的优化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作出最佳决策。1.4.4 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运行中,必须不断校正和完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1.
4、5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基本原则1.5.1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是在已有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在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地下水勘察和开采利用过程中的工作成果和监测资料。1.5.2 在工作中应坚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布署勘查工作,指导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建立和综合评价工作。1.5.3 在工作中,一方面应查明自然条件;另一方面应重视研究人为因素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以探求综合因素影响下开发地下水资源的优化方案。1.5.4 适当补充必要的勘探和试验工作,应重点加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长期观测以及由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监测工作。1.5.5 对区域性工作,可采取点面
5、结合、区域管理模型与重点地区管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1.5.6 应重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开发、污水资源化和建立节水型社会等重要对策的研究。1.5.7 工作重点应是地下水供水为主的缺水城市、工矿基地、开发研究程度较高以及因地下水开发引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06-19批准1994-03-01实施1 G/T 1 4497 - 9 3 起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急待治理和控制的地区。1.5.8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应与管理区有关规划部门的工作密切配合,以充分发挥工作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引用标准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6、设计书编制和审批3. 1 开展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立项依据要充分。编制设计前应综合分析管理区己有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社会经济情况等资料。现有资料不足时,应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和调查。设计的编制应遵照合理运用综合的勘查研究手段与方法并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3. 2 设计书分为总体设计书和单项设计书。3.2.1 总体设计书是项目的总体工作方案,其具体内容一般包括:工作目的和任务、工作区研究程度、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模拟模型和管理模型的初步设想、各项工作布署和依据、工作量和工作方法、工作期限和进度
7、安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分工以及预期成果。总体设计书应附有必要的图件:水文地质图含水文地质剖面图)、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图和工程布置图等。3.2.2 单项设计书是对专业性强、实物工作量大、投资多和周期较长的专项工作所编制的工作设计。3. 2. 3 对于跨年度的项目,应在总体设计和单项设计的指导下编制年度实施计划。3. 3 国家级项目、部级项目、局级项目及其他项目应分别按勘查和科研主管部门的有关程序进行设计书的审批。4 资料收集和补充勘查工作的基本要求4. 1 基本原则4.1. 1 资料收集和补充勘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管理区水文地质条件;为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提供依据,满足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及
8、模型化过程所需的各种资料。4.1.2 应在综合分析已有水文地质勘查戚果的基础上,按照建立地下水水量管理模型、水质管理模型和综合管理模型工作任务的要求,开展专门性的调查研究,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补充勘查工作,包括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4.1.3 工作范围应根据城镇、工矿基地、农(牧)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建立模型的任务来确定,并应尽量包括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4.1.4 工作精度应满足不同目的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一般城市及大中型工矿基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要求具有详查、勘探阶段以上勘查精度;对农田灌溉区区域性地下水资源管理,可根据管理区内具体情况允许有不同的勘查精度,并可适当
9、降低勘查精度要求。4.1.5 必须遵循地下水与环境的统一性,管理内容上的综合性、勘查工程布置上的针对性及最优化原则,以提高模型的正确性。4.1.5. 1 在工作中要求查明地下水形成、分布和赋存条件,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1.5.2 在工作中必须查明大气降水、地表水、包气带水和地下水之间质与量的转化关系。4. ,. 5. 3 应进行管理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调查,以及与水资源开发有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问题的调查。4.1.5.4 勘查工作的内容、勘查工程的控制程度与布置方案,应考虑地下水模拟模型、管理模型的特点与要求,以提高勘查资料的利用率,同时应充分利用模型技术识别水文地质条件和指导勘查
10、工作。2 GB/T 1 4497 - 9 3 4.2 建立模型需要查明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4.2.1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正确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提供区域水均衡背景资料。4.2.2 区域地质背景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z地层、岩性、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特征。4.2.3 区域水文地质背景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的补给、追流、储存和排泄条件;水动力、水化学特征及富水性变化规律。4.2.4 区域水均衡研究的主要内容:a. 大气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降水入渗条件;b. 河流的流速、流量、含砂(泥)量、河床淤积速度,地表水的水位、水质、蓄水量及其渗漏补给地下水量;c. 区域土壤、植被、农
11、作物的基本特征,包气带水的运移特征及其水质特征;d. 大气降水、地表水、包气带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特征及其水均衡要素。4.3 管理区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与勘查工作要求4. 3. 1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目的层)系统的结构及其内部水量分配条件,具体内容包括:a. 含水层系统的埋藏分布条件;b. 地下水类型(潜水、承压水)及其时空分布特征;c. 含水层系统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导71G系数、渗透系数、贮水系数、单位涌水量等)及其非均质性分区;d. 管理区不同时期(枯、平、丰水期)、不同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水头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规律。4.3.2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系统的边界及其与外部的水量交换条件。4. 3.
12、2. 1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系统裸露区的入渗条件。a. 裸露区的位置与分布范围;b. 地形地貌条件及包气带的地质、水文地质特征;c. 裸露区入渗系数与单位面积入渗强度。4.3.2.2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系统垂向水量交换条件。a. 含水层系统垂向水量交换地段的位置与分布范围;b. 垂向水量交换的方式(天窗、越流等); c. 垂向水量交换条件(水头差、渗透系数、越流系数)及强度。4. 3. 2. 3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系统侧向水量交换条件。a. 侧向边界的地质类型(含水层尖灭、岩相变化、断层、地下水分水岭及地表水体边界等hb. 各类边界的分布位置ic. 各类边界的水力性质(隔水、定水头、变水头、定流量、
13、变流量)及其水位、流量的时空特征与动态规律。4.3.3 查明管理区地下水在不同时期(枯、平、丰水期)和不同开采条件下的渗透水流状态,在岩溶地区要注意是否存在管道流和非连续流。4.3.4 查明管理区地下水的补给、远流、贮存和排泄特征。4.3.5 查明管理区地下水在天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的水均衡条件。4.4 管理区地下水水质及其污染调查4.4.1 地下水水化学背景的调查内容:a.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其时空变化;b. 地下水中各化学组分的背景值;c. 天然因素控制的不良水质的分布范围、成因及其与环境生态的相互关系。4.4.2 地下水污染调查。3 GB/T 14497-93 4.4.2.1 地下水、污染
14、现状及其危害程度。8. 地下水的污染源及水中主要污染质的分布、运移、扩散规律、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b. 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及环境生态的危害。4.4.2.2 地下水开采(包括疏干排水对水质的影响及其水质的时空变化过程。4.4.2.3 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和环境生态的相互关系z8. 大气圈和水圈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b. 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及农业污灌对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包括各类污水的排放量、污水渗漏量、污水的水质及其处理和综合利用状况;c. 包气带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4.4.2.4 含水层的自净作用及其环境容量。4.5 管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调查4.5.1
15、人口、城市规模与布局及其发展规划。 4.5.2 工业、农业生产现状及其发展规划。4.5.3 主要水资源问题,包括z供水水源的类型及其利用数量和开发过程;目前生活与工农业的需水量和短缺水量;未来的需水量预测及其供水规划F水资源管理状况及存在问题。4.6 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环境生态问题的调查4.6.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趋势。4.6.2 过量开采或疏干排水)地下水对水井出水量、泉水流量、含水层贮存量、地下水水质等方面的影响后果。4.6.3 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作用4.6.3.1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所导致的植被退化、土壤沙漠化、农作物减产以及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6
16、. 3. 2 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开裂等有害环境地质作用的规模及发展过程。4.6.4 地面环境生态变化对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影响,如地面蓄水工程的修建对地下水补给条件的改善和导致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等问题。4. 7 工作精度要求4.7.1 勘查工程的控制程度,一般情况下要求已知地下水位控制点不得少于模型节点总数的10%5%,其分布应该满足对各参数分区、主要边界、强烈面状入渗区以及污染条件的控制。4.7.2 观测时间系列的长度,对于分布参数模型一般要求有一个水文年以上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系列资料;对于集中参数模型,一般要求不得少于一个小气象周期的观测资料;对于北方岩溶泉
17、域等一些滞后特征明显的含水层系统,一般要求大于最大的滞后时间,并要求有超前的气象观测资料。4.7.3 参数分区必须以水文地质分区为基础,并应根据勘查工作提供的综合信息,进行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水化学、水温等特征的综合映证。4.7.4 地下水开采量(或疏干排水量和回灌量)的调查统计,应尽可能与地下水水位、水质的观测同步。一般情况下,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同步统计资料。4.7.5 当管理区内的开采井数量很多时,可按开采状况(如常年昼夜开采井、季节或日内间歇性开采井等和出水量大小进行分类,在每一类水井中,选出1/51/3的代表性水井作为水量统计井。4.7.6 当地下水露头以大面积的沼泽形式出现时,应对
18、沼泽面积、沼泽的蒸发与蒸腾强度进行观测统计。4.7.7 对主要的侧向边界和垂向面状水量交换区、除应有一定的勘查工程控制外,同时应提出水均衡的论证。其勘查工程或监测控制点,应分别不少于该边界的垂向水量交换区节点数的20%。4.7.8 作为水质模型模拟因子的常规元素或指标(如硬度、矿化度等),必须与污染质密切相关,有较好4 GB/T 14497-93 的稳定性,并能反映污染趋势。4.7.9 弥散系数的确定,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并考虑经济效益,选择野外试验、室内实验或经验对照值。野外试验场的选择、室内实验条件的确定,均应考虑其代表性。4. 7. 10 各项补充勘查工作包括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试验
19、、水样、土祥和岩样采集与分析鉴定、地下水动态监测等的具体技术要求,可参照DZ44执行。4.7.11 对污水水质、包气带环境质量的观测要求,应按环境保护部门有关规范进行。4.7.12 当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水力联系时,应在区内河流(水渠的流入或流出段;支流进入主流处;河(渠的严重渗漏段;地下水大量渗出段等处,设立地表水流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监测站。此外,尚要求对暂时性表流、集水池进行必要的监测。4.7.13 当地下水大面积接收降水的垂向入渗补给时,应尽可能建立包气带水均衡试验场,以实测入渗量与降水强度、包气带岩性、潜水埋藏深度等条件之间的关系。4. 7. 14 对区域性水资源规划阶段和农灌区的地
20、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可适当降低建立模型的条件与勘查工作的精度要求。5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建立5.1 管理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5.1.1 管理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必须符合地区的实际水文地质条件,严禁失真。5.1.2 含水层系统结构的概化应根据含水层的类型、岩性、厚度、导水系数(渗透系数)等将内部结构概化为均质、非均质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的含水层。5.1.3 侧向边界条件可概化为第一类边界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和第三类边界条件。垂向边界条件可概化为有水量交换的边界条件和无水量交换的边界条件。5.1.4 水动力条件的概化应根据地下水流状态将区内地下水流概化为稳定或非稳定流,一维流,二维平面流或剖面流,三
21、维流等。5.1.5 源汇项的概化应根据区内开采井的特点将其概化为点井、面积井或大井;根据区内降雨、蒸发、上下含水层的顶托或下渗补给以及各类地表水的渗入补给特点及分布特征,可将其概化为单元入渗补给强度或单元蒸发强度。5.1.6 水化学条件的概化应包括以下内容:a. 根据管理区内地下水中污染质的现状及其对工农业生活用水的危害程度,开采利用地下水后水质恶化的时空变化特点以及当前对有关污染质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程度,确定进入管理模型的模拟因子;b. 按照污染质与地下水的可溶混程度,将污染质概化为不可溶混物质和可溶混物质(简称溶质);c. 确定流体的均质性及溶质浓度变化对流体的密度、粘度、温度和溶质
22、运移的影响状况;d. 根据地下水流速的大小将水动力弥散的机理概化为分子扩散或对流弥散;e. 分析含水层内部结构特征及弥散实验结果,判断水头和浓度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并将溶质运移状态概化为一维流,二维流或三维流。5.2 地下水系统的模型化5.2.1 模型的种类及其使用要求。5.2.1.1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系统模拟模型:a. 数学模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分布参数模型和集中参数模型;b. 物理模型,又可进一步分为连续电模拟模型和离散型电模拟模型。5.2. 1. 2 模型的使用要求:a. 分布参数模型具有偏微分方程的形式,它常用有限差分或有限单元数值法求解,该模型可用来5 GB/T 14497-93
23、精确评价地下水资源和逐点预报系统内的地下水位或溶质浓度;b. 集中参数模型(包括区域水均衡模型、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等),通常用在规划阶段,可用于评价地下水的区域资源和预报区内地下水的平均水位值;c. 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均可作为约束条件进入管理模型;d. 数学模型的建立应能表征系统的本质特征而且内容简洁,易于实现。5.2.2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5.2.2.1 系统模型化的过程称模型识别。模型建立后必须通过对地下水系统模型的输入和输出结果的分析,校正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的正确性,并对模型进行参数识别,使计算所得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有最好的拟合。5.2.2.2 对于降深小的地区,要求水
24、位拟合小于0.5m的绝对误差结点必须占已知水位结点的70%以上;对于降深较大的地区(大于5m)要求水位拟合小于10%的相对误差结点必须占己知水位结点的70%以上。5.2.2.3 水质浓度的拟合精度应视进入模型的模拟因子的现代分析误差精度而定。一般情况下,拟合的绝对误差值应控制在分析误差精度以内。满足水质浓度误差精度要求的结点应占已知水质浓度结点的50%以上。5.2.2.4 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地下水水位和水质浓度的拟合精度均可适当降低。5.2.2.5 经过识别后的模型一般还要进行模型检验,看其是否正确地描述了地下水系统的本质特征。检验过程必须用已识别的参数,通过对地下水系统模型的输入和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4497 1993 地下水 资源管理 模型 工作 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