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6001-1995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
《GB 16001-1995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16001-1995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GB 16001 -199 5 前-3-汇二伤寒、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自从发现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以来,本病不论在临床或病原学方面均有很大进展总发病率在趋向下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指导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发病均具有实际意义。达。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在伤寒、副伤寒防治方面的成果,并使之在有关条目中得到表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
2、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病教研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汪复、翁心华。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1 c 1 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GB 16001 1995 本标准规定了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原则(包括临床诊断标准与确诊标准入诊断标准和防治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城市和农村各级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2 定义伤寒(typhoid)、副伤
3、寒(paratyphoid)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彦与臼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3诊断原则伤寒、副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4 诊断标准4. 1 临床诊断标准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4.1. 1、4.1. 2和4.1. 3可作临床诊断。4. 1. 1 持续性高热(可达4041)为时l2周以上。4. 1.2 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攻瑰彦,肝牌肿大。4. 1. 3 周围血象臼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
4、寒细胞(戒指细胞)。4.2 确诊标准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门。4.2. 1 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殇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4. 2. 2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抗体凝集效价二三l: 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抗体凝集效价二三1: 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5预防原则伤寒、副伤寒是消化道传染病,预防重点是加强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防蝇、灭蝇,消灭苍蝇擎生地,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教,提高群众卫生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C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门。5. 1 控制传染源5. 1. 1 及时发现病人和带菌者,给予肠道隔离
5、。大小便等排泄物用等量20%漂臼粉澄清液混合2h,便器用3%漂臼粉浸泡1h,食具可煮沸消毒。患者停用抗菌治疗后1周,每周作尿、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1996-07-01实施4 :10 GB 16001 1995 者方可解除隔离。5. 1. 2 保育员、饮食业人员应定期作粪培养及Vi抗体检测。慢性带菌者不应从事上述工作。5. 1. 3 对密切接触者应行医学观察,从停止接触起算,至少三周。5. 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保护水源,做好粪便、污水、垃圾的管理和处理,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措施的重点。5.3 保护易感者5.3. 1 流行区
6、居民以及流行区旅行者、清洁工人、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带菌者家属等为主动免疫对象a国内所用者为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三联混合死菌苗,皮下注射3次,间隔7日,接种后23周可产生免疫力,以后每年加强一次。严重心脏病、肾脏病、高血压、活动性结核、发热者及孕妇均属禁忌。5. 3. 2 口服减毒菌苗在试用中,其效果有待进步验证。6治疗原则病原治疗为关键,氟喳诺嗣类为首选,常用者为氧氟IY星和环丙沙星,但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忌用。后者可用头抱曲松或头子包喽躬。但对不宜用氟喳诺酬类药物或头抱菌素过敏者,氯霉素仍然可作为选用的药物,1应注意其应用指征与副作用。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并发炀
7、穿孔时宜及早手术治疗【见附录cc提示的附录)。I 3 I A1 病原学诊断方法A 1. 1 细菌培养A 1. 1. 1 标本收集按不同病期采集不同种类的标本。GB 16001 1995 附录A(标准的附录)实验诊断方法A1.1.1.1 血标本宜在病程的第l2周采集,但只要发热未退,两周以后仍可获得阳性结果,采血量不少于510mL,已用氯霉素者取血凝块作培养。A1.1.1.2 骨髓培养宜在病程的第12周送检。A1.1.1.3粪便标本宜在病程的第34周送检。Al.1.1.4 尿标本宜在病程的第34周送检,阳性率较低,采集时应避免粪便污染。A1.1.1.5 玫瑰辈辈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A 1. 1.
8、 2 培养血液和骨髓穿刺液先进行增菌培养,粪、尿沉渣)可直接接种于鉴别培养基,经37C24 h培养后挑选可疑菌落进一步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A1.1.3鉴定A1.1.3.1 菌落形态:在普通培养基上伤寒杆菌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表面光滑的菌落,菌落边缘整齐。A1.1.3.2 形态染色z伤寒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属沙门氏菌属D组,无芽胞、无英膜、有动力,为周身鞭毛菌,有菌毛。A1.1.3.3 生化反应:不分解乳糖、煎糖及鼠李糖,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赖氨酸脱竣酶阳性,谷氨酸脱竣酶阴性,甲基红试验阳性。副伤寒杆菌形态与伤寒杆菌相似,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A2血清学诊断方法伤寒的经典血
9、清学诊断方法是肥达氏反应(试管法),目前已采用微量凝集试验。A2. 1 原理用标准伤寒、副伤寒甲、乙、丙菌液与稀释的待测血清反应,根据凝集效价判断待测血清中有无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与传统肥达氏反应不同,此试验在微量血凝反应板上操作。A2. 2 试剂取伤寒0、H诊断菌液(70亿菌mL),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亿菌ml,为便于观察每10时,此种稀释菌液中加入石炭酸复红(抗酸染色用染液)10I,或加20.o g/I,美蓝溶液50I, A2. 3操作A2. 3. 1 于血凝反应板孔内稀释待测血清,用每滴25L的校正滴管滴加生理盐水9滴于孔内,再加待测血清1滴混匀(1 10稀释)。A2. 3. 2 于8
10、12孔U型孔血凝反应板上操作,每份待测血清用5排孔,分别标以0、H、甲、乙、丙,每排自第二孔开始每孔注加生理盐水25L至第8孔。A2. 3. 3 吸取1 10稀释待测血清,分别滴入各排第l、2孔中各1滴(25!,),用稀释棒从第2孔开始作双倍连续稀释至第7孔,第8孔不加血清,留作菌液对照。每批试验可用伤寒、副伤寒诊断血清作阳性对照,同法稀释。432 GB 16001 1995 A2. 3. 4 各排分别滴入相应的染色菌液,每孔1滴(25!,),此时各孔液体总量为50L,第l7孔血清最终稀释度为1 20 l 1 280。A2. 3. 5 子氓匀器上j昆匀1min,血凝反应板加盖,37c 6 h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6001 1995 伤寒 副伤寒 诊断 标准 处理 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