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995-1995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
《GB 15995-1995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15995-1995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pdf(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GB 15995-1995 前茎E二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的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interrogan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它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本病危害严重。由于钩端螺旋体侵犯人的多种脏器,所以临床表现复杂。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人普遍对本病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自从50年代末期开始使用钩端死茵茵,加强了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改善本病呈下降趋势,由于本病的宿主动物多,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存在潜在流行的危险。我国2000年预防保健目标要求本病发病率下降40%,为此制定适合于全国
2、范围内的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对保证人民健康和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华西医科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时曼华、于恩庶、戴保民、梁中兴。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应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i,;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5995 1995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of leptospi
3、rosis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型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处理。2 诊断原则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普遍易感。患者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农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且非典型病例亦较多。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分离钩端螺旋体和检测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3诊断标准3. 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30d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3.2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3. 2. 1 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
4、期内体温可高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3.2. 2 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昨肠肌痛。3. 2. 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3. 2.4 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毗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3.2. 5 陈肠肌压痛双侧目卡肠肌压痛,重者拒按。3.2.6 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服。以上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巳结月中大)临床表现有五个类型钩端螺旋体病(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应出血型,肾型,脑膜脑炎型)。3.3 实验室诊断3. 3,
5、1 从血液或脑脊液或尿液分离fiJ钩端螺旋体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l。3, 3. 2 从血液或尿液或脑脊;在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见附录AC标准的附录)中AZ3. 3. 3 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见附录AC标准的附录)中A33.4 病例分类3. 4, 1 疑似病例具备3.I加3.2. I和3.2. 2、3.2. 3中任何条。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5批准1996-07 01实施l Ii、)GB 15995 1995 3.4. 2 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4或3.2.5或3.2. 6中任何一条。3.4.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 1或3.3
6、. 2或3.3. 3中的任何条。4 处理原则4. 1 早期发现病人,向防疫部门报告疫情早期治疗。以青霉素注射为首选疗法,有特效,但应注意赫氏反应的预防C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Bl.2. 5。对病人排泄物作消毒处理。4.2对易感人群的应急措施在同时间同地区内接触同一疫源的人群中,如有人发病,对其余人(未接种钩体茵茵)也应注射青霉素,或口服强力霉素等应急措施进行预防治疗。4.3对易感人群的免疫预防对进入钩端螺旋体疫源地的易感人群,进入疫源地前15d应进行钩端螺旋体茵茵全程基础注射。4.4 对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疫区进行鼠密度、带菌率的监测和野外灭鼠,降低鼠密度。4. 5 对洪水型钩端螺旋体病流
7、行疫区开展猪的带菌率的监测,并根据结果进行传染源家畜管理,圈猪更新,降低猪的带菌率。.171 GB 15995 1995 附录A(标准的附录)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Al 钩端螺旋体直接镜检和分离A 1. 1 病人血液的直接镜检Al.1.1 取早期病人血液一滴,加蒸馆水一滴,使血细胞溶解,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有杏活动的钩端螺旋体。Al.1.2 取早期病人静脉血12时,子无菌试管中待凝固。离心沉淀,吸取血清与血细胞交界处略显白色的悬液。涂片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有否活动的钩端螺旋体。A 1. 1. 3 差速离心暗视野检查法s采集早期病人静脉血lml,加于含2ml,拘橡酸纳盐水管中。1 0
8、00 r/min离心10min,吸上层血浆置另一清洁管中,3000 3 500 r/min离心3060min0弃上清,取沉淀物一滴于玻片上,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有否活动的钩端螺旋体。A 1. 2 培养分离病原体A 1. 2. 1 病人血液、尿液培养:采集早期病人血液,无菌操作接种于23管Korthof培养基中,每管接种l3滴。血培养管置28培养。每隔57d取培养物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钩端螺旋体生长,若有生长,即为分离阳性。若未见生长,需继续培养60d,仍不见钩端螺旋体方作阴性处理。接取病后两周以上的病人中段尿3050ml,于无菌离心管中3500 4 000 r/min离心1h,取沉渣。.3 0.
9、 5 mL接种于24管上述培养基中.28孵育。每隔57d取材镜检。为提高检出率和减少污染,可在采集尿标本的前一天晚上给病人服碳酸氢纳CNaHC0,)24g,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100400 g/mLS氟腺暗院或1/2000的磺胶暗晓。A 1. 2. 2病人血液、尿液接种金黄地鼠或幼龄豚鼠体重120140g之间。A 1. 2. 3 菌株分群,分型鉴定: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清来确定菌型。A2钩端螺旋体核酸的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分子杂交技术检测钩端螺旋体核酸。A3血清学诊断方法A3. 1 显微镜凝集试验CMAT)A3. 1. 1
10、抗原的选择和制备:将我国15群15型锦端螺旋体代表株于Korthof或Tepck1I11培养基中,28 c:培养57d,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每400倍视野下不少于50条,运动活泼并无自凝者可作显凝抗原。A3. 1. 2操作方法:病人血清56水浴灭活30min后,用生理盐水以1 50(早期病人血清)或1 100 恢复期和I 500两个稀释度作定性试验:两个稀释度血清以及作对照用的生理盐水各取50L,取15个代表株的培养液依次加入每列的三个孔中。摇匀后37孵育. 52h。用接种环挑取反应液及对照,放置载物玻片上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凝集情况。若1 JOO和l 500稀释血清与某一群钩端螺旋体抗原发生凝集
11、,需进一步稀释该血清与该群钩端螺旋体抗原凝集,以测定其凝集i商度。凝集滴度按原血清稀释倍数2汁算。A3. 1. 3 终点凝集滴度的判定:以出现十凝集(即视野中50%钩体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终点凝集滴度。:17 I GB 15995 1995 A3. 2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将超声波抗原包被于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然后,依次结合待测抗体(第一抗体)和酶标抗体(第二抗体)。显包后,翔tli主492nm处的OD值,待测标本OD值超过阴性标本2.1倍者可判为阳性。A3. 3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将超声波抗原包被于645m的硝酸纤维膜,以下步骤与间接ELISA相同
12、,过氧化氢四氯荼盼为底物有蓝色斑点者为阳性,无蓝色为阴性。以血清最高稀释度出现阳性者为滴度判定终点。病人血清滴度大子等于1 20或双份血清滴度呈4倍增长者有诊断意义A4 培弊基制备方法A4. 1 Korthof培养基成分和制备方法A4. 1. 1 成分蛋白陈(可用膜蛋自陈代替400 mg 氯化销(NaCl)700 mg 氯化御(KC!)20 mg 碳酸氢纳(NaHCO,)10 mg 磷酸二氢饵(KH,PO,)120 mg 碳酸氢二纳(12个结晶水)(Na,HPO, 12H20) 440 mg 氯化钙(CaCI,)20 mg(如高压灭菌或煮沸后出沉淀,可省去此成分)蒸馆水500 mL A4. 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5995 1995 螺旋体 诊断 标准 处理 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