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 5229-1996(条文说明)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pdf
《YS 5229-1996(条文说明)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YS 5229-1996(条文说明)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pdf(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 5229-:36 条文说明前吉HH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96)中色投管字第08号文要求编制的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 5229-96,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996年11月20日以中色技宇(19P6)0701号文批准发布。为方便有关单位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范编制组根据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关于编制标准、规范条文说明如统-要求,按岩土工程监测规范的章、节、条顺序,编制了岩土工程监测规范条文说明,供国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参考.75-目次1总则. .川. .川.( 77 ) 2 主要符号与术语.3 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3.1 一般规定.
2、. . . . ( 80 ) 3.2水平位移监测网. . ( 81 ) 3.3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 ( 83 ) 3.4水平位移监测.( 84 ) 3.5 蚕豆位移监测网. . . . ( 86 ) 3.6 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川.( 87 ) 3.7 垂直位移监测.( 88 ) 3.8 裂缝与挠度监测.川.( 89 ) 4 岩土体变形监测.( 90 ) 4.1 一般规定川. .川.( 90 ) 4.2水平位移监翻网. . ( 91 ) 4.3 垂直位移监测网. . ( 92 ) 4.4 井下采矿区地表和建筑场地的监测.( 92 ) 4.5 边坡和滑坡的监测. . ( 96 ) 4.6
3、坝体监测. . . . . .( 96 ) 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监测1.( 98 ) 5.1 土压力监测.( 98 ) 5.2 孔隙水压力监测.( 99 ) 嗡数据处理. (100) 6.1 数据整理与平差计算.(100) 6.2 变形分析.(101) 6.3成果整体.川.( 102 ) 丁761总则1.0.1 建构筑物和岩土体的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各厂、矿企业都不能掉以轻心,在勘察、施工和运营阶段都应连续并长期进行监测工作。现在担负监测工作的各部门经过多年来生产实践,己总结了不少经验,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对监测作业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肯定,提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制定成规范。规范建立
4、在现有设备上可以实现,也提出了新技术手段要求.在采用本规范进行监测工作时,应根据不同对象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也可以根据基本精度指标自行设计监测要求,使监测工作完成得更好。1.0.2 本规范适用范围是常用的监测项目,提出的精度指标也是与适用范围一致的,而对于大地形变监测、大型坝体监测和岩石应力监测等项目可参照有关专门规定执行。1.0.3 本规范监测方法都是针对相对位移而言,由于精度指标较高,只能以相对最近监测网点来确定精度,不能由起算点来计算,如果要求绝对位移时可通过监测网点的稳定基准点来判断。1.0.4 监测实施一般由测绘部门担任,为使技术设计书能满足使用要求,所以委托方必须下达任务书,测绘部
5、门根据任务书要求,确定施测精度指标和监测方法。1.0.5 监测过程中原始观测记录是数据整理和变形分析的基础,本条规定保证了记录的真实性和实时性。1.0.6 变形测量系高精度的多次重复同样内容的作业。本条ad款的规定是为了能尽量减小其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影响,e款规定及时检核观测数据是因为监测数据具有时限性,产生粗差不可能补救。1.0.7 有关标准、规范主要指:可以看出HD,这样d要大于L1b,在观测中要注意水准测量的精度和取位s3.4.8 摄影测量具有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能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静态与动态数据,并可作出直观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为了保证必要的观测精度,在条文中提出的多片摄影和限制像片比例尺是
6、适宜的。3.4.11 施工期间的观测周期,是根据有关规范和变形测量的实践经验而作出的规定。竣工后运营阶段的变形并未终止,根据有关的地质资料得知,一般建构筑物稳定期,砂土地基为3年,粘土地基为5年,软土地基为8年。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安全,运营阶段的变形监测是不可忽视的。3.5 垂直位移监测同3.5.1 由于多余的强制附合条件会对监测网产生扭曲,所以垂直位移监测网不能布设成附合线路,只能布成闭合环形。3.5.2 测监网相邻点高差中误差是以监测点高程中误差的1/2确寇的。在设计网形时,可用相邻点高差中误差来计算相邻监测网点间的站数,可用每站高差中误差,来确定使用的仪器和观测方法。监测网三等的观测方法
7、,使用常用的仪器DS1型水准仪,视线长度25m,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双摆站观测进行。经估算其每站高差中误差可以达到士O.13mm精度要求。估算公式如下z86 h=-b (3.5.2-1). mh =v 2 m (3.5.2-2). rn: vml +m: +m: +m! +rn;+百严百l(3.5.2-3). 式中h一一一站高差,b-一后视尺和前视尺读数,mh一一一站高差rtl误差,m-一读数综合中民差,mt-一照准误差,取O.08mm,m2一一读数误差,取o.f)5mm; mll-一气泡吻合误差,取o.06mrnJ m4一视准轴不水平的i角误差取o.05mrn;
8、 ms一一水准只每m分划误差,取O.02mm,m-水准尺不垂直的误差,取o.Olmm; m7-一其他外界影响的误差,取o.03mm; 将以上数据代入上式,得sm=士0.128mmml1 = O.128v 2 = :l: O.18Imm 双摆站观测后,每站高差中误差按mh/v2公式计算,得z土0.128。由此可以看出达到士0.13mm的要求是没有问题的。8.5.5 垂直位移观测仅是测定其变形值,监测区域内要有统一的高程系统,便于建构筑物变形值的相互比较,所以在选择高程系统时尽量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3.5.6 本条规定的各项要求,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为了保证观测精度和作业安全的补充规定。观测时间
9、的选择是防止a款4情况出现的关键。8.6 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布设3.6.1 本条规定是对建构筑物监测点布设的一般原则,在综合考虑、确定布点时重点是结掏特征和地质条件。81 .:3 .6.2 建构筑物的拐角、沉降缝交界处和基础埋深不同处都是结掬较薄弱的部位,必须布设监测点。直线部位监测点的布设也不能过稀。3.6.3 由于在建筑区内不可避免地受到施工的影响和人为的碰动及破坏,变形观测量复作业次数较多且工期较长,所以要特别注意监测点埋设的稳固性。:-3.6.4为了每次观测都要按相同的路线进行,必须绘制监测点J分布图和观测路线图,在图中要注明设站位置、路线方向和观测:时间以供每次观测使用。3.7 垂直位
10、移监测:3.7.1 条文中提出的静力水准测量,施测精度是较高的。施测的技术要求本规范未作具体规定,作业时可参照有关的标准规定执行。:.3.7.2 监测点的观测可以组成附合线路,但观测的站数不要超过4站,并注意在监测点观扭tl时最好不要使用插前视。-3.7.3 固定设站和立尺位置,以利于每次观测均在此固定位置上设站和立尺,保证相同的视线长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3.7.4本条规定是在建构筑物基础形成后,就应埋设监测点并开始进行观测。:3.7.5 观测周期是根据地质条件、变形速率、荷载变化和外界条件的影响等因素而提出的一般要求。当荷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大增加时,应注意及时进行观测。3.7.6 基坑回
11、弹观测是由于深基坑开挖后大量地卸载会使基坑底部产生隆起,通过观测取得的数据,为验证基础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3.7.7 由于高层建筑地基下的各分层土的地质特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沉降量,所以通过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取得数据来验证设计参数。88 8.7.8 由于深基坑前开挖,基础施工中井点的降水,基础打桩等原因,会引起相邻地基土应力的重新分布,而产生对周围建构筑物的附加沉降。为了确保影响范围内的建均筑钩/i!t地下管道的安全及友邻业主间关系,有必要进行相邻影响的变形L现测。3.8 裂缝与挠庭监翻3.8.1 裂缝监测点要求成对布设,其两点连线要垂直于裂缝,是为了能正确地反映出裂缝的宽度和变化情况。3.8
12、.2 裂缝观测主要监视裂缝宽度的变化,直接量测是很直观而又简单的量测办法。摄影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以得4到裂缝变化各种数据,对常期保存信息和变形分析带来方便。3.8.3 当建构构筑物出现裂缝时,就说明建构筑物已发如生了较大的差异沉降,已经威胁建构筑物的安全,所以裂盘呈现测周期不允许过长,必须随时观察其变化。3.8.4 挠度观测监测点的布设,要注意布在一条直线上,才能保证计算挠度值的准确性。3.8.5 挠度观测是测定建构筑物的基础和主体、单体构件,反行车轨道等的弯曲程度,以验证其整体刚度及结构情况。3.8.7 条文中规定每隔2-3个月观测1次是针对徐变挠度,而弹J性挠度是指动荷载作用下的
13、挠度,当荷载突然增大会产生设施的字弹性超限,有可能产生破坏,所以必须密切注视。8 4 岩土体变形监测4.1 -般规定.1.1 本章适用于冶金厂矿在建设和生产中涉及到的大多数岩土工程,其他未提及的岩土工程,如排土场等,也可依据具体工程的要求和作业条件,参照本章的有关规定和作业方法进行。4.1.2 变形监测针对性很强,时限性严格,作业条件和委托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同时变形监测要求的精度高,监测的工期长,因此必须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和作业条件进行技术设计。4.1.3.4.1.4这两条对监测网点和监测点的精度作了具体规定。岩土体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精度的要求,系根据多年观测不同的岩土工程实际观测
14、中误差确定的。为了使在相邻两监测网点上施测同一监测点得出的成果没有显著差异,本规范规定了监测点点位中误差的1/2是监测网点相邻点位的点位中误差。.1.5 全球定位系统GPS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引起了测绘技术的深刻革命,国内各行业发展应用已开始普及,在建立变形监测网方面已开始采用。有些单位在监测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GPS技术在工程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考虑到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成熟程度还不太够,建议在采用GPS建网时,可参考有关规范自行设计为好。.1.6 本条强调监测网基准点应布设在稳定地区,这是因为稳定的基准点不仅是变形观测的基础,而且有利于确定监测点的绝对位移。.1.7岩土体的稳定性,很
15、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土体所处的地质条件。为了变形分析能和地质条件联系得更准确、密切,亦为了90 设计人员积累设计数据,强调监测点布设成断面观测线是必要的。观测线的一端点设在监测网上,以利于监测点的位移值归心。一般不要用散点布设监测点。.4.1.9 岩土体监测点的观测周期涉及的因素很多,很难作出具体的规定,在作技术设计时,要会同有关方面协商确定观测周期。当本条中所列的a款但e款的情况出现时,对岩土体的安全威胁很大,应密切注视,适当增加观测次数。.4 .1.11 岩土体监测工程的工期长,难免会有监测网点和监测点被破坏的情况,这对整个监测工作的变形分析是不利的。为了获得各监测点连续的观测成果,所以条文中
16、强调要及时恢复被破坏的点位。4.2 水平位移监测网4.2.1 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轴线形式时,因多余观测量少,为了检核轴线两端点的稳定性,条文中规定要在轴线两端设立检核点。轴线端点到检核点的距离及轴线、端点、检核点的水平角的施测精度要与同等级的监测网点相同。.4 .2.3 表4.2.3中的测距中误差和测角中误差,是根据监测网的相邻点位中误差按等级影响和监测网的平均边长制定的。飞4.2.7 表4.2.7中的测回数是按观测边的距离和其垂直角的大小分档次制定的。不同的边长和其垂直角的大小,当需要的改平的中误差一定时,改平需要的垂直角精度是不同的,因此测回数也应该是不同的。测回数的估算可按下式进行。,旦
17、叫树(4.2.7-1) 式中n一一垂直角观测的测回数,mo-一各型经纬仪一测田的垂直角测角中误差俨)野外观测的实践证明,DJl型经纬仪观测一测阔的垂直角测角中误差为5飞DJ2型经纬仪为7勺91 t1la-垂直角测角中误差。ma可按下式估算sm ll. =-,.些-lJSlD (4.2.7-2) 式中mD也一一由垂直角的测角中误差影响的距离政平中误差,令其为1/2测距中误差(mm), G 一一测距边的垂直角(0)J -一-206265, D一一测距仪观测的距离经估J;得表4.2.7的测回数。4.2.9 监测点的精度要求为毫米级,使用一般的光学对中装置安置仪器和照准舰牌,其对中精度在2mm左右,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YS 5229 1996 条文 说明 岩土 工程 监测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