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5464-2010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pdf
《GB T 5464-2010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5464-2010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pdf(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220.50 C 82 道雪国家标准国不日11: ./、中华人民GB/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代替GB/T5464一1999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Non-combustibility test method for building materials CISO 1182: 2002 , Reaction to fire tests for building products一Non-combustibility test, IDT) 2010-09-26发布2011-02-01实施数码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菇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2、员会发布GB/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目次前言.E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试验装置-4. 1 概述4.2 加热炉、支架和气流罩.2 4.3 试样架和插入装置.4.4 热电偶-4. 5 接触式热电偶.4 4.6 观察镜.4 4. 7 天平44.8 稳压器.4 4. 9 调压变压器44.四电气仪表44.11 功率控制器4. 12 温度记录仪54. 13 计时器.5 4.14 干燥皿55 试样5.1 概要-5.2 试样制备-5.3 试样数量-6 状态调节7 试验步骤7.1 试验环境.7.2 试验前准备程序.7.3 校准程序.7 7.4 标准试验
3、步骤四7.5 试验期间的观察.8 试验结果表述8. 1 质量损失8.2 火焰.8.3 温升9 试验报告.11附录A(资料性附录)试验方法的精确性.附录B(资料性附录)试验装置的典型设计u附录c(规范性附录附加热电偶.附录D(资料性附录)温度记录.I G/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前言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01182 :2002(建筑材料对火反应试验不燃性试验)(英文版)。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一一删除了国际标准的目次和前言。本标准代替GB/T5464-1999(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
4、本标准与GB/T5464-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标准的适用范围作了修改(1999版第1章,本版第1章h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的内容(本版第2章和第3章); 一一试样的体积改为(76士8)cm3(1999年版3.1.2,本版5.1); 一一增加了试样的状态调节程序,试验前应按EN13238进行状态调节,然后再放入烘箱中进行干燥(1999年版3.3,本版第6章); 删除了对加热炉管总壁厚的要求(1999版4.2.1,本版4.2.1); 删除了圆柱管的外径要求,并修改了加热炉管与圆柱管之间填充材料的密度要求(1999版4.2.3,本版4.2.2和附录B); 增加了对松散材料试样架的要
5、求(见4.3.4); 增加了接触式热电偶的要求(见4.5); 增加了天平的要求(见4.7); 增加了试验环境要求的部分内容(1999版4.5.1,本版7.1); 二增加了炉温平衡要求的部分内容(1999版6.5,本版7.2.4); 一一修改了炉壁温度的要求,增加了炉壁温度和炉内温度的校准程序(1999版6.6,本版7.3); 在标准的正文中删除有关试样中心热电偶、试样中心温度、试样表面热电偶、试样表面温度的内容,将其放在附录C中(1999版4.1.4、4.4. 4、4.4. 5、7.1.7、7.1.8、7.2.3、8.1. 1、8.1.2、8.2.2、8.3.2,本版4.1.5、附录C); 试
6、验结束时间改为热电偶达到最终温度平衡的时间或试验时间为60min(1999版7.1.8,本版的7.4.7和D.2);一一删除了评定判据的内容(1999版附录A);一一删除了评述的内容(1999版附录B); 一一修改了试验报告小结表的内容,并将修改后的内容作为试验报告的内容(1999版附录C,本版第9章);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试验方法的精确性气见附录A);增加了资料性附录试验装置的典型设计(见附录B); 一一一增加了规范性附录附加热电偶(见附录C); -一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温度记录(见附录D)。本标准的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和附录D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本标准由
7、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火材料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 7)归口。皿GB/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W 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羽、姚建军、邓小兵。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一一-GB/T5464-1985 , GB/T 5464-1999。G/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特定条件下匀质建筑制品和非匀质建筑制品主要组分的不燃性试验方法。试验方法的精确性参见附录A。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8、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6839.2一1997热电偶第2部分:允差Cidt1EC 60584-2: 1982) 150 13943消防安全词汇EN 13238 建筑制品的对火反应试验状态调节程序和基材选择的一般规则3 术语和定义150 13943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建筑制品building product 包括安装、构造、组成等相关信息的建筑材料、构件或组件。3.2 建筑材料bu
9、ilding material 单一物质或若干物质均匀散布的混合物,例如金属、石材、木材、混凝土、含均匀分布胶合剂或聚合物的矿物棉等。3.3 3.4 3.5 3.6 松散填充材料loose fill material 形状不固定的材料。匀质制晶homogeneous product 由单一材料组成的制品或整个制品内部具有均匀的密度和组分。非匀质制品non-homogeneous product 不满足匀质制品定义的制品。由一种或多种主要和/或次要组分组成。主要组分substantial component 构成非匀质制品一个显著部分的材料,单层面密度注1.0 kg/m2或厚度注1.0 mm的一
10、层材料可视作主要组分。4 试验装置4. 1 概述4. 1. 1 试验装置应满足7.1规定的条件。加热炉的典型设计参见附录B。其他满足7.1的加热炉设计也可采用。1 G/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4.1.2 在下述试验装置中,除规定了公差外,全部尺寸均为公称值。4. 1. 3 装置为一加热炉系统。加热炉系统有电热线圈的耐火管,其外部覆盖有隔热层,锥形空气稳流器固定在加热炉底部,气流罩固定在加热炉顶部。4. 1. 4 加热炉安装在支架上,并配有试样架和试样架插入装置。4. 1. 5 应按4.4的规定布置热电偶测量炉内温度、炉壁温度。若要求测量试样表面温度和试样中心温度
11、,附录C给出了附加热电偶的详细信息。接触式热电偶应符合4.5的规定,并应沿其中心轴线测量炉内温度。4.2 加热炉、支架和气流罩4.2.1 加热炉管应由表1规定的密度为(2800土300)kg/旷的铝矶土耐火材料制成,高(150土l)mm,内径(75士l)mm,壁厚(10士l)mmo表1加热炉管铝矶土耐火材料的组分材料含量1%(质量百分数)三氧化二铝(Al,03)89 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SiO,,Al, 03) 98 三氧化二铁(Fe,03) 51 148 A一-A1一一支承件钢管;2一一网盘(网孔0.9mm、丝径。.4mm)。注:对于Tc和Ts可任选使用。4.4 热电偶Ts GB/T 54
12、64-2010/ISO 1182:2002 2 Tc一一试样中心热电偶zTs一一试样表面热电偶。图1试样架单位为毫米+电4.4. 1 采用丝径为0.3mm,外径为1.5mm的K型热电偶或N型热电偶,其热接点应绝缘且不能接地。热电偶应符合GB/T16839.2规定的一级精度要求。铠装保护材料应为不锈钢或镰合金。4.4.2 新热电偶在使用前应进行人工老化,以减少其反射性。4.4.3 如图2所示,炉内热电偶的热接点应距加热炉管壁(10土0.5)mm,并处于加热炉管高度的中点。热电偶位置可采用图3所示的定位杆标定,借助一根固定于气流罩上的导杆以保持其准确定位。3 GB/T 5464-201 O/ISO
13、 1182: 2002 4.4.4 附加热电偶及其定位的详细信息参见附录C。4.5 接触式热电偶接触式热电偶应由4.4.1和4.4.2规定型号的热电偶构成,并焊接在一个直径。士0.2)mm和高度(15士0.2)mm的铜柱体上。4.6 观察镜为便于观察持续火焰和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可在试验装置上方不影响试验的位置设置一面观察镜。观察镜为正方形,其边长为300mm,与水平方向呈300夹角,宜安放在加热炉上方1m处。4. 7 天平称量精度为0.01go 4.8 稳压器额定功率不小于1.5 k(V A)的单相自动稳压器,其电压在从零至满负荷的输出过程中精度应在额定值的士1%以内。4.9 调压变压器控制
14、最大功率应达1.5 k(V A),输出电压应能在苓至输入电压的范围内进行线性调节。4.10 电气仪表应配备电流表、电压表或功率表,以便对加热炉工作温度进行快速设定。这些仪表应满足对7.2.3规定的电量的测定。4 5 1一一炉壁;2一一中部温度;3 热电偶;4一一直径2mm的孔;5一一一热电偶与材料间的接触。注:对于Tc和Ts可任选使用。3 TF一一炉内热电偶;Tc-试样中心热电偶;Ts一一试样表面热电偶。2 图2加热炉、试样和热电偶的位置单位为毫米GB/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单位为毫米1 2 DDN 20 A 40 2 A 1一一手柄52一一-焊接处。图3定位
15、杆4. 11 功率控制器可用来代替4.8、4.9和4.10规定的稳压器、调压变压器和电气仪表,它的型式是相角导通控制、能输出1.5 k(V A)的可控硅器件。其最大电压不超过100V,而电流的限度能调节至100%功率,即等于电阻带的最大额定值。功率控制器的稳定性约1%,设定点的重复性为土1%,在设定点范围内,输出功率应呈线性变化。4. 12 温度记录仪温度显示记录仪应能测量热电偶的输出信号,其精度约1.C或相应的毫伏值,并能生成间隔时间不超过1s的持续记录。注:记录仪工作量程为10mV,在大约+700.C的测量范围内的测量误差小于士1C。4. 13 计时器记录试验持续时间,其精度为1s/h。4
16、.14 干燥皿贮存经状态调节的试样(见第6章)。5 GB/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5 试样5. 1 概要试样应从代表制品的足够大的样品上制取。试样为圆柱形,体积(76士8)cm3,直径(45-Dmm,高度(50士3)mm。5.2 试样制备5.2.1 若材料厚度不满足(50士3)mm,可通过叠加该材料的层数和/或调整材料厚度来达到(50士3)mm的试样高度。5.2.2 每层材料均应在试样架中水平放置,并用两根直径不超过0.5mm的铁丝将各层捆扎在一起,以排除各层间的气隙,但不应施加显著的压力。松散填充材料的试样应代表实际使用的外观和密度等特性。注:如果试样是由材料
17、多层叠加组成,则试样密度宜尽可能与生产商提供的制品密度一致。5.3 试样数量按7.4给出的程序,一共测试五组试样。注:若分级体系标准有其他要求可增加试样数量。6 状态调节试验前,试样应按照EN13238的有关规定进行状态调节。然后将试样放入+(60士5)OC的通风干燥箱内调节(2024油,然后将试样置于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试验前应称量每组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01 g。7 试验步骤7.1 试验环境试验装置不应设在风口,也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强烈日照或人工光照,以利于对炉内火焰的观察。试验过程中室温变化不应超过+50C。7.2 试验前准备程序7.2.1 试样架将试样架(见4.3)及其支承件从炉内移
18、开。7.2.2 热电偶炉内热电偶应按4.4.3的规定进行布置,若要求使用附加热电偶,则按4.4.4及附录C的规定进行布置,所有热电偶均应通过补偿导线连接到温度记录仪(见4.12)上。7.2.3 电源将加热炉管的电热线圈连接到稳压器(见4.的、调压变压器(见4.的、电气仪表(见4.10)或功率控制器(见4.11),见图4。试验期间,加热炉不应采用自动恒温控制。在稳态条件下,电压约100V时,加热线圈通过约(910)A的电流。为避免加热线圈过载,建议最大电流不超过11A。对新的加热炉管,开始时宜慢慢加热,加热炉升温的合理程序是以约200oC分段,每个温度段加热2 h。7.2.4 炉内温度的平衡调节
19、加热炉的输入功率,使炉内热电偶(见4.的测试的炉内温度平均值平衡在十(750士5)OC至少10 min,其温度漂移(线d性回归)在10min内不超过2oC,并要求相对平均温度的最大偏差(线性回归)在10min内不超过10oC (参见附录D),并对温度作连续记录。GB/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2 6 7 1 电流表;2一一稳压器53一一调压器;4一一热电偶z5一一接线端子;6一一一加热炉电阻带;7-一-补偿导线;8一一一温度显示器;9一一功率控制器。图4试验装置和附加设备的布置7.3 校准程序7.3. 1 炉壁温度7.3. 1. 1 当炉内温度稳定在7.2.4规定
20、的温度范围时,应使用4.5规定的接触式热电偶和4.12规定的温度记录仪在炉壁三条相互等距的垂直轴线上测量炉壁温度。对于每条轴线,记录其加热炉管高度中心处及该中心上下各30mm处三点的壁温(见表2)。采用合适的带有热电偶和隔热套管的热电偶扫描装置,可方便地完成对上述规定位置的测定过程,应特别注意热电偶与炉壁之间的接触保持良好,如果接触不好将导致温度读数偏低。在每个测温点,应待热电偶的记录温度稳定后,才读取该点的温度值。表2炉壁温度读数位置垂轴线a(30 mm处)b(O mm处)c(-30 mm处)1W) T11a Tb To 2(十1200)T2 ,a T2 ,b TZ1C 3(十2400)T3
21、,a T3,b T31c 7.3. 1. 2 计算并记录按7.3. 1. 1规定测量的9个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将其作为炉壁平均温度T吨。Tl;a十T1,b十T1,c十TZ;a十TZ;b十Tzoc十T3,a+ T3,b十T3咱=9c.( 1 ) 分别计算按7.3.1.1规定测量的三根垂轴线上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将其作为垂轴上的炉壁平均温度。c-1-T一十一-b-z z-3 十一a-E T-s m a ge v a T . ( 2a ) EE EE T-T二十一十一10-u-2323 T-aT二;+一+a-a-11 22 T-TL 23 ss mmM aa gees vv aa TT ( 2b
22、 ) . ( 2c ) 7 GB/T 5464-201 O/ISO 1182: 2002 式中:T吨四.1-第一根垂轴线上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C);T吨axis2第二根垂轴线上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C);T avg. axis3一一第三根垂轴线上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C)。分别计算三根垂轴线上的测量温度值相对平均炉壁温度偏差的绝对百分数。巾u一吨TU一町T一叫一一T二T二T咱一唱唱一T-T-T一 nununu nununu 唱i咽,且唱ai-一一一-TTT . ( 3a ) . ( 3b ) . ( 3c ) 式中zT dev. axisl一一第一根
23、垂轴线上测量温度值相对平均炉壁温度偏差的绝对百分数ET dev. axis2一一第二根垂轴线上测量温度值相对平均炉壁温度偏差的绝对百分数zTdev. axis3 第三根垂轴线上测量温度值相对平均炉壁温度偏差的绝对百分数。计算并记录三根垂轴线上的平均炉温偏差值(算术平均值)。Tdev时1+ T dev. axis2十Tdev.ax.is3 Ta咱dev. axis ( 4 ) 3 计算按7.3. 1. 1规定测量的三根垂轴线上同一位置的温度读数的算术平均值。To._ 1_._10 = T1,a十TZ,a十T3,a一-j吨lev由3. ( 5a ) T T1,b十TZ,b+ T 31b -1. 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5464 2010 建筑材料 不燃性 试验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