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J 1883-1990 地(舰)空导弹气动外形设计准则.pdf
《QJ 1883-1990 地(舰)空导弹气动外形设计准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J 1883-1990 地(舰)空导弹气动外形设计准则.pdf(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Q .J 中华人民共在圄蓝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韭棕准QJ 1883-90 地(规)空导弹气动外形设计准则1骋。-01-20发布1990-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标准QJ 1883-90 地(舰)空导弹气动外形设计准则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舰)空导弹气动外形设计的依据、原则、方法、步骤及设iHI算流程框图.本标准适用于各种不同制导体制、不同控制方式的地(舰)空导弹气动外形设计,也适用于空空导弹气功外形设计.2号|用标准QJ 1293导弹空气动力学参数符号QJ 1294导弹飞行动力学参数符号3气动外形的设计依据3.1 目标的速度
2、特性及机动能力.3. 2导弹的最大射程、最大作战高度、平均速度、航路捷径-3. 3导弹机动转弯的控制方式:a.滚转稳定的全方位转弯控制;b 倾斜转弯控制;C.旋转控制-3. 4控制系统对弹体特性的要求a.高空可用过载;b低空限制过载(低空允许使用的最大稳态过载); c单位舵偏角所产生的横向过载的高低空变化范围及低空允许的最大值,d.弹体时间常数TD,其表达式见附录A(参考件); e气动力时间常数TqDJ其表达式见附录A(参考件),(仅限寻的制导导弹); t导弹和目标最小速度比;Z大攻角俯仰、偏航、滚转三通道气动交叉搞合限制;h旋转控制弹体绕纵轴滚动速率限制,i 倾斜转弯控制弹体绕纵轴滚动阻尼及
3、惯量限制;i控制面最大钱链力矩及反操纵饺链力矩限制.航空航天工业部1990-01-20批准1990-11-01实施QJ 188390 3. 5武器系统及发射平台(包括空中、水上及地面各类发射平台)对导弹质量和尺寸的限制.3. 6空气喷气发动机对进气道的配置、结构形式要求,对最大攻角(侧滑角)的限制,3. 7霄达及红外寻的制导导弹对弹身头部外形、长细比要求;对最大攻角(侧滑角)的限制,3. 8引信战斗部配合对最大攻角(侧滑角)的限制.3. 9垂直发射的导弹气动外形设计要增加两项新的内容a低连和亚声速大攻角(马赫数小于O.日,攻角为500_800)的气动特性研究,b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方案选择及控制力
4、和力矩设计.3. 10弹上设备尺寸、质量及安装要求.4气动外形设计原则4. 1满足第3章中有关武器系统、控制系统、制导系统、动力系统、弹上设备及引信战斗部系统对气动外形的各项要求.满足上述各项要求通常不是单方町的,也不是一付阳能够实现的,要有个合理折衷及协调的过程.4. 2争取达到气动特性优化,主要体现为4. 2. 1通过合理选择气动布局、主升力团、控制面及弹身的外形参数,使导弹在飞行马赫数和攻角范围内达到较高的升阻比.4. 2. 2导弹在整个飞行马赫数和攻角范围内纵向(侧向)和横向稳定性保持在允许范围内.4.2.2.1全弹压力中心随马赫数的变化应和全弹质心位置的变化相匹配,一般情况下,对于静
5、稳定的导弹,静稳定度在3%-7%的弹身长度范围内;具体取值大小随导弹所完成的作战使命及所采用的气动布局不同而异,对于作战高度比较高,对付目标机动过载大及采用尾翼控制的导弹,静稳定度应取小一些(取中、下限);对于作战高度比较低,采用鸭翼及弹翼控制的导弹,静稳定度应取大一些(取中、上限).对于具有静不稳定飞行段的导弹,静不稳定力矩与干扰力矩之和应小于对应状态控制丽的最大控制力矩.4.2.2.2全弹压力中心在最大攻角情况下不产生急剧前移,对静稳定导弹,使静稳定度不出现零和正值;对具有静不稳定飞行段的导弹,使静不稳定度不出现急剧增大.4.2.2.3对两级申(并)联导弹,助推飞行段静稳定度的取值应保证导
6、弹稳定飞行,并力求使射入散布最小.4.2.2.4对滚转稳定的全方位转弯控制导弹,副翼效率应足以克服横向干扰滚转力矩,满足对滚转角或角速度的稳定要求.对倾斜转弯控制导弹,副翼效率还应满足导弹绕纵轴滚转控制速率要求.4. 2. 3导弹在整个飞行马赫数和攻角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操纵性,攻角与舵偏角之比保持在允许范围内,具体取值大小随导弹的气功布局不同而异.三种气动控制方式的攻角与舵偏2 角之比(调整比)的取值范围见表.气动控制方式弹翼控制鸭翼控制尾翼控制QJ 1883-90 表攻角与舵偏角之比(调整比)0.2 - 0.5 0.4左右0.5- 1.5 4. 3充分利用大攻角非线性升力,在满足控制系统对弹体
7、气动力时间常数要求的前提节,尽可能减小主升力面的面棋和展弦比.4. 4对主升力面和控制面的剖面形状、平均相对厚度要考虑结构实现的可能性,要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要求.一般应避免过大的主升力面剪力和弯矩处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壳体上.4.5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建立一套能满足精度要求的导弹空气动力工程计算方法-5气动外形设计内容5. 1选择导弹的气动布局及外形尺寸a确定主升力面和稳定尾翼的数量及在弹身周围的配置形式,b确定控制面的类型、数量及在弹身周围的配置形式;c确定主升力面、稳定尾翼和控制丽在弹身上的相对位置,d确定主升力面、控制面及弹身的外形尺寸;e确定主升力固、稳定尾翼和控制面的剖面形状及相对厚度
8、,E确定空气喷气发动机进气道在弹身周围的配置形式及相对位置-5. 2确定导弹最大稳态可用攻角、升降舵、方向舵及副翼舵最大偏角.5. 3确定所选气动外形在其飞行高度、马赫数、攻角、滚转角和舵偏角范围内的空气动力系数.5. 4根据所得到的空气动力抽象概括建立弹体的气动数学模型-6气动外形设计方法6. 1根据第3.3条完成第5.1条a、b两项设计,内容如下a若果用滚转稳定的全方位转弯控制,导弹气动外形一般为轴对称型,两对主升力面和控制商在弹身周围成+或x 形配置;h若采用倾斜转弯控制,导弹气动外形为面对称型,一对主升力面成.形配置,两对3 QJ 1883-90 控制面根据发射装置的不同类型,在弹身周
9、围的配置可以是.形也可以是/飞形或其它形式;c若采用旋转控制,导弹的气功外形一般是面对称型,两对主升力面成x 形配置,一对控制面成一形配置.Z根据第3.1、3.2,3.4 -3.10条完成第5.1条c、d及第5.2、5.3条所规定的设计工作,具体如下:a综合考虑第3.4条e、E、3.6- 3.8, 4.2.2.2条对最大攻角的限制,选取其巾最小值作为最大平衡攻角,b.选定下述三种控制面的一种:单一空气动力控制、单一推力矢量控制、空气动力与推力矢量联合控制,C.对于空气动力控制应选定下述控制方式的一种:鸭翼控制、弹翼控制、尾翼控制;如果推力矢量控制采用燃气舵方案,则燃气舵的外形应从烧蚀率和燃气动
10、力持性两个方面综合考虑,e.确定主升力面、控制丽、弹身外形尺寸及主升力丽和控制丽的相互位置;如果导弹为两级串(并)联,还应确定助推器的配置、稳定尾翼的外形尺寸及安装位置;f如果动力装置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则外形设计应考虑进气道在弹身上配置形式及相对位置,并采用融合弹身的一体化设计方法,E根据所选取的空气动力控制方式,确定升降舵和方向舵的最大偏角.对于采用鸭翼和弹翼控制的气动外形,升降舵和方向舵的最大偏角一般不超过150;对于采用尾翼控制的气动外形,升降舵和方向舵的最大偏角可以增大到200_ 250; h.确定副翼舵的配置方案及最大偏角.6.3完成第6.2条的气动外形设计工作必须与发动机参数选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J 1883 1990 导弹 气动 外形 设计 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