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1 T 91-2023 城镇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指南.pdf
《DB5301 T 91-2023 城镇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301 T 91-2023 城镇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指南.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3.030.20 CCS Z 66 5301 昆明市地方标准 DB5301/T 91 2023 城镇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指南 2023-08-01 发布2023-09-01 实施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5301/T 912023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一般原则和控制目标.2 4.1 一般原则.2 4.2 控制目标.2 5 污染分区及管控.3 5.1 分区.3 5.2 管控.3 6 污染控制技术路线.4 6.1 一般原则.4 6.2 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制定.4 6.3 污染分区控制技术路线.6 7 污染控制.9 7.
2、1 源头削减.9 7.2 过程控制.9 7.3 后端治理.10 8 运行管理与维护.10 8.1 一般原则.10 8.2 运行维护.10 8.3 安全管理.11 8.4 运行调度.11 9 监督和评估.11 9.1 监督.11 9.2 评估.12 附录 A(资料性)年溢流场次控制率对应的最大降雨强度、日降雨量及年均溢流频次.13 参考文献.14 DB5301/T 9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
3、起草单位: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英、何佳、吴雪、支国强、周鸿斌、朱启凤、付潇华、刘韬、张帆、赵敏、杨明、谢坤、王燕彩、董蕾、贾付权、常益蓉。DB5301/T 912023 1 城镇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镇排水系统溢流污染(以下简称“溢流污染”)控制的基本要求、污染分区管控、污染控制技术路线、污染控制、运行管理与维护、监督和评估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溢流污染控制,乡镇建成区可参考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
4、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1174 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 CJJ 6 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 60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 68 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DBJ 53/T-31 云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DBJ 53/T-33 云南省城镇排水设施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指南(试行)(2016年)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5、。3.1 城镇排水系统 城镇污水和雨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工程的各关联设施所组成的总体。来源:GB/T 501252010,2.0.4,有修改 3.2 溢流污染 排水系统溢流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现象的统称。3.3 完全分流制 用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且雨污水管渠之间无混接、错接的排水方式。3.4 合流制 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来源:GB/T 501252010,2.0.11 DB5301/T 912023 2 3.5 混流区域 分流制排水体制中,错接、混接导致雨水混入污水管或污水混入雨水管的区域。3.6 年溢流场次控制率 通过溢流污染控制措施,外排口年内
6、不溢流天数(场次)占年降雨总天数(场次)的比例。3.7 雨污分流过渡期 合流制排水体制向完全分流制排水体制过渡的阶段。3.8 管网客水 不应该进入城市排水管网的外来水,包括山溪水、河道水、地下水、山洪水、景观水、农灌水、漏失的自来水等。3.9 低影响开发 基于源头控制和降低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合理利用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削减暴雨径流产生的峰值和总量,延缓峰值流量出现时间,减少城镇面源污染。来源:GB 500142021,2.0.8,有修改 3.10 绿色设施 采用自然或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城市降雨径流的设施。来源:GB/T 51345-2018,2.1.6 3.11
7、灰色设施 传统的较高能耗的工程化排水设施。来源:GB/T 51345-2018,2.1.7 4 一般原则和控制目标 4.1 一般原则 4.1.1 溢流污染控制工程的建设宜统一规划,与已批复的有关上位规划相协调,并与区域内污水收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重大涉水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协调。4.1.2 溢流污染控制以控制排口排放负荷、削减进入受纳水体的污染物为目标,并综合考虑受纳水体的水功能区划、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容量以及污染控制工程的可行性。4.1.3 溢流污染控制宜采取灰色设施与绿色设施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后端治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污染控制。4.1.4 新
8、建城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4.1.5 老旧城区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逐步进行分流制改造,暂不具备分流制改造条件的,应采取相应的溢流污染控制措施。4.1.6 混流区域应对混接、错接、漏接设施进行改造。4.2 控制目标 DB5301/T 912023 3 4.2.1 完全分流制区域全面消除污水管溢流。4.2.2 雨污分流过渡期内的合流制和混流区域宜根据排水系统功能的不同,结合受纳水体的要求,选取适宜的污染控制目标或控制限值,并实现旱天不溢流。4.2.3 合流制区域宜根据受纳水体的要求,参照表 1 选取适宜的年溢流场次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a)主城区雨污分流过渡期内:1
9、)二环路以内区域年溢流场次控制率达到 90%95%;2)二环路以外区域达到 85%90%;3)受纳水体水质目标为类及以上标准的宜取上限值。b)主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在年溢流场次控制率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可综合受纳水体的保护要求及区域排水系统现状、技术经济情况等确定具体的控制目标。年溢流场次控制率对应的最大降雨强度、日降雨量及年均溢流频次可参照附录 A 选取。表1 合流制区域年溢流场次控制率 区域 昆明主城区 其他区域 年溢流场次控制率 85%95%不低于70%4.2.4 涉及敏感水体的合流制区域宜根据受纳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等合理制定控制目标。5 污染分区及管控 5.1 分区 5.1
10、.1 溢流污染宜根据其污染特征及产-汇-排规律进行分区控制。控制分区宜根据昆明市主城区排水体制、排水系统运行现状、入河湖污染情况等因素进行划分。5.1.2 溢流污染控制分区可划分为以下 4 种类型:a)合流制区域。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和输送雨污水,降雨时,超过系统截流和处理能力的合流污水会发生溢流排放的区域。b)山洪冲击区域。城市上游产生山洪,且山洪排放对下游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冲击并导致合流污水溢流排放的区域。c)雨污混流区域。按分流制规划建设,但存在雨污混接、错接、漏接等问题,导致排水系统为雨污混(合)流状态的区域。d)分流制改造区域。计划实施或正在实施雨污分流提升改造但尚未实施完成的区域,其过
11、渡期内仍然存在溢流污染。5.2 管控 5.2.1 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排查,宜在排查的基础上,划分污染控制分区。5.2.2 各控制分区宜采取表 2 给出的管控目标和管控原则。DB5301/T 912023 4 表2 各控制分区污染管控目标及原则 控制分区 管控目标 管控原则 合流制区域 杜绝旱天溢流。雨天满足相应的年溢流场次控制率。合流制系统排放水体的污染物总量不大于改造为分流制系统排放水体的污染物总量。对不满足合流污水截流要求的管道进行改造;对超过截流和处理能力的合流污水设置调蓄设施,进行高浓度初期合流污水的错峰调蓄。具备提升条件的污水处理厂,增强雨天合流污水的处理能力;不具备改造条件的,采取
12、就地处理。山洪冲击区域 下泄山洪不进入城市污水系统。山洪下泄通道无污水混入。按照蓄泄兼筹、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防洪滞蓄工程的合理布局,协调各项城市山洪的泄、拦、滞、分措施。对于具备条件的区域,宜进行山洪的源头滞蓄,并将滞蓄的山洪通过清洁的下泄通道排入水体。对于不具备条件建设源头滞蓄设施的,宜通过修建截洪导流设施,将山洪导流排入城市下游水体,在条件允许时,可在城市上游利用截洪沟将洪水排至其他水体。山洪下泄通道有污水混入的,经溯源排查后,进行污水截流并网。雨污混流区域 杜绝分流制污水管旱天溢流。杜绝雨水排口旱天排放污水。雨天宜满足相应的污染排放要求。宜进行雨污混接情况全面摸查,逐
13、步向完全分流制过渡。具备改造条件的,应改尽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区域,通过局部改造,剥离进入污水管道的低浓度雨水,同时采用截流、调蓄、处理等措施削减进入天然水体的污染负荷。分流制改造区域 杜绝旱天溢流。雨天满足相应的年溢流场次控制率及混流口污染排放要求。雨污分流提升改造工程实施完成后,实现溢流污染的全面控制。短期内能够实现完全分流的区域,在雨污分流改造过渡期以现有污染控制设施提质增效为主要手段,通过优化调度运行和管理,降低雨天溢流污染程度。无条件实现完全的雨污分流的区域,按照合流制溢流污染的相关控制要求,建设必要的控制措施。6 污染控制技术路线 6.1 一般原则 6.1.1 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规划
14、设计阶段,宜对溢流污染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包括:a)受纳水体沿线排口排查、排口排放水质水量监测和排水管网健康度评估;b)溢流污染程度、主要成因及工程建设条件等。6.1.2 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宜根据各区域的控制目标,选择实施源头削减技术、过程控制技术、后端治理技术等单项或上述技术的组合,实现入河(湖)污染负荷控制。6.1.3 老旧城区和城中村等受现有排水系统及条件限制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单项技术进行溢流污染控制。6.2 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制定 6.2.1 溢流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宜考虑近远期结合、相关规划衔接、现有设施的充分利用以及工程的可实施性,并从建设投资、运行成本、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进行技
15、术经济方案比选。6.2.2 溢流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可按照图 1 的技术路线制定。DB5301/T 912023 5 图1 溢流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制定流程 旱天有无污水直排或溢流是否接入污水管网新建污水管污水管过流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否是客水剥离、管道修复污水厂处理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排水系统是否存在严重入流入渗是有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或采用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处理确定溢流污染控制目标雨天有无溢流污染现状是否满足目标溢流污染控制分区划分制定溢流污染控制方案溢流污染控制现状评估改造污水管否无有否工程措施确定非工程措施确定溢流污染控制效果预评估是否满足目标实施控制方案加强管理维护是是溢流污染控制效果评估是否达到控制目标
16、否溢流污染控制方案修订否水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排水系统排查是否输送至附近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是否无需控制无加强管理维护是DB5301/T 912023 6 6.3 污染分区控制技术路线 6.3.1 在进行溢流污染控制时,可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参照本文件给出的技术路线择优进行技术方案的设计。6.3.2 合流制区域宜以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为目的,构建以雨污分流改造为核心,截流、调蓄、合流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相配合的污染控制技术路线。合流制区域污染控制技术路线见图 2。6.3.3 山洪冲击区域宜以避免山洪入侵城市排水系统为目的,构建以山洪控制为核心,综合调蓄库塘、撇洪沟、截流沟、排洪渠道等工程措施与植被修复等
17、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污染控制技术路线。山洪冲击区域污染控制技术路线见图 3。6.3.4 雨污混流区域宜以混流污染控制为目的,构建以雨污混接治理为核心,兼顾清污分流、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再生利用的污染控制技术路线。雨污混流区域污染控制技术路线见图 4。6.3.5 分流制改造区域宜以现有污染控制设施提质增效为目的,构建以非工程性措施为核心,以提高管理水平、应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强化设施联合调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污染控制技术路线。分流制改造区域污染控制技术路线见图 5。DB5301/T 912023 7 图2 合流制区域污染控制技术路线 图3 山洪冲击区域污染控制技术路线 城市地表径流低影响开发设施雨水溢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301 91-2023 城镇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指南 91 2023 城镇 排水系统 溢流 污染 控制 技术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