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4655-2024 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总体技术规范.pdf
《DB32 T 4655-2024 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总体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4655-2024 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总体技术规范.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7,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出 版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总体技术规范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inland channel2024-01-09 发布2024-02-09 实施CCS P 67DB32/T 46552024ICS 93.160DB32/T 46552024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缩略语 25 总体要求 25.1 建设原则 25.2 框架 26 智慧航道规划设计 46.1 规划辅助决策 46.2 设计可视化 47
2、 智慧航道施工管理 57.1 智慧工地 57.2 可视化施工 68 智慧航道检测养护 68.1 航道设施检测 68.2 航道养护管理 69 智慧航网监测调度 79.1 航道智能感知 79.2 航道监测预警 89.3 船闸智能调度 910 智慧航网数据应用 1011 智慧船岸协同服务 1111.1 航行保障服务 1111.2 智慧服务区 1212 基础支撑保障 1212.1 通信技术 1212.2 设施供电 1212.3 电子航道图 1312.4 数据中台 1312.5 视频平台 1412.6 信息安全 14参考文献 15目 次DB32/T 46552024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
3、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胜武、杨桂新、杨本、范晓锋、叶嘉宁、徐海潮、张和牧、孙俊锋、曹嘉瑞、徐一岗、万剑、刘轰、陈飞、杨天鸿、魏雅雯、吴岚、石磊、王乐、谢斌、吴清杨、黄旭、孙立法、李伟。DB32/T 46552024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总体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内河智慧航道建设的总体要求、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检测养护、航网监测调度、航网数据应用、
4、船岸协同服务、基础支撑保障。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内河智慧航道。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0068 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技术要求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 50139 内河通航标准JTS/T 10322021 航道工程基本术语标准JTS 1802 运河通航标准JTS 19532019 内河电子航道图技术规范JTS/T 19822019 水运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
5、标准JTS/T 19832019 水运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JT/T 904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3术语和定义JTS/T 10322021 和 JTS 19532019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智慧航道intelligent channel综合运用测绘遥感、智能传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对航道要素信息智能获取、处理、融合、分析、挖掘和发布而建立的航道信息基础设施和平台系统,能为建设管理、检测养护、航网监测调度、航网数据应用、船岸协同服务等涉航功能应用提供全方位实时、精确便捷智慧的航道管理及服务。来源:JTS/T 10322021,16.
6、0.3,有修改3.2内河电子航道图inland electronic navigational chart将内河航道的地物、水深、航标等要素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表达的航道图,是在内容、结构和格式上标准的数据集。来源:JTS 19532019,2.0.13.3船岸协同服务shipshore collaborative services利用岸端外场感知、电子航道图等资源,与岸端航道运行调度等系统联动,围绕船舶航行、停泊、过闸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信息发布、便捷过闸、水上导航等服务。1DB32/T 46552024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
7、ication System)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ETC:电子不停车收费(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VHF: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5总体要求5.1建设原则5.1.1智慧航道建设应依据水运发展需求和规划,结合区域特征、工程特点、航道特性,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适度超前原则。5.1.2智慧航道建设应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满足可靠性、先进性、前瞻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要求。5.1.3智慧航道建设
8、应兼顾与主管机构、港口企业、航运企业、船舶等之间的关联与支撑,围绕应急调度、船舶过闸等场景实现业务联动与协调。5.1.4智慧航道建设应兼顾长江、省外水网的工程建设、管理和服务规范,为船舶航行提供同质化、连续性航行保障服务,扩大基础设施网络效应。5.2框架5.2.1智慧航道建设的总体框架见图 1,包括基础支撑保障、航道智能管理、船岸协同服务 3 个层级。5.2.2基础支撑体系宜包括融合通信、设施供电、电子航道图、数据中台、视频平台、信息安全等。5.2.3航道智能管理宜包括航道规划设计、航道建设管理、航道检测养护、航网监测调度、航网数据应用等。5.2.4船岸协同服务应包括航行保障服务、智慧服务区等
9、。2DB32/T 46552024图 1 智慧航道框架3DB32/T 465520246智慧航道规划设计6.1规划辅助决策6.1.1规划辅助决策宜基于大数据的基础设施现状,开展量化分析及建设需求精准预测,辅助确定基础设施规模、等级、开发时序等内容。6.1.2规划辅助决策应包括航道货运流向分析、航道货运量分析及发展预测、航道通过能力分析、船型分析及预测。6.1.3应根据分时段、分货类统计的船舶过闸申报数据,开展航道货运流向分析。6.1.4应根据分时段、分货类统计的航道货运量数据,开展航道货运量分析及发展预测。6.1.5应根据分时段、分航道统计的船舶交通流最大密度和船舶交通流平均航速数据,开展航道
10、通过能力分析。6.1.6应根据分时段、分航道、分类型统计的运输船型数据,开展船舶分析及预测。6.2设计可视化6.2.1一般规定6.2.1.1设计可视化的内容、深度、交付等应符合 JTS/T 1982 的规定。6.2.1.2设计可视化应包括可视化建模和可视化设计。6.2.2可视化建模6.2.2.1可视化建模应分为项目级信息模型、单体级信息模型、专业级信息模型、构件与设备级信息模型和钢筋与零件级信息模型 5 个层级。6.2.2.2可视化建模应在智慧航道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各专业和各相关方之间共享和应用,其继承和拓展应满足以下要求:a)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施工阶段向运行养护阶段交付的可视化应具有继承性
11、和拓展性;b)设计阶段各专业和各相关方之间应具有继承性和拓展性;c)设计可视化的传承和拓展应保留原有模型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d)设计可视化的变更应按项目工作流程由相关责任方完成;e)可视化建模在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传递的模型信息应符合 JTS/T 19822019 附录 B“航道工程模型粒度和信息细度表”中 L300 的规定。6.2.3可视化设计6.2.3.1可视化设计应包括场地设计、方案比选、虚拟仿真、图纸生成、工程量统计等内容。6.2.3.2场地设计宜建立场地地形和地质模型,确定场地利用原则与场地设计方案。6.2.3.3方案比选宜在场地模型基础上,创建场地布置、结构及建筑物等单体模型,在
12、三维场景下实现多个备选方案的比选,并形成设计方案及模型。6.2.3.4虚拟仿真宜通过基于可视化模型的漫游、动画等形式,发现可能的设计缺陷,实现对设计成果的检查。6.2.3.5图纸生成宜在可视化模型基础上,形成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图纸,复杂的重点部位增加三维透视图补充表达。6.2.3.6工程量统计宜从模型提取项目工程内容的数量信息、特征信息,分专业对各阶段模型分类统计,提出满足工程投资估算、概算或预算要求的信息。4DB32/T 465520247智慧航道施工管理7.1智慧工地7.1.1一般规定智慧工地应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内容。7.1.2人员管理7.
13、1.2.1人员管理应包括人员信息管理、考勤管理、人员定位等内容。7.1.2.2人员信息管理应包括人员档案分类、录入档案信息、查询档案信息等功能。7.1.2.3考勤管理应包括生物特征识别考勤、显示考勤结果、统计考勤人数等功能。7.1.2.4人员定位应包括显示实时定位、告知危险区域、预警提示等功能。7.1.3设备管理7.1.3.1设备管理应包括设备二维码、设备进出场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等内容。7.1.3.2设备二维码应包括基本信息、检验检测记录、维修保养记录、进出场记录等功能。7.1.3.3设备进出场管理应包括进场管理、出场管理、记录查询等功能。7.1.3.4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应包括工作环境参数、
14、形变、位移及位置信息监测和查询功能。7.1.4物理管理7.1.4.1物料管理应包括物料统计管理、物料入库管理、物料库存管理等内容。7.1.4.2物料统计管理应包括库存盘点、库存泰州、采购合同管理、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等功能。7.1.4.3物料入库管理应包括物资台账管理、物资进场验收、物资称重计量等功能。7.1.4.4物料库存管理应包括领用申请、物品发料等功能。7.1.5质量管理7.1.5.1质量管理应包括工序管理、实验室检测、疏浚施工管控等内容。7.1.5.2工序管理应包括工序影像资料叠加时间、影像资料叠加地点、影像资料存储等功能。7.1.5.3试验室管理应包括试验样本检测、试验机数据采集、试验质
15、量评分、试验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7.1.5.4疏浚施工管控应包括记录施工船舶行驶轨迹、记录每日施工工程量、监测开挖宽度和深度、监测疏浚土泄漏等功能。7.1.6安全管理7.1.6.1安全管理应包括危险源管理、危险工程管控、施工期通航安全预警等内容。7.1.6.2危险源管理应包括危险源数据采集、危险工程施工进度监测、动态危险源自动上报等功能。7.1.6.3危险工程管控应包括实时在线监测、隐患实时上报、视频联动、即时预警、数据统计等功能。7.1.6.4施工期通航安全预警应包括水文预警、气象预警、航行船舶闯入预警、船舶搁浅预警、船舶超高碰撞预警等功能。7.1.7环境管理7.1.7.1环境管理应包括扬尘
16、监测、噪声监测、水质监测等内容。7.1.7.2扬尘监测应包括扬尘实时检测、喷淋系统自动开启、扬尘预警、扬尘统计等功能。5DB32/T 465520247.1.7.3噪声监测应包括噪声实时检测、噪声统计等功能。7.1.7.4水质监测应包括水质监控、水质统计等功能。7.2可视化施工7.2.1可视化施工信息模型内容、深度、交付等应符合 JTS/T 19832019 的规定。7.2.2可视化施工信息模型包括施工准备管理、施工组织管理和施工进度管理。7.2.3施工准备管理宜运用信息模型,开展场地布置、工艺模拟、构件加工等应用。7.2.4施工组织管理宜运用信息模型,开展工作分解、资源配置、工序模拟、施工交
17、底等应用。7.2.5施工进度管理宜运用信息模型,开展进度模拟、进度控制等应用。7.2.6进度模拟宜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开展计划工期、资源组织等可视化模拟,辅助工期、费用等目标优化分析。7.2.7进度控制宜结合将实际进度,开展施工全过程数字孪生展示、实际进度与施工计划可视化对比分析与预警,辅助进度控制措施、调整方案等内容优化分析。8智慧航道检测养护8.1航道设施检测8.1.1检测范围应包括航道水下地形、航道护岸和助航设施等。8.1.2检测设备宜包括水下地形扫测设备、高分遥感卫星和智能视频监控设备等。8.1.3航道水下地形宜使用搭载摄像机、声光设备、水深探测仪等辅助设备的测量船舶,开展航道中危险水域
18、、近岸等区域的巡查监管和测量。8.1.4航道护岸宜使用高分遥感卫星和视频监控设备,开展护岸位移识别、护岸塌陷识别、事件预警。8.1.5助航设施宜使用视频监控设备,开展助航设施破损识别、倾斜识别、倒塌识别和事件预警。8.2航道养护管理8.2.1航道养护管理应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养护计划管理、专项养护管理、日常养护管理、数据集成管理、辅助决策管理和养护知识库。8.2.2基础信息管理应实现航道维护标准尺度、航道和航道设施、涉航工程设施等各类基础信息的录入、更新、查看以及统计。8.2.3养护计划管理应实现对航道养护改善工程、航道日常维护计划的统一管理,可对各类计划编制、调整、上传、审核、发布、查询。8.
19、2.4专项养护管理应实现对上报及批复、招投标、签订合同、竣工验收以及工程决算等主要环节的监督管理与报表管理。8.2.5日常养护管理应实现航道养护、航标养护、船艇养护的日常运行养护数据填报、维护、审核、发布、查询。8.2.6数据集成管理应包括养护数据管理、养护数据展示、航道全生命周期展示,并满足以下要求:a)养护数据管理宜支持不同格式检测数据的集中管理,形成航道养护成果的标准化体系;b)养护数据展示宜利用 BIM+GIS 技术建立航道地理三维模型,将水文、航标等数据与航道 BIM关联,并支持航道三维漫游,实现养护作业、养护问题、养护数据快速查询;c)航道全生命周期展示宜利用 BIM+GIS 技术
20、,将航道设计、建设、养护、运行全生命周期的重要基础数据、监测数据、评价数据、预警数据集成,为制定和优化养护方案提供服务。8.2.7辅助决策管理主要包括养护区域快速定位、疏浚辅助决策、河床演变分析,并满足以下要求:6DB32/T 46552024a)养护区域快速定位宜实现航道淤积区、碍航区域等快速定位,通过采集水下和水上地形信息、水深信息、环境信息等多源数据,建立航道三维数字模型,快速模拟仿真航道淤积区、碍航区域等信息;b)疏浚辅助决策应根据养护区域及河床断面信息,计算出航道底宽数据,对照断面的标准底宽,输入航道相关参数,自动计算淤积土方量;c)河床演变分析宜利用 BIM+GIS 技术,结合河床
21、演变、航道维护尺度的历史数据,对河床断面、冲於、深泓线等分析优化,实现河床长期发展变化规律预测,并对异常情况自动预警。8.2.8养护知识库应实现对航道养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政策、技术资料等基础资料的录入、修改、上传、下载、搜索、查阅等。9智慧航网监测调度9.1航道智能感知9.1.1航道智能感知框架见图 2,分为航道水面感知、航道水下感知、航道其他感知三类。9.1.2航道智能感知的具体性能、安装等应符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江苏省智慧航道外场感知设施建设技术指南规定。图 2 航道智能感知框架图9.1.3航道水面感知9.1.3.1航道水面感知要素应包括船舶交通流量、船舶身份及位置、船舶行为、航道
22、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等。9.1.3.2航道水面感知设备应包括摄像机、AIS 基站、交通流量观测设备等。9.1.3.3摄像机应具备对航道交通运行状态、航道基础设施状态实时监控能力,应根椐业务需求具备船舶高清抓拍、身份识别、航道密度分析、通航拥堵预警等功能。9.1.3.4摄像机应实现重点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其中水上服务区、锚地、航道交汇处等重点区域应加密布设,可布设全景摄像机。9.1.3.5AIS 基站应符合 GB/T 20068 的相关要求,其后台软件应实现数据接收、数据处理、自检与故障自动上报等功能。9.1.3.6AIS 基站布设应统一规划,合理布设并组网,AIS 基站的选址宜沿航道两岸按“S”形
23、布设,单座航道 AIS 基站覆盖半径宜不小于 10 km。9.1.3.7交通流量观测设备应覆盖省内主要水运通道,应能体现主要货种流向情况,省际航道、通江航道、通海疏港航道、市域间连接通道等至少布设 1 个观测点。7DB32/T 465520249.1.3.8交通流量观测设备宜利用人工智能、多源数据融合等技术,实现对指定航段内船舶交通流量、船型、船舶速度、船舶流向识别与统计等功能。9.1.4航道水下感知9.1.4.1航道水下感知要素应包括航道水位、流速流向、水深、水下地形等,其中水深、水下地形检测应符合 7.1 的规定。9.1.4.2航道水下感知设施主要包括水位计、流速流向仪等。9.1.4.3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4655-2024 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总体技术规范 4655 2024 内河 智慧 航道 建设 总体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