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4481-2023 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测量技术导则.pdf
《DB32 T 4481-2023 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测量技术导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4481-2023 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测量技术导则.pdf(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7,!7,+,0).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测量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 for comprehensive territorial consolidation survey2023-06-26 发布2023-06-26 实施CCS A 75DB32/T 44812023ICS 07.040DB32/T 44812023前言3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规定 25 测量准备 66 控制测量 87 农用地整治测量 98 建设用地整治测量109 生态保护修复测量1210 公共空间治理测量 1411 成果编制 1512 质量检查 16附录 A(规范
2、性)现状图制作及相关统计要求 17附录 B(规范性)测量附表(式样)20参考文献 29目 次DB32/T 4481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江地勘测有限公司、江苏省土地学会、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江苏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江苏省国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骏、廖安生、刘自德、孙京、许捍卫、薛建、朱晓勇、田学明、徐大庆、施振斌、赖 明 华、徐 彬 冰、李 丽、
3、杨 胜 万、张 晓 勇、顾 铁 生、李 伟、侍 海 兵、高 玉 良、钱 旭、杜 小 娅、刘 敏、葛 晓 天、董茂秋、徐小明、吴春亚、吉金春、王轶、胡国长、孙景赟、陈浩。DB32/T 44812023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测量技术导则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测量的基本规定、测量准备、测量内容、测量要求、测量方法、成果编制和质量检查。本文件适用于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的测量工作,其他相关的整治项目测量工作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4、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986.1 房产测量规范 第 1 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 2435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39616 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络实时动态测量(RTK)规范GB 50026 工程测量标准GB 55018 工程测量通用规范CH/T 100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4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JJ/T 8 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标准TD/T 1001 地籍调查规程TD/T 1040 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7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DB32/T 3
5、869 土地整治项目测量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comprehensive territorial consolidation在一定区域内(一般以乡镇全部或部分行政村为实施单元),以山、水、林、田、湖、草、村全要素为对象,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全域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的综合性整治活动。3.2农用地整治agricultural land consolidation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统筹推进园地和残次林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等,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集中连片
6、程度,改善农田生态的活动。1DB32/T 448120233.3建设用地整治construcion land consolidation依据镇村布局规划,统筹农民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有序开展村庄建设用地、工矿废弃地、闲置低效以及碎片化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推动建设用地减量化,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约水平的活动。3.4生态保护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保护乡村自然景观,科学推进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矿山、海洋等治理,修复自然退化或人为损坏的生态系统,增加
7、生物多样性,改善乡村生态功能,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活动。3.5公共空间治理public space governance落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摸清乡村公共资源本底,厘清权属,规范管理,积极推进乡村道路、河道、广场、荒地等整治,探索推动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优先保障农民合理的建房用地需求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公共空间利用效率,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活力、乡村治理能力的活动。3.6现状图present map反映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及基础设施等现状的图件。注:包括前期现状图和竣工现状图。3.7倾斜数字航空摄影oblique d
8、igital aerial photography利用倾斜数字航摄仪开展的摄影工作或活动。来源:GB/T 396102020,3.24基本规定4.1时空基准4.1.1坐标系统坐标系统应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或依法批准的独立坐标系。4.1.2高程基准高程基准应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4.1.3投影方式投影方式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4.1.4时间基准时间基准应采用公元纪年和北京时间。2DB32/T 448120234.2测量精度4.2.1控制测量精度4.2.1.1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a)首级控制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05 m,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大
9、于 1/45 000;b)加密控制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05 m,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大于 1/20 000;c)当加密控制网边长不大于 200 m 时,边长中误差应不大于0.02 m。4.2.1.2高程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a)高程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02 m;b)采用网络 RTK 高程控制点测量获得的大地高中误差不大于0.03 m。4.2.2平面精度4.2.2.1现状地形图平面精度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 1 现状地形图平面精度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注 1:点位中误差指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图上)。注 2:间距中误差指
10、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图上)。点位中误差/mm0.500.75间距中误差/mm0.400.604.2.2.2竣工地形图平面精度应符合表 2 的规定。表 2 竣工地形图平面精度地形类别主要地物点次要地物点困难地区注 1:点位中误差指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注 2:间距中误差指地物点间距中误差。点位中误差/m0.050.070.10间距中误差/m0.050.104.2.3高程测量精度现状地形图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15 m,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 3 的规定,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中的高程精度应符合 GB 50026 的规定。3DB32/
11、T 44812023表 3 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地形类别高程中误差/m注:H 为基本等高距。平地1/3H丘陵地1/2H山地2/3H高山地1H4.2.4地籍界址点平面精度地籍界址点平面精度应符合表 4 的规定。表 4 地籍界址点平面精度界址点类别一类二类三类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误差中误差/m0.050.0750.10限差/m0.100.150.20界址点间距误差中误差/m0.050.0750.10限差/m0.100.150.204.2.5房屋界址点平面精度房屋界址点平面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各级相邻界址点的点位误差以及间距超过 50 m 的相邻界址点的间距误差不超过表 5 的规定。表 5
12、房屋界址点平面精度界址点等级一二三注:包含各级相邻界址点的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中误差/m0.020.050.10限差/m0.040.100.20b)间距未超过 50 m 的相邻界址点的间距限差不超过公式(1)的计算结果:D=(m j+0.02m j D)(1)式中:D 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测边长较差的限差,单位为米(m);m j相应等级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单位为米(m);D 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4.2.6房屋边长测量精度面积测量时,房屋边长测量精度应符合表 6 的规定。4DB32/T 44812023表 6 房屋边长测量精度精度等级一级二级三级注:表格内 D 为
13、边长,以 m 为单位。当 D10 m 时,以 10 m 计。中误差/m(0.007+0.000 2D)(0.014+0.000 7D)(0.028+0.002D)限差/m(0.014+0.000 4D)(0.028+0.001 4D)(0.056+0.004D)适应范围特殊要求一般房屋其他4.2.7房屋面积测算精度房屋面积测算的中误差和限差应符合表 7 的规定。表 7 房屋面积测算精度精度等级一级二级三级注:S 为房产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中误差/m2(0.01S+0.000 3S)(0.02S+0.001S)(0.04S+0.003S)限差/m2(0.02S+0.000 6S)(0.0
14、4S+0.002S)(0.08S+0.006S)使用范围特殊要求一般房屋其他4.2.8其他相关精度要求其他相关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a)农用地整治测量的其他相关精度应符合 DB32/T 3869 的规定;b)建设用地整治测量的其他相关精度应符合 TD/T 1001 和 GB/T 17986.1 的规定;c)生态保护修复测量的其他相关精度应符合 GB 50026 和 GB 55018 的规定;d)公共空间治理测量的其他相关精度应符合 GB 50026 和 GB 55018 的规定。4.3计量单位4.3.1长度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小数点后 2 位。4.3.2面积单位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
15、m2),保留小数点后 1 位。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m2)或亩,以公顷为单位的保留小数点后 4 位,以亩为单位的保留小数点后 2 位。4.3.3坐标单位坐标单位应符合以下要求:a)平面坐标单位采用米(m),保留小数点后 3 位;b)高程单位采用米(m),保留小数点后 2 位。5DB32/T 448120234.4测量阶段和内容测量阶段的划分及具体工作如下。a)前期测量:项目实施前开展的测量工作,内容包括地形测量、工程要素属性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项目前期现状图制作等。b)过程测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的测量工作,内容包括施工测量、工程量核算等。c)竣工测量:项目实施完成后开展的测量工作,
16、内容包括地形测量、工程要素属性调查、土地利用调查、竣工图制作、工程量核算等。4.5测量方法测量方法如下:a)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静态测量、网络 RTK 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b)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网络 RTK 测量等方法;c)现状测量可采用全野外测量、无人机倾斜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等方法;d)界址点测量可采用全站仪测量、网络 RTK 测量等方法;e)界址边长丈量可采用尺测(钢尺)、手持激光测距仪测量等方法;f)房屋建筑面积测量可采用全站仪测量、手持激光测距仪测量、尺测(钢尺)、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等方法;g)面积计算可采用解析法和图解
17、法等方法;h)施工测量可采用网络 RTK 测量、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等方法;i)实景三维测量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等方法;j)采用网络 RTK 测量时,应按照 GB/T 39616 的规定,优先使用江苏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JSCORS)提供的省级测绘基准公共服务。4.6其他要求其他要求如下:a)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应符合 TD/T 10552019 中附录 A 的规定;b)相关统计表应符合附录 B 和 TD/T 10552019 的规定;c)国土调查数据库应符合 TD/T 1057 规定;d)现状地形图图式应符合 TD/T 1040 规定;e)现状地形图比例
18、尺一般不低于 15 000;f)项目技术设计书编制应符合 CH/T 1004 规定;g)项目技术总结编制应符合 CH/T 1001 规定。5测量准备5.1资料收集5.1.1概述收集的资料内容包括基础数据、权属调查资料、地类调查资料、其他资料等。5.1.2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应收集以下资料:6DB32/T 44812023a)控制测量资料;b)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c)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d)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表面模型(DSM)数据;e)地名地址数据;f)其他相关资料。5.1.3权属调查资料权属调查应收集以下资料:a)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b)城镇地籍调查成果;c)行政区界线;
19、d)其他相关资料。5.1.4地类调查资料地类调查应收集以下资料:a)国土调查数据库;b)已有土地利用现状图;c)林地调查数据库;d)其他相关资料。5.1.5其他资料其他应收集的资料:a)“三区三线”划定数据;b)国土空间规划数据;c)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资料;d)其他相关资料。5.2技术设计书编制5.2.1根据项目区实际,编制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测量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书应包含以下内容:a)基本概况;b)已有资料;c)目标任务;d)精度指标和规格;e)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f)拟投入人员设备;g)计划进度;h)成果提交;i)组织保障。5.2.2技术设计书编制后应报业主单位审批。7DB32/T 448
20、120235.3仪器设备及人员5.3.1根据项目区情况,按照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准备相应经过检定/校准的测绘仪器设备,包括:a)GNSS 接收机;b)全站仪;c)水准仪;d)手持激光测距仪;e)钢尺;f)三维激光扫描仪;g)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h)计算机;i)其他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软件。5.3.2根据项目所使用的测绘仪器设备、工作量及工期要求,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开展技术设计书的学习,明确目标任务、统一标准要求、规范作业方法、保证成果质量。6控制测量6.1平面控制测量6.1.1首级平面控制网应布设不少于 3 个控制点。6.1.2加密平面控制网应根据项目范围和建设需要进行布设。6.1.3
21、平面控制网点的选点应符合 GB 55018 和 CJJ/T 8 的规定。6.1.4平面控制网点埋石可采用埋设预制标石或现场浇筑的方法,保证点位牢固稳定和长期保存。预制标石规格按照 CJJ/T 8 的规定执行,进行基础和周边加固稳定,现场浇筑埋深不应小于 0.6 m,采用不锈钢刻中心点标志。6.1.5首级平面控制网应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方式测量,以不低于四等 GNSS 点的精度要求与周边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参考(CORS)站点的同步观测数据进行联合解算。6.1.6加密控制网点可采用网络 RTK 方式进行平面测量,如采用网络 RTK 测量方式应与首级控制网建立联系,确保平面精度的一致性。6.1.7平
22、面控制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卫星定位网的基线解算、检验及平差应符合 CJJ/T 73 的规定。6.1.8导线网、边角组合网的布设、观测和平差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 CJJ/T 8 的规定。6.1.9平面控制网坐标解算完成后应及时编制控制点成果表,注明坐标系统、观测时间、观测方法、点位精度等指标。6.2高程控制测量6.2.1水准高程控制网宜采用三、四等水准进行测量。6.2.2水准高程控制宜布设为附合或闭合路线。各等级高程控制网施测方法和采用仪器均应执行相应等级水准测量规范要求。6.2.3无法进行水准测量的平面控制点,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或网络 RTK 测量方式进行高程测量。
23、6.2.4高程控制测量的观测、计算按照 CJJ/T 8 的规定执行。6.2.5采用网络 RTK 测量高程控制点,观测前设置的高程收敛阈值应不大于 3 cm,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宜进行已知点大地高的检核,大地高较差应不大于 5 cm,每测回观测历元数应不少8DB32/T 44812023于 20 个,采样间隔不少于 2 s,各测回的大地高较差应不大于 4 cm,取各测回的大地高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7农用地整治测量7.1测量内容7.1.1农用地整治测量农用地整治测量包括以下内容:a)现状测量;b)要素属性调查;c)施工测量;d)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e)其他相关内容。7.1.2
24、现状测量现状测量包括以下内容:a)灌溉与排水设施要素测量;b)田间道路工程要素测量;c)管线工程要素测量;d)防护林要素测量;e)其他相关内容。7.1.3要素属性调查要素属性调查包括以下内容:a)田间道路调查;b)灌溉渠(管)道调查;c)排水沟调查;d)桥梁调查;e)渡槽调查;f)泵站调查;g)涵(闸)调查;h)其他相关内容。7.1.4施工测量施工测量包括以下内容:a)田块整治施工测量;b)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测量;c)道路和线路工程施工测量;d)防护林工程施工测量;e)其他相关内容。9DB32/T 448120237.1.5工程量核算工程量核算包括以下内容:a)农用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的工程量;b
25、)其他相关的内容。7.1.6土地利用面积变更和统计土地利用面积变更和统计包括以下内容:a)图斑面积的变更和统计;b)分类面积的变更和统计;c)耕地面积的变更和统计;d)其他相关内容。7.2测量要求7.2.1根据收集的影像及数据资料,制作项目工作底图。7.2.2正式作业前应进行测区踏勘。踏勘应结合已有资料,了解测区内的地形、地貌等基本情况,核实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及其他工程的测量范围。7.2.3应根据已有土地利用资料结合项目测量数据,绘制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图,清晰标注地类权属界线,准确表达地形地貌特征,具体要求按附录 A。7.2.4如项目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应绘制调整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4481-2023 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测量技术导则 4481 2023 国土 空间 全域 综合 整治 测量 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