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08 T32—2022 地理标志产品 七佛贡茶生产技术规程.pdf
《DB5108 T32—2022 地理标志产品 七佛贡茶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08 T32—2022 地理标志产品 七佛贡茶生产技术规程.pdf(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7.140.10 X55 DB5108 四川省(广元市)地方标准 DB 5108/T322022 地理标志 产品 七佛 贡茶生产 技术规程 2022-03-30 发布 2022-04-30 实施 广 元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5108/T32 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 范性 引用 文件.1 3 地 理标 志产 品保 护范 围.1 4 栽 培技 术.1 5 加 工技 术.6 6 运 输、贮存.7 7 质 量要 求.8 8 标志.8 附录A(规 范性 附录)地理标 志产 品 七 佛贡 茶保护 范围.9 附录B(规 范性 附录)国家质 检总
2、 局关 于批 准对 七佛贡 茶实 施地 理标 志产 品保护 的公 告.10 附录C(资 料性 附录)茶园的 主要 有害 生物 防治 措施.12 附录D(资 料性 附录)茶叶管 护农 事记 录表.15 附录E(资 料性 附录)青川七 佛贡 茶加 工工 艺示 例.18 DB5108/T32 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 根据原 国家 质量监 督检验 检疫总 局第78 号 地理标 志产品 保护 规定、GB/T17924 地 理 标志产品 标准 通用 要求 及 原国家 质量 监督 检验 检疫 总局 关于 批准 对七 佛贡 茶实施 地理 标志 产 品 保 护 的公告2008 年第52号 公告 制定。本
3、文件 按照GB/T 1.1-2020 标准 化工作 导则 第1部 分:标 准化文 件的 结构和 起草规 则的 规定 起草。本文件 起草 单位:青 川县 农业农 村局、广 元市 经济 作物管 理站、四 川省 农业 科学院 茶叶 研究 所。本文件 由广 元市 农业 农村 局、广 元市 市场 监督 管理 局归口。本文件 主要 起草 人:周远 成、李 海燕、胡 尧、万文 娟、马 晓林、罗 凡、张翔 黄藩、李兰 英。DB5108/T32 2022 1 地 理标志 产品 七佛 贡茶生 产技术规 程 1 范围 本文件 规定 地理 标志 产品 七佛贡 茶保 护范 围、栽培 技术、加工 技术、运输、贮藏、质量
4、要求、标 志等。本 文件 适用 于 保 护范 围内 七佛贡 茶的 栽培 和 加 工技 术管理。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中 的内 容通 过文 中的规 范性 引用 而构 成本 文件必 不可 少的 条款。其 中,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仅该日 期对 应的 版本 适用 于本文 件;不注 日期 的引 用文件,其 最新 版本(包 括所有 的修 改单)适 用 于 本文件。GB 5084 农田 灌溉 水质 标 准 GB/T 8321 农 药合 理使 用 准则 GB 11767 茶树 种苗 GB 15618 土壤 环境 质量 农用地 土壤 污染 风险 管控 标准(试行)GB/T 19630 有 机产
5、品 生 产、加 工、标识 与管 理体 系要求 GB/T 33915 农 产品 追溯 要求 茶叶 NY/T 391 绿色 食品 产 地 环境质 量 NY/T 393 绿色 食品 农 药 使用准 则 NY/T 394 绿色 食品 肥 料 使用准 则 NY/T 5197 有机 茶园 生产 技术规 程 NY 5199 有机 茶产 地环 境条件 GH/T 1070 茶 叶包 装通 则 国家质 量 监 督检 验检 疫总 局关于 修改 食品 标识 管 理规定 的决 定(国 家质 量 监督检 验检 疫总 局令2009 123 号。3 地理标 志产 品保 护范 围 地理标 志产 品七 佛贡 茶保 护范围 限于
6、原国 家质 量监 督检验 检疫 总局 根据 地 理标志 产品 保护 规 定 批准的 范围,保 护范 围符 合附录A的 规定。4 栽培技 术 4.1 产地与 环境 条件 4.1.1 产地 在保护 范围 内,选择 生态 条件良 好,海拔600 m1500 m 区域(以600 m 900 m 为最 适区 域),可耕作地层45cm 以上,土壤pH4.56.5(最适pH4.5 5.5),坡度25 以下,背风,灌溉水 源方便,且 远离污染 源 的 区域。4.1.2 产地环 境质 量条 件 DB5108/T32 2022 2 茶园 应 符合NY/T 391 绿 色 食品 产 地环境 质量 的要求,生产 标准
7、为 有机 茶的茶 园应符 合NY 5199 有机茶产地 环境 条件 的要 求。4.2 基地规 划与 建设 4.2.1 新建茶 园基 地规 划 4.2.1.1 园地规 划与 建设 应有 利于 保持水 土,保护 和增 进茶 园 及其周 围环 境的 生物 多样 性,维 护茶 园 生态平衡,发 挥品 种的 优良 特 性,便 于茶 园排 灌、机械 作业和 田间 日常 管理。4.2.1.2 根据茶 园基 地的 地形、地 貌,合 理设 置场 部(茶厂)、种 茶区(块)、道路、排灌 系统 以及防护林 带、遮荫 树、绿肥 种植区 等。4.2.1.3 在茶园 风口 设置 规范 的防 风林带,保 留周 边不 宜种
8、植茶树 的区 域应 保留 自 然 植被;对于 面积较大且 集中 连片 的基 地,每隔一 定面 积保 留或 设置 一定面 积的 林地,兼顾 融 合发展 的需 要。4.2.2 道路和 水利 系统 4.2.2.1 根据基 地规 模、地形 和地 貌等条 件,设置 合理 的主 道、支 道、耕作 便道 等道 路系统,连 接场部、茶厂、茶 园和 场外 交 通。4.2.2.2 建立完 善的 排灌 系统,使 之与道 路设 置相 配合,做 到能蓄 能排,有 条件 的茶 园建立 喷灌、滴灌等节 水灌 溉系 统。4.2.2.3 茶园四 周与 荒山 陡坡、林 地和农 田交 界处,应 设置 隔 离沟、带,隔 离带 宽度大
9、 于 50m;梯地 茶园在每 台梯 地的 内侧 开一 条不低 于 30 cm 深的 横沟,以利 于排 水。4.2.2.4 在茶园 内合 理配 置蓄 水池,有条 件的 地方 配置 容量 10 m3以上 的塑 料储 水桶,建地头 积肥 坑。4.2.3 茶园开 垦 4.2.3.1 坡度 15 以下 的缓 坡地 等 高开垦,全园深 翻 40 cm 以 上;坡度 在15 以 上的 地 块,有条 件时可以建 成等 高梯 级园 地,梯面宽 度大 于1.5 m,在 梯级内 侧修 筑背 沟。4.2.3.2 土壤较 板结 的地 块,开垦 深度 在 60 cm 以上,破除 土 壤中硬 塥 层、网 纹层 和犁 底层等
10、 障碍 层,清除杂 草。4.2.3.3 新发展 无性 系良 种茶 园,按宽 50 cm60 cm,深 30 cm40 cm 的开 挖种 植沟,表土 与心 土分开堆 放。4.2.3.4 施底肥:至少 在栽 植前1 个月,每 667 m2施 入腐熟 厩肥(圈 肥和 堆沤 腐熟 的杂 草肥)1500 kg 2000 kg,籽饼 肥200 kg 250 kg 作 为底 肥。4.2.3.5 施足底 肥后,先回 填表 土,再回填 心土 至地 平,然 后理厢 呈龟 背形,厢面 宽 80 cm,高 5 cm 8 cm,并将 土壤 整细,待 土壤沉 积 1 5d20 d 后,开始移 栽茶 苗。4.2.3.6 在
11、已回 填的 种植 行上 覆盖 黑膜,无 条件 覆膜 地块,可在种 植行 上盖 厚 5 cm 无 籽荚的 作物 秸秆或杂草,覆 盖后 及时 用土,压实 压紧。4.3 茶树种 植 4.3.1 品种选 择 以秦 兴“1 号”、秦 兴“2 号”、名选131、龙 井43、四川中 小叶 群体 种 等 茶树 品种为 宜。4.3.2 种苗要 求 应符合GB 11767 规定。4.3.3 栽植时 间 以 秋栽 为主,每 年的9月 中 旬到10 月底 栽植。若 春季 栽植 宜 在每 年的3月。4.3.4 栽植方 式 DB5108/T32 2022 3 双行、双株、错 窝方 式栽 植,大 行距1.5 m,小行 距3
12、3 cm40 cm,株距25 cm 30 cm,每 窝栽 植2株合 格苗,每667 栽植4500 株5500 株。坡度 大的 特殊地 形,可沿 等高 线,采用单 行双 株种 植。4.3.5 栽植方 法 用中指 将两株 茶 苗隔 开,然后将 茶苗 扶直 在窝 中,当填土 深度 至窝 深一 半时,用手 向上 轻提 茶 苗,根系舒 展,再逐 层加 土,层层按 紧踏 实,浇足 定根 水,待 水份 下渗 后继 续覆 土至根 颈或 根颈 上1 cm2 cm左右。4.3.6 栽植后 的管 理 4.3.6.1 定植修 剪。移栽 后进 行第 一次定 型修 剪,离 地 15 cm 20 cm 高 剪去 主干 枝叶
13、,保 留 45 片以上叶 片。4.3.6.2 抗旱保 苗。视天 气与 土壤 墒情,适时 补浇 水。4.3.6.3 种植绿 肥。在大 行内 种植 能提高 土壤 肥力 的豆 科类 作物,并于 开花 盛期 或结 荚初期,在 树冠外缘开 沟翻 埋压 青。4.4 土壤管 理和 施肥 4.4.1 土壤管 理 4.4.1.1 定期监 测 定期监 测土 壤肥 力水 平和 重金属 元素 含量,且 每23 年检 测1次。4.4.1.2 改良土 壤结 构 重施有 机肥,改 善土 壤结 构,提 高土 壤肥 力;开挖 排水沟,防 止水 土流 失;幼龄或 台刈 改造 茶 园,宜间作 豆科 绿肥。4.4.1.3 灌溉 茶园
14、土 壤相 对含 水量 低于70%时,进 行灌 溉。灌溉 水 质 应符 合GB 5084 的 要求,且pH 值 不超 过7。4.4.2 肥培管理 肥料的 使用 符合NY/T 394 的规定,使用 无害 化处 理 的堆肥、厩肥、沼气 肥、绿 肥、饼肥 及商 品肥 料。有机茶 园肥 料的 使用 符合NY/T 5197 的 规定。4.4.2.1 底肥 种植时 按4.2.3.4 实 施。4.4.2.2 基肥 以有机 肥为 主,于每 年10 月中下 旬开 沟深 施,施肥 深度20 cm 以上。一般 每667 m2,施200 kg400 kg饼肥或 商品 有机 肥,或1000 kg2500 kg 农 家有
15、机肥。4.4.2.3 追肥 4.4.2.3.1 幼龄茶 园(1 年-4 年)少量多 次方 法施 肥,主施 农家肥,配 施专 用复 合肥。施追 肥以 纯氮 计,12 年生茶 树宜 用1%浓度的尿素 浇施,年 施纯 氮3 kg 5 kg/667m2,34 年生 茶树施 纯氮5 kg8 kg/667m2,并按N:P:K 为2:1:1比例配 磷钾 肥。4.4.2.3.2 成龄茶 园(5 年 及以 上)DB5108/T32 2022 4 绿色茶 园 可 结合 茶树 生育 规律 分 多次 进行,以 化学 肥料为 主,在茶 叶开 采前15 d30 d 开沟 施入,沟深10 cm 左右。施 用化 学 氮肥量(
16、纯 氮计)不超 过15 kg/667m2,年总 用量 不超 过60 kg/667m2。施 肥后 及时盖土。4.5 有害生 物防 治 遵循“预防为 主,综合防 治”方 针,茶 园主 要有害 生物防 控措施 见附 录C。绿 色食 品 茶园施 用的 化学农药 应符 合NY/T 393,有机茶 园应 符合NY/T 5197。4.5.1 植物检 疫 在调运 茶树 苗木 时,严格 执行国 家规 定的 植物 检疫 的有关 法规。4.5.2 农业防 治 4.5.2.1 平衡施 肥 重施有 机肥,适 当增 施磷 钾肥,均衡 茶树 营养 元素 供给。4.5.2.2 合理修 剪 春茶后 宜进行 树冠 改造,秋末宜
17、轻修剪。茶 蓬间保 持20 cm 以上 间距,增加 茶 蓬通风 透光性,降 低蓬内湿 度。病虫 害危 害严 重的茶 园,进行 深修 剪。4.5.2.3 合理采 摘 分批及 时采 摘,降低 茶叶 病虫密 度。4.5.2.4 适度耕 作 适当中 耕,春季 浅耕,秋 季深耕,合 理除 草。4.5.2.5 清洁茶 园 茶季停 采或 采摘 结束 后,将病枝、虫 枝、残枝 清出 茶园集 中销 毁。4.5.2.6 封园管 理 每年冬 管结 束时,用45%石硫合 剂晶 体150 倍 液封 园。4.5.3 物理防 治 4.5.3.1 灯光诱 杀 在茶园 安装 太阳 能频 振式 杀虫灯,配 置比 为16675 2
18、0010 m2/盏,灯间 距50 m l00 m。4.5.3.2 色板诱 杀 利用害 虫的 趋色 性,在田 间悬挂 天敌 友好 型色 板进 行诱杀,每667 m2放置25 块 30块。色 板悬 挂15 d20 d 后 及时 移出 茶园。4.5.3.3 人工捕 杀 根据病 虫害 危害 阶段 特征,实时 进行 人工 捕杀。4.5.4 生物防 治 4.5.4.1 保护自 然天 敌 DB5108/T32 2022 5 保护茶 园中 的寄 生蜂、草 蛉、瓢 虫、猎蝽 等灭 敌昆 虫,以 及蜘 蛛、蛙类、捕 食 螨、鸟 类等 有益 生物,减少人 为因 素对 天敌 的伤 害。4.5.4.2 生物药 剂防 治
19、 因地制 宜,根据 害虫 的特 性选择 合适 的生 物农 药,见附录C。4.5.4.3 性诱剂 诱杀 根据茶 园虫 口密 度,每667 m2茶 园于 越冬 成虫 羽化 初 期放置24 个性 诱捕 器。4.5.5 化学防 治 4.5.5.1 作好预 测,抓好 防治 适期,严格 按制 定的 防治 指标,实施 精准 施药。4.5.5.2 为防止 产生 抗药 性,并减 少污染,宜 用弥 雾器 喷雾,且化 学农 药交 替使 用。一般蓬 面害 虫实行蓬面 扫喷;茶 丛中 下部 害虫建 议侧 位喷 雾。4.5.5.3 有限制 地使 用高 效、低毒、低残 留 的 非水 溶性 植保 产品。严格 按 照GB/T
20、8321 的要 求控 制 农药施药 量与 安全 间隔 期。茶叶主 要有 害生 物化 学防 治方 案 见附 录 C。4.6 树冠管 理 4.6.1 幼龄茶 园修 剪 4.6.1.1 第一次 定型 修剪,同4.3.6.1 定 植修 剪。4.6.1.2 第二次 定型 修剪,在 上一 次一年 后进 行,在上 次的 剪口基 础上 提 高 10 cm15 cm。4.6.1.3 第三次 定型 修剪,在 第二 次剪口 基础 上提 高 10 cm 15 cm。4.6.1.4 第四次 整形 修剪,在 第 三 次剪口 基础 上提 高 10 cm 15 cm。根据 采摘需求 不 同,可 使树 冠 修剪成弧 型或 平型
21、 树冠。4.6.1.5 无病虫 害修 剪枝 叶应 留在 茶园内,任 其腐 烂,以利 于培肥 土壤。4.6.2 投产茶 园修 剪 4.6.2.1 春茶结束 后,在 原剪 口附 近轻修 剪,每 35 年 进行 一次深 修剪,剪 去鸡 爪枝。4.6.2.2 发芽整 齐、生长 势强、采 摘面平 整的 茶园 提倡 机剪。4.6.3 低产茶 园树 冠改 造 4.6.3.1 重修剪,待 春茶 结束 后在 树高 1/2 处 或离 地 30 cm 40 cm 处剪 去树 冠。4.6.3.2 台刈。春茶 结束 后离 地 10 cm 左右 刈 去树 冠。4.6.3.3 重修剪 和台 刈的 茶园,在 改造前 的上 一
22、年 秋冬 重施 有机肥,剪 后及 时 开 沟或 挖窝 追 施尿 素。4.7 鲜叶采 摘 4.7.1 合理采 摘 根据茶 树生 长特 性和 成品 茶对加 工原 料的 要求,遵 循因地 制宜、采 养结 合、质量兼 顾的 原则,按 标准适时 采摘。4.7.2 手工采 摘 采用提 手采,不捋 采,不 抓采,保 持芽 叶完 整、新 鲜、匀净,不夹 带鱼 叶、鳞片、病 叶、茶 果及 老叶。4.7.3 机械采 摘 对机采 茶园 实施 机械 采摘。DB5108/T32 2022 6 4.7.4 鲜叶采 摘期 采摘期 为每 年的3月9月。开 采时 间按 茶园 有10%芽 叶符合 开采 标准 时即 可采 摘,做到
23、 适时 分批 多次采摘,确 保鲜 叶原 料质 量。4.7.5 鲜叶原 料要 求 采摘4.3.1中 茶树 品种的 鲜 叶嫩梢,每批 采下 的鲜叶 嫩度、匀度、净度、新鲜 度应基 本一致。不 采雨水叶 和病 虫害 叶,不带 蒂头,不含 鳞片、鱼 叶,无劣变 或异 味,无其 他夹 杂物(鲜叶 分特 级、一 级、二级3 个等 级,各等 级要 求 见表1)。表1 鲜叶原 料等 级要 求 等 级 质量要求 特级 单芽60%,一芽一叶初展30%,一芽二叶初展10%。一级 一芽一叶70%、一芽二叶初展 30%。二级 一芽二叶90%、一芽三叶初展 10%。4.8 建档 4.8.1 建立完 善的 农事 活动 档案
24、 生产过 程中 投入 品(肥料、农药等)的 使用 和各 项栽 培 管理措 施(耕作、施肥、修剪、采摘 等)都 应有档案 记载,详 见附 录D。4.8.2 茶园田 间质 量安 全可 追溯 体系 生产企 业和 新型 经营 主体 应按照GB/T 33915 要 求建 立和完 善茶 园田 间质 量安 全可追 溯体 系。5 加工技 术 5.1 工艺流 程 鲜叶摊 放 杀青 回 潮 做形 回潮 筛分 冷 锅脱 毫干 燥 提香 精 选。(示例 见附 录E)5.2 鲜叶摊 放 鲜叶进 厂后 按等 级和 采摘 时间分 开进 行摊 放,以室 内自然 摊放 为主,可 采用 透气式 叠式 框架 摊 放 设备进行 摊放
25、。5.2.1 摊放厚 度:每平 方米 摊放 鲜叶 1.0 kg 1.5 kg;摊 放厚 度 3 cm5 cm。采 用“透气 式叠 式摊 放框架”,框 内鲜 叶不 翻动。5.2.2 摊放时 间:4 h 10 h。5.2.3 摊放程 度:以摊 放叶 含水 量降 至 70%左右 为宜,且 摊放叶 呈现 稍萎 软、青气 消失、清香 显露 的感官特 征。5.3 杀青 选用名 茶多 功能 机、全 自 动扁形 茶炒 制机、滚筒 杀 青机或 者龙 井锅 等杀 青设 备进行 杀青。鲜叶 投叶量和杀 青时 间根 据杀 青设 备型号 而定,以 杀匀 杀透,不出 现红 梗红 叶,色泽 嫩绿,边缘 略有 触 手 感,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08 T322022 地理标志产品 七佛贡茶生产技术规程 T32 2022 地理 标志 产品 七佛贡茶 生产技术 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