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T 1207-2021 黑木耳.pdf
《LY T 1207-2021 黑木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Y T 1207-2021 黑木耳.pdf(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7.020.01 B39 LY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XXXX.1XXXX 代替LY/T 2841-2017 黑木耳 第1部分: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 Auriculaia auricula - Part 1: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spawned bag production of Auriculaia auricula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0.12.09) XXXX - XX - XX发布 XXXX - XX - XX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 LY/T XXXXXXXXX
2、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LY/T 黑木耳的第1部分。 本文件代替LY/T 2841-2017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与LY/T 2841-2017相比,除编辑性改 动外,无技术变化。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经济林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5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焕春、冯磊、栾泰
3、龙、杜运长、付静、郭劲鹏、赵祥君、施汉钰、金虎、徐 绍娣、孙鑫河、刘坤、李淑玲、吴洪军、张跃新。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7年首次发布为LY/T 2841-2017。 XX/T XXXXXXXXX I 引 言 为了保障黑木耳产品质量安全,规范黑木耳生产、流通和管理工作,提高黑木耳生产技术水平及经 济效益,加快黑木耳全产业链生产标准化,确保黑木耳生产、栽培、采收及加工、检验、贮存、运输等 工作的组织管理有章可循,制定黑木耳林业行业标准综合体,为规范和指导黑木耳生产、流通和管理工 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LY/T XXXX 黑木耳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黑木耳菌包生
4、产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管理。 -第2部分:黑木耳培育生产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培育生产技术管理。 -第3部分:黑木耳压缩块生产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压缩块生产技术管理。 -第4部分:黑木耳干制品质量等级,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干制品质量规范。 XX/T XXXXXXXXX 1 黑木耳 第1部分 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木耳(Auriculaia auriculor -judae)菌包生产的环境及厂房,厂区布局,工艺流程及 管理,病虫害防治,生产记录和留样,包装、储运和标识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生产黑木耳菌包生产的技
5、术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5483 石膏和硬石膏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9169 黑木耳菌种 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122 饲料用米糠 NY/T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与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规定的术语与定义。 4 环境及厂房要求 4.1 场地应选
6、择地势较高,无积水,周围无工业三废和畜禽舍、垃圾(粪便)场、食用菌栽培区、各 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如水泥厂、石灰厂、火力发电厂等)的地方,远离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 4.2 场地远离污染源和主要交通主干线300 m以上,且交通方便。 4.3 场区设有水源、电源、宜有调温设备。 4.4 厂房结构宜砖木、砖混、彩钢结构,水泥地面,四壁及天棚表面白色、光洁。 4.5 场区干净整洁。防止场内培养料堆制发酵及废弃物处理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5 厂区布局 XX/T XXXXXXXXX 2 5.1 布局要求 生产场地划分为原料区、操作区、无菌区、培养区四个区域(参见资料性附录A)。 5.2 原料区 原料
7、区为单独区域,原料尽量随用随进,减少储备量。 5.3 操作区 操作区配料分装,需和无菌区隔离,每次生产完毕必须做好地面、设备的清洁。 5.4 无菌区 5.4.1 无菌区范围及要求 无菌区包括灭菌间、冷却间、缓冲间、接种室。无菌区在场区上风口。 5.4.2 灭菌间 灭菌间保持洁净。 5.4.3 冷却间 冷却间设有通风设施,宜有降温、洁净设施。 5.4.4 缓冲间和接种室 缓冲间配备工作服、专用鞋、工作帽、口罩。 接种室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接种室和缓冲间高度在2.2 m2.4 m之间。 接种室采光良好、避免潮湿、远离厕所及污染区。接种室内壁六面光滑平整,能耐受清洗消毒。墙 壁与地面、天花板连接处
8、应呈凹弧形,无缝隙,不留死角。接种室内不应安装下水道,宜有通风过滤设 施。 按种室两天以上未使用,再次使用前进行一次密闭空间消毒。保持接种室清洁,接种人员不得将与 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接种室。接种室每批次操作完毕后须做好清洁,地面、角落及轨道槽内料渣要打扫 干净。 5.5 培养区 培养区应有可调节温度、湿度及有通风功能的设备和设施。 6 工艺流程用管理要求 6.1 工艺流程 备料配料预混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管理 XX/T XXXXXXXXX 3 6.2 生产原辅料 6.2.1 锯末 采用无霉变阔叶树种锯末,但桉树、香樟树等含抑制性物质的阔叶树除外。不宜采用松树、杉树等 针叶树种锯末,如利用可
9、用陈放或经石灰水浸泡、发酵处理,且添加量一般不超过20 %。 6.2.2 麦麸 不得使用添加防腐剂的麦麸,其它指标应符合NY/T 119规定。 6.2.3 米糠 不得使用添加防腐剂的米糠,其它指标应符合NY/T 122规定。 6.2.4 石膏 应符合GB/T 5483规定。 6.2.5 石灰 应符合NY 5099规定。 6.2.6 水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规定。 6.2.7 其他 其他辅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6.3 菌种 选择符合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品种,质量应符合GB 19169规定。 6.4 推荐配方 应符合NY/T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建议为:
10、 a)锯末81.5 %、麦麸(或米糠)15 %、豆粉2 %、石膏1 %、石灰0.5 %; b)锯末81.5 %、麦麸(或米糠)12 %、豆粉2 %、玉米粉3 %、石膏1 %、石灰0.5 %。 6.5 拌料 将各种原辅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不结块,含水率达到58 %60 %,pH达到7.07.5为宜。 6.6 装袋 拌料后5h内利用装袋机装袋,宜使用(1616.5)cm (3538)cm0.04 mm食用菌菌袋,装袋 时料松紧适宜,单袋菌包湿重应在1.25 kg1.5 kg。 XX/T XXXXXXXXX 4 6.7 封口 装袋后清理袋口并用窝口窝口插棒,检查菌袋壁,无拉薄、磨损、刺破。 6.8
11、灭菌 菌包放置在周转筐内,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时,应在排冷气后4 h5 h内使中心料温达到98 以 上,并继续保持8 h10 h;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时,排冷气后达0.15 Mpa压力,料温126 维持 2 h 2.5 h。 6.9 冷却 菌包在冷却室冷却至30 以下。 6.10 接种 6.10.1 接种设备 电子超净工作台。 6.10.2 接种操作要求 接种应按以下要求操作: 操作人员进入接种室应先在缓冲间更换工作服、穿专用鞋、戴工作帽、口罩; 菌种应在缓冲间进行表面消毒; 电子超净工作台使用前30 min打开; 接种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操作人员应动作快捷、轻盈、拔棒、播种、封口默契配合。
12、 6.11 培养 6.11.1 培养环境 应在使用前3 d5 d进行消毒和杀虫处理。 6.11.2 堆放方式 培养架边菌包横向放,层数不超过4层,第2层每左右相距3、4只菌包留一个透气观察孔;培养 架中间菌包纵向放,菌包每2只一对,袋口向外,每对与每对之间留5 cm左右的隔缝。 6.11.3 环境调控 6.11.3.1.1 温度 接种后1 d10 d,菌包温度宜控制在26 28 ;10 d20 d,菌包温度宜控制在22 25 ; 20 d后,菌包温度宜控制在20 23 。 XX/T XXXXXXXXX 5 6.11.3.1.2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40 %70 %。 6.11.3.1.3 通风
13、保持培养场所通风良好,温度超过5.11.3.1规定时,进行强制通风、疏散。 6.11.3.1.4 光照 应保持暗光培养环境。 5.11.4 检查 每日早午二次观察培养室温度、湿度和菌包温度,按3.11.3及时调整培养条件。在接种后10 d、 20 d进行杂菌检查,及时处理污染菌包。 5.11.5 成熟标志 在3.11.3条件下,经过30 d40 d,菌包长满白色的菌丝。 6.12 运输 在25 以下运输。运输时应有防震、防尘、防雨淋、防冻、防杂菌污染措施,不可与有毒物品混 运,不得挤压。 7 病虫害防治 7.1 物理防治 生产中采取以下措施避免病虫害发生: 选用抗逆性强的黑木耳菌种。 根据当地
14、气候条件以及品种特性合理安排生产季节。 净化生产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培养场所周围挖深为50 cm的环形水沟防病虫迁入。 发现菌包出现杂菌、害虫,应及时处理。 7.2 化学防治 在接种与培养菌包阶段消毒、杀虫、灭菌,必要时可使用农药,所用药剂应符合GB 4285和GB/T 8321 (所有部分)的要求。 8 生产记录与留样 8.1 生产记录 XX/T XXXXXXXXX 6 每个菌包厂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内容包括所有生产投入品的台账记录(种类、来源、 购买数量、使用去向与数量、库存数量等)及购买单据,生产过程记录(生产时间、拌料配方、灭菌条 件、使用菌种、培养和储存条件等),病虫害控
15、制物质的名称、成分、使用原因、使用量和使用时间等, 记录应保留一年以上。 8.2 留样 黑木耳菌包按菌种来源、制作方法和接种时间分批编号。按批随机抽取样品留存。抽样量分别为该 菌包量的0.1 %随机取样,但每批抽样数量不少于10袋;抽样量100袋,可进行两级抽样。 8.3 样品贮存 在4 10 干燥条件下贮存,出售后不超过30 d。 9 包装、储存和标识 9.1 包装 采用有足够强度的纸箱等包装或者周转筐,内附产品标签和使用说明(包括菌种种性、培养基配方 及适用范围等)。 9.2 贮存 在4 10 干燥条件下储存,出售后不超过60 d。 9.3 标识 产品标签标明产品名称、品种名称、生产单位、
16、厂址、联系电话、出厂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 数量、执行标准等内容。 XX/T XXXXXXXXX 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黑木耳菌包厂区布局示意图 XX/T XXXXXXXXX 8 _ ICS 67.020.01 B39 LY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XXXX.2XXXX 黑木耳 第2部分:黑木耳培育生产技术规程 Auriculaia auricula - Part 2: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cultivation of Auricularia auricular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0年
17、12月9日) XXXX - XX - XX发布 XXXX - XX - XX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 LY/T XXXXXXXXX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LY/T 黑木耳的第2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经济林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5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磊、胡伟、吴
18、洪军、么宏伟、姜宏志、孟宸、张跃新、赵眉芳、丁玲玲、张 妍妍、贾丹、李靖彤、尹德林、张东来、于沿泽、刘健美、阎宝松、俞秀南、张丽、赵立志、申昊轩、 郑焕春、佟立君。 XX/T XXXXXXXXX I 引 言 为了保障黑木耳产品质量安全,规范黑木耳生产、流通和管理工作,提高黑木耳生产技术水平及经 济效益,加快黑木耳全产业链生产标准化,确保黑木耳生产、栽培、采收及加工、检验、贮存、运输等 工作的组织管理有章可循,制定黑木耳林业行业标准综合体,为规范和指导黑木耳生产、流通和管理工 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LY/T XXXX 黑木耳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适用
19、于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管理。 -第2部分:黑木耳培育生产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培育生产技术管理。 -第3部分:黑木耳压缩块生产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压缩块生产技术管理。 -第4部分:黑木耳干制品质量等级,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干制品质量规范。 XX/T XXXXXXXXX 1 黑木耳 第2部分 黑木耳培育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木耳(Auriculaia auriculor-judae)培育的环境要求,生产设施条件及前期处理, 生产流程及关键技术,采收与包装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黑木耳培育生产技术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
20、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术语与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与定义。 4 环境要求 4.1 培育场地环境 黑木耳培育场地应远离工矿业污染源,距离在2 km以上,不受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 4.2 土壤 应符合GB 15618规定。 4
21、.3 空气 应符合GB 3095规定。 4.4 水质 XX/T XXXXXXXXX 2 用水应符合GB 5749规定。 5 生产设施条件及前期处理 5.1 培养室 培养室清洁、避光、冬暖夏凉、易于通风换气,保持地面干燥。摆放菌包前,对室内消毒。 5.2 出耳场所 5.2.1 露地栽培 采用露地平畦栽培,以排灌方便、场地清洁、无杂草为宜,不可选用低洼地。排袋前将地进行整平、 作畦、浇水、消毒处理。耳场地面可铺设专用地膜透气保湿材料,并设置管道喷水系统装置。 5.2.2 棚内栽培 采用林间露地搭建大棚,选择周围开阔、靠近水源、易排水防涝、排灌方便、交通方便、场地清洁 的空地,消毒处理。大棚采用钢架
22、、塑料膜为主材建成,具有保温、保湿、遮光功能,材料无毒、无害、 无挥发性刺激成分。具有调节光照、防雨、遮光设施,并设置管道喷水系统装置,大棚周围应设置排水 沟。棚宽8 m10 m,长35 m40 m,肩高2.4 m,立柱高2.4 m,棚高3.5 m4.2 m,作业道宽0.8 m。 5.2.3 废物收集设施 设置农药空包装和废菌包垃圾等废物收集设施,严禁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菌包等垃圾。 6 生产流程及关键技术 6.1 工艺流程 菌包开口催耳露地地摆(棚内挂袋栽培)管理采收。 6.2 栽培管理 6.2.1 露地栽培管理 6.2.1.1 做畦消毒 畦床宽1.5 m2.0 m,摆袋前1 d向床面浇一次
23、透水,用500倍克霉灵水溶液喷雾。 6.2.1.2 打孔催耳 打孔在室内或栽培床上进行。利用打孔机打圆钉孔,每包均匀打孔180个220个。室内催耳将菌 包开口后摆放于室内原培养架上,温度控制在5 25 之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40 %60 %;保 XX/T XXXXXXXXX 3 持室内散射光。室外集中催耳在菌床上进行,将打孔后的菌包间距1 cm立式摆放,每平方米25袋。菌 包上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上再覆盖稻草片。床内温度控制在5 25 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 在80 %85 %,空气相对湿度低向床间灌水增湿,下雨时盖塑料薄膜遮雨。 6.2.1.3 出耳管理 出耳管理必须与天气相结合:晴天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Y 1207-2021 黑木耳 1207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