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551-2021 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规范.pdf
《DB41 T 551-2021 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551-2021 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规范.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 CCS B 16 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551 2021 代替 DB41/T 551 2008 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2021-04-12 发布 2021-07-12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551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防治原则 . 2 5 防治方法 . 2 6 防治效果调查方法 . 6 附录 A(资料性) 蝗虫防治常用农药及使用方法 . 7 附录 B(资料性) 卫星导航飞机精准施药方法 . 8 DB41/T 551 202
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 DB41/T 551 2008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与 DB41/T 551 2008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黄河滩蝗区”和“飞机施药”术 语和定义 ; 增加了生物治蝗内容(见 5.2, 2018年版的 5.2); 更改了化学农药防治有关内容(见 5.3, 2018年版的 5.3) 增加药械和废弃物处理有关内容(见 5.3.3, 2018年版的 5.3.3); 增加了附录 A(见附录 A,对 2018年版的部分内容整合) 更改了原附
3、录 A的内容(见附录 B, 2018年版的附录 A)。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国强、王江蓉、孙明明、王震、胡锐、张莉、李培胜、邢彩云、丁征宇、李 大华、郭宪振、张华敏、李丽霞 、李元杰、彭昕华、郝瑞、刘宁、何凡、袁世昌、林开创、薛景、赵雅 娴 、 尚亚丹。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本文件于 2008年首次发布 ;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DB41/T 551 2021 1 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防治方法及防治效果调查方法等。 本
4、文件适用于河南省黄河滩东亚飞蝗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803 东亚飞蝗测报技术规范 NY/T 2736 蝗虫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昆虫纲 ( Insecta) 、直翅目 ( Orthoptera) 、蝗
5、总科 ( Acridoidea)、 斑翅蝗科 ( Oedipodidae) 、 飞蝗亚科 ( Locustinae) 、飞蝗属 ( Locusta Linnaeus)、 飞蝗 Locusta migratiria (Linnaeus)种 内的一个 亚 种 (地理分布于北纬 42 18、东经 122 106 58、海拔 0 m 500 m)。 3.2 黄河滩蝗区 黄河两岸适于东亚飞蝗产卵、繁殖和生长发育的荒地或间有耕作粗放的夹荒地、滩地。 3.3 蝗蝻 蝗虫的若虫称蝗蝻,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若虫为 1龄蝗蝻,以后每蜕皮 1次增加 1龄, 一生共 5龄。 3.4 防治指标 应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害虫种群数
6、量或密度,以防止害虫种群数量或密度达到经济损害水平。 3.5 生态控制 也称生态学治理, 通过对 东亚飞蝗 适宜繁衍的生态 条件和生存环境进行改造,从而达到减轻蝗虫发 生程度和可持续控制蝗害 的方法 。 3.6 飞机施药 DB41/T 551 2021 2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专门的农用飞机(如运五 A型、运五 B型),按照通用航空作业规范,进 行低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作业防治蝗虫的一种方法。 4 防治原则 4.1 目标要求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协调应用,在确保东亚飞蝗不起飞、不成灾的前提下,逐步压缩蝗虫孳生地面 积,降低蝗灾暴发频率,实现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4.2 防治策略 坚持“改
7、治并举,根治蝗害”的治蝗方针,本着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原则,协调运用生态控 制、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 ,对东亚飞蝗进行综合防治,以防其种群数量达到经济 损害水平 ,实现蝗 害的可持续控制。 4.3 防治适期 微生物农药防治适期在蝗蝻 2 3龄盛期,人工地面化学防治适期在蝗蝻 3龄盛期,飞机防治适期在 蝗蝻 3龄盛期 成虫羽化前。 4.4 防治指标 蝗蝻密度每平方米达 0.5头。 4.4 发生程度分级 按 GB/T 15803的规定 , 将东亚飞蝗的发生程度分为 6级。 5 防治方法 5.1 生态控制 5.1.1 基本策略 根据黄河滩蝗区的生态特点,在进一步巩固老滩治理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扩
8、大二滩垦种面积,提高 复种指数;监测嫩滩蝗情,有条件的地区应在嫩滩抢种适宜作物,逐步压 缩蝗虫孳生环境,改大面积药 剂防治为主攻特殊环境的重点防治。 5.1.2 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为 1 2级的蝗区。蝗虫密度每平方米达 0.2头 0.5头。 5.1.3 技术措施 5.1.3.1 对地势低洼的蝗区,应通过开挖排水沟渠、养鱼、种莲、养苇等,改变水、旱、蝗发生格局, 使其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减轻蝗虫发生程度。 5.1.3.2 对开发程度较高、种植情况较好的老黄河滩区,应加大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发展粮棉油果菜 种植和集约化经营,实行精耕细作,以彻底消除蝗虫孳生环境,防止蝗情复发。
9、 DB41/T 551 2021 3 5.1.3.3 对垦荒开发潜力较大的二滩地,应在撂荒季节大力推行机械化垦荒,破坏 飞蝗产卵场所,机 械杀伤已产蝗卵。提倡种植花生、大豆、紫穗槐、冬枣、白蜡条、牧草、苜蓿、油葵等东亚飞蝗非喜食 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度,形成不利于东亚飞蝗产卵生存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 5.1.3.4 对新形成的嫩滩,应加强蝗情监测,积极抢种小麦或其他作物,争取早开发、早利用,以延 缓其发展成蝗虫重发区的进程。 5.2 生物防治 5.2.1 微生物农药防治 5.2.1.1 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为 3 4级的蝗区。蝗虫密度每平方米达 0.5头 10头。 5.2
10、.1.2 农药选择 目前常用的 微生物农药有 金龟子绿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和 蝗虫微孢子虫悬浮剂。 5.2.1.3 施用方法 5.2.1.3.1 金龟子绿僵菌:每公顷用 80亿孢子 /mL金龟子绿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 600 mL 900 mL, 采用 2次稀释法进行低容量喷雾,现配现用,使用时尽量使药剂喷在虫体上或易与虫体接触的植物表面,药 后 12小时内若下雨,应补施。 5.2.1.3.2 蝗虫微孢子虫:每公顷用 0.2亿孢子 /mL蝗虫微孢子虫悬浮剂 900 mL 1200 mL或 0.4亿孢子 /mL 蝗虫微孢子虫悬浮剂 500 mL 700 mL进行低容量喷雾;蝗虫微孢子虫悬浮剂为活体制
11、剂,应现配快运快 用,在常温下时一般不应超过 10 d;另外,应连年施药 ,即在第一年施后第二、三年连续施药,使微孢 子虫在田间有一定的数量和密度,造成蝗虫全面感染,发挥持效作用;在蝗虫种群密度较高的田间,可 选择适宜的化学杀虫剂混用,快速杀灭蝗虫,降低其种群密度。 5.2.1.3.3 其它微生物农药: 如每公顷用 100亿孢子 /g的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 150 mL 2000 mL超 低容量喷雾防治。 5.2.2 天敌保护利用 5.2.2.1 保护天敌适生环境 保护沟坎、土坡、高地等蚂蚁、蜘蛛的越冬栖息场所,设置小草堆为蜘蛛安全栖息创造条件。 5.2.2.2 保护利用蜜源植物 保护和种
12、植双色补血草、阿尔泰紫菀等中国雏蜂虻的蜜源植 物,有计划地建立蜜源植物引诱带,带 距 600 m,带宽 2 m 3 m。并保护原生长的其他蜜源植物。 5.2.2.3 发挥天敌控害作用 5.2.2.3.1 在蝗蝻 3 龄以前,当蜘蛛、蚂蚁类天敌达到益害比 1:5时, 5 d内不需要防治。达不到上述 指标时,应采用选择性杀虫剂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5.2.2.3.2 东亚飞蝗夏季发生期,中国雏蜂虻幼虫与飞蝗卵块比 1:2或中国雏蜂虻幼虫寄食蝗卵达 50% 左右时; 东亚飞蝗秋季发生期,中国雏蜂虻成虫数量达每亩 10 头 15头时,可不使用化学药剂防治。 5.2.2.4 改进施药技术 DB41/T
13、551 2021 4 在蝗虫天敌保护利用区,应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必须使用时,应避开天敌 盛发期,同时, 尽可能选用高效低毒、对天敌安全的杀虫剂品种,最大限度减轻对天敌的杀伤,以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制 作用。 5.3 化学防治 5.3.1 地面施药 5.3.1.1 适用范围 地面施药主要适用于达到防治指标而不具备飞机防治条件的蝗区。作业区距黄河主河道应不少于 500 m。针对蝗虫发生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挑治:对早期出现的成群低龄蝗蝻,进行局部防治,控制蝗蝻的扩散 ; 普治:蝗虫发生面积大、密度高时,可组织专业防治队进行大范围统一防治 ; 间隔防治:适用于蝗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的大面积荒地。
14、施药方法为每间隔 10 m 15 m设一施 药区,所使用农药应为持效期较长的高效农药 ; 补治扫残:对防治后残存蝗虫超过防治指标的蝗区,应采取补治措施,将残虫数量控制在防治 指标以下。 5.3.1.2 农药选择 按 GB/T 8321(所有部分) 的规定选用农药。农田使用的农药应对农作物和农产品安全。 在非湖库水源区蝗虫发生区,当蝗虫密度较低或零星发生时,在 3龄蝗蝻之前,可喷洒苦参碱、印 楝素、苦皮藤素等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地面化学防治常用农药见附录 A。 5.3.1.3 施药方法 地面防治的施药方法以超低容量喷雾(喷洒药液 2.25 L/hm2 4.25 L/hm2)和低容量喷雾 (喷洒
15、药 液 10 L/hm2 15 L/hm2)为主。 5.3.1.4 机具要求 所用的施药机具必须是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合格品以上的产品。具有产品合格证、随机技术 文件(使用说明书等)、配件、备件等。要尽可能使用大、中型机型进行作业,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和防 治效率。植保无人机有单悬翼、四旋翼、多旋翼等机型,单架次作业面积 1 hm,日作业面积 30 hm。 5.3.1.5 施药条件 应避免在高温条件下施药,气温在 15 30 或阴天可全天喷洒。植保机具 施药 对风速要求: 无 人机小于 5.4 m/s,自走式植保机械小于 4 m/s,烟雾机小于 1 m/s, 雨天、大雾时也不宜施药。使用烟雾
16、机作业时,应选择天气晴朗,风向相对稳定,风速符合要求, 气压为 1.01 105 Pa( 1个气压)以下的 早晨或下午进行。 另外,施药区域应尽量避开水生动物、鱼虾、蜜蜂、家蚕养殖区。为保证植物源农药加速分解,提 高活性,施药时要避免强光和干旱、低温天气,以傍晚或阴天施药为宜。 5.3.2 飞机施药 5.3.2.1 适用范围 DB41/T 551 2021 5 飞机施药防治适用于符合飞机作业条件、蝗虫密度较高(大于 10头 / m2)、且大面积集中连片的蝗 区。 5.3.2.2 作业区的确定 5.3.2.2.1 飞机施药作业区的面积一般应在 500 hm2 以上,静空条件符合飞行作业要求,作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551-2021 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551 2021 河滩 东亚 飞蝗 综合防治 技术规范
